罗山书院

罗山书院

目录导航

  明世宗嘉靖六年丁亥(1527)冬月,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张璁又在仙岩慧光塔前创办罗山书院,由于办学成效显著,明世宗嘉靖皇帝钦题“大开贤门”四字予以表彰。

这里有两块石碑对土台子进行介绍,一块立在前厅的门外,石碑的规格、新旧与“一步三孔桥”碑相仿,碑文内容如下:

红罗山书院距府城西南九十里,其史上溯商周,为梁山伯祝英台求学处,梁祝在此同窗三载情深意笃,玉泉井鸳鸯池银杏树遗迹尚存。明嘉靖辛丑(原文繁体,标点为本文作者加)

如果说“一步三孔桥”碑文还带点文言,那这一碑文则完全是大白话了,可落款仍要写上“明嘉靖辛丑”,与“一步三孔桥”的“明嘉靖癸酉”遥相呼应。

从前厅进去,通过石阶梯登上土台子,可以看到另一石碑,石碑的正面写着“报恩寺遗址”五个字,落款为汝南县人民政府1989年。背面则是另一段简介:

报恩寺遗址,又名台子寺,位于汝南县王庄乡台子寺村北,系商周时期遗存,后代在此建有报恩寺、台子寺,故名。相传,梁山伯、祝英台求学的红罗山书院亦建于此。

这两块石碑的内容大致相同,但一个信誓旦旦称这里是梁祝读书处,另一个则用了“相传”;一个用繁体字写白话文,另一个直接用简体写白话文;一个落款是明朝,另一个落款为1989年。两块石碑一对比,再加上“一步三孔桥”碑和梁祝墓前的简介,以及村民对石碑的介绍,我生出这样的推测:

该县的政府部门于96年开始宣传梁祝文化,在此之前也仅以传说对待,所以89年的“报恩寺”碑并没主打梁祝牌,而96年之后则以文言文和“明嘉靖”等字眼来暗示梁祝之事确实是真实的历史,而且就发生在汝南。

以上仅仅是对石碑的分析。就土台子上的建筑来说,这绝不可能扯到西晋去,台子上的都是红砖房,一看就知道其历史不超过50年。房内还有黑板、讲台,这只是一座废弃的学校。

  罗山书院 位于台湾嘉义。清道光九年(1829)刑部郎中王朝清、知县张绅云倡建。同治元年(1862)士绅庄学海等捐资重修。光绪十二年(1886)斋长王秉钧等又重修中殿及前后堂。设有院长,然非常设,另有监院1人及斋长6人为定员,共事管理。日本据台时期,先后为卫戌病院及守备队占用。今废。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