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退学至上海成为职业话剧及电影演员,参加了话剧《愁城记》、《蜕变》、《正气歌》、《楚霸 王》、《春》、《秋》及电影《乱世风光》等的演出。1949年黄宗江加入人民解放军,成为文艺战士,1958年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任编剧,先后创作了《海魂》、《柳堡的故事》、《农奴》等优秀的电影文学剧本其中《海魂》和《农奴》分别在卡洛维发利(捷克)和菲律宾国际电影节上获奖。
黄宗江在中国同时代的文化人当中,是极富传奇色彩的一位杂家。他读过大学,痴迷演剧,当过水兵,写过剧本、文章,还做过文化使者。他10岁写剧本81岁还演戏。现许多人一提到黄宗江,都会将他和与之参与主创的广为流传的爱情故事联系在一起,而事实上,黄宗江的一生也总和浪漫的爱情难解难分。
2022年1月5日,黄宗江获得新时代国际电影节金扬花奖。[1]
1938年,黄宗江考入燕京大学。通常燕京大学每年只招收200多名新生,但是在1938年招收了700多人。在燕京那片相对安静的校园里,黄宗江度过了两年的读书生活,书读得不错,还得过奖学金。但是并不是以读书为主,是以演剧为主,说演剧为主也不确切,实在是以恋爱为主,以失恋为主。当时黄宗江身边的同学,有地下党员,也有国民党抗日锄奸团分子。左的右的都有,但是像黄宗江这样的恋爱分子却不多。1937年,南开中学被日本飞机炸毁,那里曾经是黄宗江戏剧之路的摇篮。在那一年,黄宗江跟随他的同学转到英租界的耀华中学,并且面临着毕业。1938年,黄宗江考入燕京大学西语系。
1938年秋季,黄宗江进入燕京大学西语系,谢迪克是系主任。他一派英国绅士的派头,一口标准伦敦英语,这都是年轻学子所向往的。当时学生还有这么个说法:谢迪克随身三件宝:夫人、手杖、狗一条。谢迪克夫人是在同一大学教授俄罗斯文学的一位俄罗斯小妇人。那时选了谢迪克的课“十八世纪英国文学”。回首前尘,坐在课堂里听这样的教授讲解笛福或彭斯,真是一种福。
后来在“文革”中,受到批判的黄宗江被勒令交代海外关系,但是黄宗江想来想去想不出自己有什么海外关系,只好交待了教过自己的所有外籍教授,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谢迪克。
命运再一次把黄宗江和燕京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是一个极不正常的年代,在那个年代里,黄宗江在许多罪名之外,还有一条是“司徒雷登的黑宠儿”。1940年12月,黄宗江决定离开燕京。这一走,就是六年。1946年夏天,黄宗江又回到燕京大学上的第九年大学未名湖畔学生宿舍六号楼一层的一间屋子的门口贴上了“黄寓”二字:住在里面的是黄家的三兄弟,老大黄宗江、老二黄宗淮、老三黄宗洛。
虽然因为母校吃了苦头,但是对于燕京的感情却日益见深。每年的4月23日,燕京的老校友都会在燕园重新聚首,在那个时候,黄宗江的节目是必不可少的。
黄宗江曾娓娓道出了自己生命中的五段感情,这是他传奇人生的另一抹亮色。
1938年,黄宗江考入燕京大学外文系读书。但是当时的他,陷入了一段“少年维特”式的烦恼,梦中的情人曾经与他一起就读南开中学(当时男女分校),并且一起考到了燕京大学,一起排演了话剧《雷雨》,他演周冲,她演四凤,“四凤”喜欢上了“周萍”,于是现实中17岁的“周冲”便赌气服药,但自杀未遂。
1940年的冬天,19岁的黄宗江再次为情所困,他爱上了一个在他眼中模样酷似主演《插曲》的英格丽·褒曼的女同学,那女孩子却因为失恋要为别人自杀,有着自杀“经验”的黄宗江原本要陪她自杀的,但最终选择了出走,中断了在燕京大学的学业。
后来黄宗江赴美参加海军,在迈阿密的一个海军训练中心受训,在“基本英语”的高年级班里,他认识了一位穿军装的女教员,叫温妮。后来,他们开始了短暂的恋爱,直到温妮原先的男友回心转意与她和好,黄宗江临行前与温妮长吻作别。
1946年秋天,黄宗江又一次走入燕京大学校园,过起了一边写剧本,一边读书谈恋爱的生活。在此期间,他与在《大团圆》中扮演小妹的朱嘉琛结婚,可是2003年他接受采访时说“这是一个并不幸福的婚姻”,他们最终离婚。
1956年,多情的黄宗江狂热地爱上同龄军人阮若珊。阮若珊认识黄宗江之前已离了婚,带着两个女儿。第二年,同是36岁的黄宗江和阮若珊喜结良缘。与阮若珊的结合,黄宗江总算找到自己情感的安心之所,两人一起经历了平静的幸福生活,也携手走过文革的劫难。在2001年阮若珊去世后,黄宗江一下子衰老了许多。
黄宗江为讲了他为艺术的三次出走。第一次出走是在1940年,他当时是北京燕京大学西语系的学生,在学校经常出演包括《雷雨》在内的多部戏剧。这年冬天,为国事情事所困的黄宗江只身到了上海,从此走入了真正的戏剧圈。在上海,黄宗江凭借为一个电影明星走台的机会,很快就成为在上海滩红极一时的性格演员。
黄宗江第二次出走是从上海到重庆,出走的原因一是躲避当时统治上海电影界的日本人川喜多的宴请,二是不愿意陷入与石挥之间暗存的“影帝”之争。到了重庆,黄宗江开始也是跑龙套,在夏衍、于伶、宋之的等人合作的话剧《戏剧春秋》里饰演了三个龙套,是为黄宗江著名的“一赶三”,让他名声大振,成为当时的“四大名丑”之一。
黄宗江第三次出走是去当水兵。1944年秋,23岁的黄宗江再次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混在交大众多航海、轮机等系的学生中报名参加了“中国赴美参战海军”,当了一名水兵。在美国受训阶段,黄宗江在迈阿密与关塔那摩学习了基本海事,又游弋了古巴、墨西哥、巴拿马等地,这段特殊的经历为他日后创作电影《海魂》提供了最直接的生活素材。
当水兵在美国受训时,黄宗江认识了一位叫Wini的美国姑娘,开始了一段异国恋情。这段恋情最后因个人原因握手而别。 在燕京,黄宗江与后来在《大团圆》中扮演小妹的朱嘉琛结婚了。黄宗江说:“这是一个并不幸福的婚姻,她比我好胜得多,她是要出人头地的。她跟我说,婚姻是英雄崇拜的,你过去是我的英雄,现在不是了。我们最终还是离婚了。” 黄宗江曾经在书中写道:“人生在世重三情:亲情、爱情、友情。或缺其一,都是很难好好活下去的。” 他讲述了黄氏兄妹四人之间的交往和情感故事。
如果说,亲情和爱情是人生幸福的甘露,那么,友情就是人生快乐的源泉。说到友情,女儿阮丹娣在文章中说爸爸是:“以食会友、以艺会友、以文会友,更以心会友。”
黄宗江说起他的这些朋友,得意和欣慰之情溢于言表。翟俊杰是他最得意的大弟子,如今也是大导演了。翟俊杰说自己与黄宗江之间是亦师亦友,可算忘年交,不是年纪,而是那个激情的年代。翟俊杰还讲了一件有趣的事:黄宗江去美国讲学前,曾给他写过一张纸条,说:我要是掉到太平洋里喂鱼了,就委托你负责整理出版我的遗作。他还委派翟俊杰写悼词,说要写成单口相声,要让所有去的人还没听五分钟就哄堂大笑。翟俊杰说一般老人都忌讳说这个,可宗江老师却当成笑话说,这反映出他的幽默、乐观和豁达,他越这么说越长寿。
柯棣华大夫(1982) .... 编剧秋瑾(1983) .... 编剧
农奴 (1963) .... 编剧
大团圆(1948) .... 编剧
海魂(1957) .... 编剧
柳堡的故事(1957) ....导演
柳堡的故事(1957) .... 编剧
海上风暴(1951) .... 编剧
激战无名川(1975) .... 编剧 县委书记(1958) .... 编剧
江山多娇(1959) .... 编剧
矿灯 (1959) .... 王福厚
追 (1947)戏剧戏曲选《舞台集》(含《大团圆》、《南方啊南方》、《风雨千秋》《贺龙刀》等)。
翻译改编选《嫁接集》(含《麦克贝斯》、《安娣》、《落花时节》、《寻梦》等)。
电影剧本选《单枪并马集》(含《柳堡的故事》、《海魂》、《农奴》、《柯棣华》、《秋瑾》等)。
散文集《卖艺人家》、《花神与剧人》、《你,可爱的艺术》、《人生知己》、《小题小作》、《悲欣集》、《戏痴说戏》、《老伴集》等。
剧影散文选《长歌集》、《剧人集》。
黄宗江
黄宗江生性开朗,在生活上很幽默,还很好吃。阮丹娣说,9月份家人突然发现他不爱吃东西了,就赶紧陪他去医院检查,查出了结肠癌。“正当我们考虑是否要把实情告诉父亲时,他却说不就是癌症吗,看得很开。”阮丹娣说,结肠癌要开刀,301医院的手术很成功,但术后肺部感染引起的并发症使老爷子没挺过来。“很多朋友听说他开刀都哭了,但他自己很乐观,开刀的过程中还在构思两个剧本。”
黄老好吃的习惯也一直没改,直到开刀手术时,他对家人说,手术完后要安排一桌饭菜。“他特爱吃,什么都能吃,从豆汁儿到燕窝都能吃,不要求饭菜有多美味,只看饭菜地道不地道。”阮丹娣回忆,女儿们每周都找理由请父亲去外面的餐馆吃饭,“一年他过生日太多次数了,但其实就是找个理由出去吃。”
去世之时,黄宗江没留下遗嘱,但女儿们说,平时他会说一些奇奇怪怪的遗嘱,比如死后把骨灰倒进马桶冲掉拉倒。“我们不能接受这种遗嘱,家里已经在万安公墓买下一块墓地,父母会合葬一起。” 阮丹娣说,墓地跟曹禺墓相邻,因为妈妈阮若珊去世时曾在遗嘱中要求跟曹禺墓毗邻。
他创作的《海魂》获1959年捷克斯洛伐克第十届劳动人民电影节为世界和平而斗争二等奖。1963年的《农奴》是他的代表作,标志着他的电影剧作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1957年的《柳堡的故事》获文化部全国电影文学剧本创作三等奖。
其中《海魂》和《农奴》分别在卡洛维发利(捷克)和菲律宾国际电影节上获奖。
2022年1月5日,黄宗江获得新时代国际电影节金扬花奖。[1]
黄宗江虽然已经88岁了,却仍然是一个思维敏捷、性格鲜明、谈吐幽默、关注时事的人。翟俊杰认为,黄宗江一辈子追求的就是三个字,真善美。 黄宗江把幸福的人生概括为:艺术出自人生,人生尽如艺术。就是说,人生的境界应该达到艺术的要求。
在一位艺术家眼里,幸福的人生应该是什么样的?面对这个问题,著名剧作家、话剧电影表演艺术家、影剧评论家黄宗江曾给出这样的答案:“艺术出自人生,人生尽如艺术。”
10月18日13点47分,黄宗江因病在北京301医院去世,享年89岁。这位总是以明朗的笑容面对世界的老人,用丰富的艺术经历,为自己的幸福人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我不能灰色地活着”
18日下午,资深文艺记者、《娱乐没有圈》作者鞠健夫率先在微博(https://t.sina.com.cn)上透露黄宗江去世的消息,还介绍了黄宗江的“演艺家族”。鞠健夫说,黄宗江是表演艺术家黄宗洛、作家黄宗英的哥哥。黄宗洛是北京人艺的老演员,曾出演《茶馆》里的松二爷;黄宗英则和著名演员赵丹合作出演了《幸福狂想曲》。“3年前,我有幸采访过一次宗江老人,当时他已是八一厂的离休老干部。深切怀念。”鞠健夫说。
有评论称,黄宗江是一个才华横溢、至真至性的人,从演员到编剧、从戏台到银幕,在每一个人生舞台上,他都演绎得光彩照人。他出身书香门第,却带领一众弟妹跨入戏剧行当,成为“卖艺人家”。他不到10岁就发表独幕剧,之后创作了包括《海魂》、《柳堡的故事》、《农奴》等影响了几代人的电影剧本。他一生坚持以人为本、唯人主义的创作理念和生活哲学,虽饱经磨难,却从未动摇。
许多接触过黄宗江的人都认为,他是一个非常乐观、从容的老人。他在生前曾说:“我不能灰色地活着、不能黑色地活着,我得亮色地活着。只要还活着你就得考虑生,怎么生活得快乐一些,给别人带来一些快乐。”
出自燕京的戏剧天才
1921年生于北京的黄宗江,从小就经常跟随父母去看戏,这对他后来的人生道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在少年时就彰显出在戏剧创作上的天赋。10岁时,他以“春秋童子”的笔名在《世界日报》上发表独幕寓言剧《人的心》。1935年,黄宗江考入有着悠久演剧传统的南开中学读高中,开始在校内登台演出,展示出了才华。当时,许多角色需要男扮女装,黄宗江就经常扮演女角。3年后,黄宗江考入燕京大学外文系读书,当时的他已经把演戏放在了首要位置。
1940年,19岁的黄宗江中断了在燕京大学的学业,只身前往上海投奔向往已久的“抗日孤岛”——上海的进步剧团。经有过一面之缘的黄佐临介绍,黄宗江考进上海剧艺社,走入了真正的戏剧团,并很快站稳了脚跟。不久后,他又加盟了黄佐临组建的上海职业剧团。这段时间,他参加了话剧《愁城记》、《蜕变》、《正气歌》、《楚霸王》、《春》、《秋》及电影《乱世风光》等的演出。
之后,黄宗江过起了闯荡戏剧江湖的生活,也在上海有了不小的名气。1942年主演话剧《秋海棠》而大红大紫,便有电影公司找黄宗江出演电影版的《秋海棠》。不久后黄宗江又告别了上海的艺友,辗转湘桂,到了重庆,并参加了夏衍领导的中国艺术剧社。在这个集中了夏衍、于伶、郑君里、金山、蓝马、张瑞芳等名家的剧团里,黄宗江很快就显现出了自己的实力,特别是他在《戏剧春秋》这出话剧中,“一赶三”的精彩演出,把一场戏中三个角色个个演得可圈可点,让人刮目相看。他得到了观众与同行的认可,拥有了“三大小角色之一”的雅号,并与蓝马、谢添、沈扬,一起被称为“四大名丑”。
1943年冬天,22岁的黄宗江又一次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报名参加中国赴美参战海军,当了一名水兵。直到抗战结束,黄宗江才走入燕京大学校园,过起了一边写剧本、一边读书的生活。两年后,黄宗江的第一部戏剧大作《大团圆》获得成功,这是黄宗江第一个搬上舞台和银幕的作品,也正是这部作品改写了黄宗江的后半生,使他从演戏转为职业写作。
87岁出演《生死桥》
解放后,黄宗江成为了一名军旅剧作家。经过7年多的艰辛创作,黄宗江与胡实言编剧的《柳堡的故事》由八一电影厂摄制完成,与观众见面。那个年代,描写红色革命战争题材的影片是银幕上的宠儿,而《柳堡的故事》大胆地在战争题材影片中进行了描写爱情的尝试,使影片备受欢迎,片中插曲《九九艳阳天》至今仍广为传唱。这部电影还曾获得文化部全国电影文学剧本创作三等奖。
1958年,黄宗江到八一电影制片厂担任了编剧,进入了一个创作的高峰期,《海魂》和《农奴》就是他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其中,《海魂》曾获得1959年捷克斯洛伐克“第十届劳动人民电影节为世界和平而斗争二等奖”,《农奴》也曾在菲律宾国际电影节上获奖。
上世纪70年代末,黄宗江重新拾起了笔,又进入了一个创作高峰期,《柯棣华大夫》、《秋瑾》等作品纷纷问世。期间,他还以文化使者的身份到国外讲学。认识黄宗江的人都会感到他是一个充满活力,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的人。
前几年,当知晓田沁鑫将执导李碧华《生死桥》请他出山时,黄老欣然应允,且言明不收取任何报酬,不顾身体疾病,最后以87岁高龄出演民国大戏《生死桥》,成为剧中最年长的演员,当时全剧组都管他叫“爷爷”。剧中,黄宗江饰演前清太监王公公,深居雍和宫,好周易八卦,精通玄学,始终给人以浓重的神秘色彩。卧床闭目,寥寥数语便点破命运玄机,令人震撼。一处暗房,方寸之地的定力表演,黄宗江就把这个耄耋老人的神秘和出世表现得入木三分,体现了他非同一般的表演功力。如今,《生死桥》竟成为了黄宗江艺术生涯中最后的荧屏绝唱。据悉,黄宗江遗作《生死桥》刚刚在北京举行了央视开播新闻发布会,将于10月22日登陆央视八套与观众见面。
他是著作颇丰的“杂家”
身为剧作家、演员、影剧评论家的黄宗江,自谓“杂家”。他在文化圈内也是颇受认可的写作者,曾出版数十部作品,包括:
●戏剧戏曲选:
《舞台集》(含《大团圆》、《南方啊南方》、《风雨千秋》《贺龙刀》等)。
●翻译改编选:
《嫁接集》(含《麦克贝斯》、《安娣》、《落花时节》、《寻梦》等)。
●电影剧本选:
《单枪并马集》(含《柳堡的故事》、《海魂》、《农奴》、《柯棣华》、《秋瑾》等)。
●散文集:
《卖艺人家》、《花神与剧人》、《你,可爱的艺术》、《人生知己》、《小题小作》、《悲欣集》、《戏痴说戏》、《老伴集》等。
●剧影散文选:
《长歌集》、《剧人集》等。
【网友悼念】
他演绎的真善美
永远留给后人
黄宗江逝世的消息一经发布,网络上就有不少网友发表悼念留言。截至19日晚上7时,已有147位网友在新浪网的专题留言版上倾诉自己对这位老艺术家的怀念。
一位名为“南方红叶”的深圳网友说:“黄宗江老人是一位非常可爱、可敬的艺术家。他才华横溢,乐观幽默,豁达健谈。他的代表作之一《柳堡的故事》‘浪漫’了一代人,也激励了一代人。《九九艳阳天》的美妙歌声,也将永远留在观众的心里。”
一位名为“hongyan”的北京网友说:“他(黄宗江)是一位非常慈祥、乐观的老人,在世时他总说自己已经做好了‘随时出发’的准备,我总劝黄老:‘请您不要这样说’。结果他还是真的走了……黄老曾说:‘人的一生是一世演员。’他演绎的真善美将永远留给后人,留在我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