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夏关系史

宋夏关系史

品牌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 李华瑞
出版时间 1998-9-1
语种 简体中文
字数 390000
ISBN 9787202023679
目录导航

图书信息

书 名: 宋夏关系史

作 者:李华瑞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3月

ISBN: 9787300116518

开本: 16开

定价: 48.00 元

内容简介

《宋夏关系史》全书引用各种文献资料200余种,正文分12章。主要论述了北宋对西夏政策的演变,北宋末期及南宋与西夏的关系,宋夏的统兵体制、兵力配置、装备、给养,宋夏的历次重要战役,宋夏战争的阶段划分及各阶段的特点,宋夏贸易与双方战争的关系,宋夏与辽的三角关系,宋夏对西部吐蕃、党项等族的争夺,北宋和西夏的交聘情况,以及双方的国信使制度、“外交”文书等,尾论就宋夏关系史的研究方法、史料的运用以及相关理论问题作了简要的论述。

作者简介

李华瑞,男,1958年2月生,四川省绵竹市人。1978、1987年先后就读于西北师范大学、河北大学,获历史学硕士、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宋史、西夏史和中国古代经济史的研究。现为首都师范大学唐宋史研究中心主任,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中国历史评审组成员,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宁夏大学、东吴大学等高校历史系或科研机构的学术委员或兼职教授、客座教授。2001年获教育部第三届“高校青年教师奖”,200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2006年被评为北京市高校拔尖人才。出版专著6部、编著4部、合编7部,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宋夏关系史》获河北省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图书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宋初西部边疆政策

一、宋初的统一谋略

二、宋太祖对西部的经营

三、李继捧入朝与宋太宗削藩

四、关于李继迁反宋的性质问题

五、太宗朝晚期政治方针的转变与宋夏关系

六、反战论与真宗朝姑务羁縻以缓争战政策的形成

第二章 宋仁宗、英宗时期的对夏政策

一、元昊的偏霸策略

二、元昊上表与宋夏关系的破裂

三、攻守之争与反战论的发展

四、庆历新政与庆历和议

五、整饬边防与谋取横山政策的提出

六、夏谅祚继位至宋英宗去世间的宋夏关系

第三章 宋神宗、哲宗、徽宗时期对夏政策的发展演变

一、宋神宗与王安石制夏思想的异同

二、熙宁元丰时期对夏战略进攻政策的形成

三、熙宁元丰时期反战论的主张及其影响

四、元祐时期绥抚西夏政策的形成

五、宋妥协退让政策的失败与绍圣元符拓边政策的形成

六、宋徽宗时期拓边政策的发展

第四章 北宋末期及南宋与西夏的关系

一、宣和靖康时期的宋夏关系

二、南宋与西夏关系的发展演变

第五章 宋夏战争论(上)

一、北宋的西部军队

二、西夏的军队

三、地形与宋夏战争的一般关系

第六章 宋夏战争论(中)——宋夏战争重要战役概述

一、夏州之战

二、第一次灵州之战

三、三川口之战

四、好水川之战

五、定川寨之战

六、绥州哕兀城之战

七、第二次灵州之战

八、永乐城之战

九、兰州之战

十、平夏城之战

十一、统安城之战

第七章 宋夏战争论(下)

一、宋夏战争诸阶段的划分

二、西夏的战略进攻与北宋进攻战的失利

三、北宋防御战的特点和抵抗方式的改进

第八章 宋夏缘边的城寨堡

一、北宋缘边城寨堡的建置及其特点

二、北宋城寨堡的内部结构

三、北宋缘边城寨堡与蕃部武装的招辑

四、西夏缘边的城寨堡

第九章 宋夏贸易与宋夏战争的关系

一、宋夏贸易

二、宋夏关系中的青白盐贸易

三、从宋夏贸易看西夏侵宋的动机

第十章 宋夏与辽的三角关系

一、北宋朝野对辽夏看法的异同

二、西夏联辽抗宋

三、辽对北宋制夏政策的影响

第十一章 宋夏对吐蕃、党项诸族的争夺

一、唐末五代宋初西部诸族政治形势概观

二、宋夏对河西走廊诸族的争夺

三、宋夏与河湟吐蕃的关系

四、西夏联吐蕃以抗宋

五、北宋对西夏缘边及其境内诸族的争夺

第十二章 北宋与西夏交聘

一、北宋与西夏交聘表稿

二、北宋与西夏的信使制度

三、北宋与西夏的“外交”文书

尾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元朝人不修西夏史刍议

附录二 黑水城出土文献与西夏史研究——纪念黑水城文献发现100周年

附录三 西夏纪年综考

附录四 自述

附录五 作者论著目录(1984-2008)

后记

……

编辑推荐

《宋夏关系史》: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后记

我的祖籍是四川省绵竹县。20世纪50年代初,先父响应党的号召支援大西北,携家从北京来到甘肃省山丹县,我就出生在这里。山丹位于河西走廊的中部,河西走廊因处在祁连山与北面的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之间,形成一条长千余公里、宽百余公里至几公里的狭长地带,恰似一条走廊而得名。河西走廊曾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必经的咽喉要道,自汉朝至唐朝繁荣了千余年,五代宋初以后又成为西夏的半壁江山。

从出生到1978年考上大学,整整20年我的足迹未走出过这条走廊。或许人生初旅是最难忘的,所以我热爱那里的戈壁滩、大漠和山岩,我热爱那里的蓝天、草原和绿洲,我更热爱那片神奇土地上从远古走来的历史。所以选作一个与桑梓相关的课题,是我久存于心的夙愿。大致从读宋史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起,已开始注意宋夏关系史,1987年发表的《试论西夏经营河西》,即是我在这方面的初步探索。后来考入河北大学宋史研究室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漆侠先生,做有关宋代征榷制度方面的博士学位论文,对宋夏关系史也断断续续搜集了一些资料。直到1994年10月《宋代酒的生产和征榷》交出版社后,才得以全力投入。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终于了却了一桩心愿。为此,我感到高兴。

这部书稿从搜集资料到写作完成曾得到过许多师友的帮助和鼓励。1991年,我提交北京国际宋史研讨会的论文《论宋夏争夺西北少数民族的斗争》是在漆侠师指导下完成的,本书第十一章 即是在这篇论文的基础上改写的。还有几篇先期发表的论文,漆侠师也一一过目,并给予指正。本书第一稿曾请王曾瑜先生审阅。

媒体推荐

该书不愧是一部系统、深入研究宋夏关系史的专著和力作,作为中国宋史学界撰写的第一部宋夏关系史,不仅填补了空白,而且将这一方面的整体研究水平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朱瑞熙,《中国图书评论》,1999年第9期

李华瑞先生首次以专著的形式和分量,对宋夏关系各方面的问题、因素和背景,作了巨细无遗的论述。其搜采之富,篇幅之大,范围之广,研究之深,论析之详,为前所未见。与前人的研究成果相比,确为更上一层楼之佳作。

——王曾瑜,《宋夏关系史》序

《宋夏关系史》可以说是一部资料观点都兼备高水准的专著。

——李范文,《宁夏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序言

中国古史的史料,号称汗牛充栋,欲深入治史,非分朝断代不可。然而研究断代史也不可避免地有其局限性。其视界囿于某朝某代,也会影响研究的深入。因此,兼治某些相近的断代,就不失为一种变通的方法。由于中国古史的史料绝大部分集中在宋、明、清三代,其中清代的史料更超过以前各代的总和,也使人们有条件兼治若干相近的断代史。例如研究先秦史,可兼治汉代史和清代学术史。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习惯上作为三个断代,其实完全可以作贯通的研究。辽、宋、西夏、金、元各代,也应当尽可能作贯串的研究。但明、清两代史料太多,原则上应以某朝为主,而以兼治为次。以上的设想当然并不全面,治史者研究之妙,存乎一心,贵于不拘一格。

李华瑞先生研究宋史积年,涉及的领域不少,成绩斐然,他从研究宋朝军事史,进而全面地、深入地研究宋与西夏的关系,就是突破断代史局限的可贵努力。

人们对西夏史的认识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元人修辽、宋、金三史,是从大一统的史观出发,将三个朝代置于平等的地位,而不管其中曾有的国间关系的不平等,并作为中国史的组成部分,这与唐人修南北朝诸史一样,无疑都是十分恰当的处理。但元朝史官却未为西夏单独修史,而是作辽、宋、金三史的外国传处理,尽管在《金史》卷一三四《西夏传》赞中也说,“夏之立国久矣”。“五代之际,朝兴夕替,制度礼乐荡为灰烬,唐节度使有鼓吹,故夏国声乐清厉顿挫,犹有鼓吹之遗音焉。然能崇尚儒术,尊孔子以帝号,其文章辞命有可观者。立国二百余年,抗衡辽、金、宋三国,俪乡无常,视三国之势强弱以为异同焉。故近代学者记西北地理,往往皆臆度言之。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