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社会运动

作者 李文,赵自勇,胡澎
开本 16
语种 简体中文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 7509708168、9787509708163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目录导航

图书信息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8月1日)

平装: 320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7509708168, 9787509708163

条形码: 9787509708163

尺寸: 23.2 x 16.4 x 1.8 cm

重量: 440 g

作者简介

李文,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曾在南开大学社会学系任教多年。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政治研究室主任。 近期主要著作包括:《武士阶级与日本的近代化》、《东亚社会变革》、《日本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1972~2002)》、《东亚合作的文化成因》、《东亚:宪政与民主》、《东亚社会的结构与变革》、《东南亚:政治变革与社会转型》、《东亚:政党政治与政治参与》、《亚洲政治概论》。

赵自勇,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历史与人文学院教授。近期著作:《透视东亚“奇迹”》。

胡澎,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研究员。近期著作:《战时体制下的日本妇女团体(1931~1945)》。

内容简介

《东亚社会运动》从理论探索、类型分析和个案研究三个层面对东亚社会运动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通过梳理基本史实,《东亚社会运动》概括了东亚社会运动的特点,揭示了社会运动逐渐取代暴力革命成为东亚政治抗争的主要途径和方式的历史必然性,探讨了影响和制约东亚社会运动发生和发展的因素与机制,对其历史地位、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做出了探索性评价,为政治学和社会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经验、见识和观点。《东亚社会运动》对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及时、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和危机,防范和应对群体事件具有启发意义和参考、借鉴价值。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运动这一政治现象频繁发生,对东亚国家的社会、政治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目录

第一编 理论探索

第一章 东亚社会运动的理论诠释

第一节 社会运动与新社会运动

第二节 关于东亚社会运动的三个理论模型

第三节 东亚社会运动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 东亚社会运动的起源与意义

第一节 东亚抗争政治方式的转变

第二节 东亚抗争政治方式转换的背景

第三节 东亚抗争政治方式转换的历史意义

第二编 类型分析

第三章 东亚农民运动与政治参与

第一节 农民运动的类型

第二节 影响农民运动的因素

第三节 农民运动的地位与作用

第四章 东亚工人运动的演变

第一节 东亚工人运动的概况

第二节 东亚工人运动的性质

第三节 东亚工人运动的产生

第四节 东亚工人运动的意义

第五章 东亚学生运动的产生与意义

第一节 东亚学生运动的类型

第二节 东亚学生运动的产生

第三节 东亚学生运动的地位与作用

第六章 东亚市民运动的阶梯式发展

第一节 东亚市民运动的发展状况

第二节 东亚市民运动的缘起

第三节 东亚市民运动的意义

第三编 个案研究

第七章 日本:从社会运动到新社会运动

第一节 日本社会运动的状况

第二节 日本社会运动的特征

第三节 日本社会运动的成因

第四节 日本社会运动的作用

第八章 韩国:从“四一九革命”到“牛肉风波”

第一节 学生运动与威权政治的终结

第二节 劳工运动:从街头抗争到体制内博弈

第三节 2008年的“牛肉风波”

第九章 印度尼西亚社会运动的产生与特点

第一节 印度尼西亚社会运动的发展

第二节 印度尼西亚社会运动的成因

第三节 印度尼西亚社会运动的特征

第十章 泰国社会运动:参与群体与主导力量

第十一章 菲律宾:人民力量的激进与保守

参考文献

后记

编辑推荐

《东亚社会运动》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文摘

第一章东亚社会运动的理论诠释
第二节关于东亚社会运动的三个理论模型
在本书有关社会运动的类型分析和个案研究的各个章节中,分析和探讨了不同类型的社会运动和不同国家的社会运动发生的各种因素。本节提出三个理论模型,旨在从普遍意义上把握东亚社会运动的成因。
1.理论模型之一:收入一分配状况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亚现代化进程中,政府普遍遭遇的一个两难困境就是在尚未具备强大的经济实力时,便面临着物质分配均等和高消费方式的压力。大多数社会成员眼中的经济发展这个蛋糕的个头,都比这个蛋糕的实际个头大了好多,因此,总是觉得自己分享的部分太小。虽然战后现代化进程中,大多数东亚国家已经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却缺乏有效手段,使绝大部分人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也富起来。
在现代化启动后的一个时期内,收入一分配差距拉大是一个普遍现象。库兹涅茨的“倒U曲线假说”,提出收入一分配不平等的长期演变趋势为:在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经济增长的早期阶段收入差距会扩大,而后是短暂的稳定,然后在增长后期逐渐缩小。在收入差距拉大阶段,正是社会运动的高发期。这使“经济发展水平与政治不稳定的关系,跟财富与公平的关系一样,是一种曲线关系。最严重的不稳定是与中等发展水平相关联的。不稳定的各种原因同样出现在经济增长进程中”。

后记

本书从立项到完成,历时三载有半。参与写作的,除了我本人外,其他人都很年轻。他们接受过良好的专业训练,也很勤奋,其中的大多数都有在研究对象国长期或短期生活的经历,并在研究中使用了用这些国家本土语言写成的资料。作为课题负责人,我对自己和其他参与者都有严格的要求,并按照我的标准,对全部书稿做了修订乃至补充。受我个人能力和水平限制,书中难免在某些观点的论证和某些资料的使用方面存在疏漏,学界有识之士,当不吝赐教。
本书的框架由我设计,各章具体分工情况如下:李文负责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五章、第六章;赵自勇负责第十一章;胡澎负责第七章;张沽负责第九章;董向荣负责第八章;周方冶负责第十章;陈雅慧负责第四章。
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的最终成果,本书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的资助。部分内容,曾作为中间成果,发表于《当代亚太》、《日本学刊》、《亚太研究论丛》(北京大学亚洲一太平洋研究院主办)诸刊物。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曾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学部主任张蕴岭教授、亚洲太平洋研究所所长张宇燕教授的指导与帮助。张宇燕教授还抽出宝贵时间,为本书撰写了序言。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的韩锋研究员,北京大学梁志明教授、张锡镇教授对本书进行了严格审定,并提出了修改意见。此外,本书的写作,还采纳和使用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王晓玲博士的研究成果和翻译的韩文资料。

序言

对于社会运动问题,本人完全是门外汉。本不该对此谈东道西,但因为本研究项目是由亚太所李文教授主持完成,而我又碰巧担任亚太所所长,故为此书写一篇短序也就成了一项义务。阅读这部研究成果是一件快乐的事,写序则另当别论。推不掉,只好勉为其难了。既然是门外汉,这篇边读边写的序言,也就只好以我熟悉的制度经济学框架来说上两句了,毕竟对其学术价值的评价需要对整个学科的稔熟和基于常年研究的洞见。
依据通常的定义,社会运动是指有组织的一群人,有意识且有计划地改变或维护社会秩序的集体行动,以求促进或抗拒某种社会变迁。既然是社会运动,它还意味着参与其中的人数量相当大,持续时间比较长,对一国或一地区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变迁的方向、内容与速度施加了重大影响。具体说来,社会运动又可以细分为以下四种“子运动”:改革运动;革命运动;保守运动(或反动运动、或回归运动);乌托邦运动。社会运动还有其他的分类方法。本书就将社会运动归纳为四大类:农民运动;工人运动;学生运动;市民运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无论从经济上还是社会政治上看,东亚国家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其中尤为突显的,便是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社会运动在社会变迁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社会运动的目标是推动社会变迁。社会变迁往往与制度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变迁就是以改变制度为最终目标的制度变迁。在制度经济学中,制度变迁问题始终占据着研究的关键位置。由此,我们大致可以说,对社会运动的研究与制度变迁理论有类似的地方,尽管前者的理论基础是政治学,后者的理论基础是经济学。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