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儒的新评价

作品名称 宋儒的新评价
作品出处 贺麟卷(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
目录导航

作品原文

我所以要讨论这个题目,是由于最近与一个朋友谈论引起来的。他说中国周、秦、汉、唐的文化都相当健康,宋以后就有了病态。他特别提到周秦汉唐都是文武合一的文化,宋以后文武分离,且有重文轻武之弊,我也很同意他的看法。我觉得孔孟的生活态度淳厚朴茂,有栖遑救世热忱,程朱的生活态度严酷冷峻,山林道气很重,两相比较,前者要康健而近于人情多了。又觉得先秦汉唐似都有春夏温厚之气。而宋儒的态度便带有秋冬肃杀之气。我那位朋友,也与许多人一样,尤其抨击程伊川“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一句话。他痛斥这话不合理,压迫女性,刻薄不近人情,提倡片面贞操,害死不少的人等等。对于这点,我却认为应当分别论列了。伊川的错误,似乎不在于提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概括的伦理原则,只在于误认妇女当夫死后再嫁为失节。近代西洋观念固不以夫死妻再嫁为失节(美国某一知名之女作家,曾嫁三次,著书立说,各处演讲,作者曾亲聆其宏论。德国一女文学家,亦曾两次离婚,第三次嫁与一少年哲学家。但伊人格高尚,被德国人尊为女中圣贤)。中国即在唐以前,似亦不以夫死妻再嫁为失节,为违反礼教,不过伊川个人的话无论如何有力量,亦必不能形成宋以后之风俗礼教。他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一语只不过为当时的礼俗加一层护符,奠一个理论基础罢了。至于他所提出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个有普遍性的原则,并不只限于贞操一事,若单就其为伦理原则而论,恐怕是四海皆准、百世不惑的原则,我们似乎仍不能根本否认。盖人人都有其立身处世而不可夺的大节,大节一亏,人格扫地。故凡忠臣义士,烈女贞夫,英雄豪杰,矢志不贰的学者,大都愿牺牲性命以保持节操,亦即所以保持其人格。伊川此语之意,亦不过是孟子“舍生取义,贫贱不能移”的另一说法。因为舍生取义实即“舍生守节,贫贱不能移”的另一说法。因为“舍生取义”实即“舍生守节”,“贫贱不能移”实即“贫贱或饿死不能移其节操”之意。今日许多爱国之士,宁饿死甚至宁被敌人逼害死而不失其爱国之节,今日许多穷教授,宁贫病致死,而不失其忠于教育和学术之节,可以说是都在有意无意间遵循着伊川“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遗训。当然凡事以两全为最好,不饿死,也不失节,最为美满,但当二者不可得兼之时,当然宁饿死而不愿失节,宁牺牲性命而不愿失掉人格,这亦是孟子舍鱼而取熊掌之通义。

因为只承认伊川那句最为世诟病的话,在应用方面有错误,而在原则上却有永久性与普遍性,且含有深义,所以我就想进一步对于整个宋儒思想学术,加以总检讨,总评价,当然我在这里所谓整个,也只是指宋儒的主张——程朱的思想,附带包括陆王,也就兼包一部分明儒的思想。[1]【注】:以上为原文部分内容。

出处收录

此文出自于《贺麟卷(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

作者简介

贺麟(1902—1992)先生,字自昭,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并以研究与翻译斯宾诺莎、黑格尔哲学著称于世。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后留学于美国(奥柏林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和德国(柏林大学),抗战前夕回国,任教于北京大学、西南联大等学府。贺麟治学凡六十余年,中西会通、古今会通,在诸多思想和学术领域均有重大建树。尤其是早年力求“儒家思想的新开展”,自创“新心学”,在传统儒家思想的基础上,融汇欧陆唯心论,发扬陆王心学之菁华,自成一个体系,与冯友兰、金岳霖、熊十力等人的新儒学,鼎足而立,一起构成了一代中国儒家思想的新图景,对后世中国思想之发皇,影响深远。编者简介高全喜,贺麟先生的博士研究生。1962年生,江苏省徐州人。1988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获哲学博士学位。曾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和法学研究所,教授、研究员。现任教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教授,同时担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研究方向为政治哲学、西方思想史、法理学和宪政理论。有《休谟的政治哲学》(2004)、《论相互承认的法权——〈精神现象学〉研究两篇》(2005)、《从非常政治到日常政治》(2009)、《立宪时刻:论〈清帝逊位诏书〉》(2011)等多部著作出版。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