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锦堂

徐锦堂

中文名 徐锦堂
职业 医学家
原籍 山西省五台县
出生地 山西省太原市
逝世地 北京
人物关系 徐步青(父亲)康还锁(母亲)徐春梅(大姐)徐春莲(二姐)
毕业院校 山西农学院
目录导航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29年6月11日出生于山西省太原市,原籍山西省五台县。勤劳忠厚的父亲徐步青,原本是走街串乡为人锯碗钉秤的手艺人,靠此积攒了一点钱,并与别人合股经营了一个小织布厂,才使一家人生活得以温饱。1935年,徐锦堂在太原上小学,两年后抗日战争爆发,一家人逃难到晋西的隰县。他在那里读完了小学,考入晋山中学。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操劳过度,

1944年,徐步青过早告别人世,这年徐锦堂才15岁。为一家生计,他被迫缀学而去种地、赶脚、种菜。抗日战争胜利后,一家人回到太原。强烈的求学欲望,使徐锦堂在生活极端艰难的情况下,考入公费的太原中学进修班。但是,仅两年又为生活所迫再度失学,靠卖苦力维持一家生活。

徐锦堂在实验室徐锦堂在实验室1949年,太原解放,徐锦堂考入山西农业技术学校(1952年改为山西农学院附属农业技术学校)。他十分珍惜国家给他的学习机后者被评为国家二等发明奖。以后,他的“天麻种子共生萌发菌的发现及其应用”,获卫生部甲等奖,并由此揭开了天麻生长的全部秘密。 70年代中期,徐锦堂又开始了重要中草药“猪苓”的栽培研究。

1990年,“猪苓半野生栽培研究”通过专家鉴定,并受到高度评价。 几十年来,徐锦堂教授深入生产第一线,用辛劳的汗水与智慧,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他也为科研人员树立了榜样。党和国家授予他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特等劳动模范、全国卫生文明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在党中央提出“科学技术为国民经济服务”的战略方针的今天,徐锦堂所走的科研之路特别值得倡导和发扬光大。

人物逝世

2021年5月23日,徐锦堂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主要成就

研究成果

传统的黄连栽培方法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通过多年研究,他试验成功了“栽培黄连的玉米和造林遮阴技术”,实现了药、粮、林、畜牧业四丰收的良性循环,造福了鄂、川、陕地区20万贫困农民,实现经济效益26亿元。

1959年开始承担天麻野生变家栽的研究,成功研究出“天麻无性繁殖固定菌床栽培法”,在陕南、四川、湖北、湖南等省推广。天麻野生变家栽的成功,不仅满足了我国临床用药,还可大量出口创收。陕南20万农民,由于栽培天麻而脱贫致富,天麻栽培技术在陕西40个县推广,实现经济效益16亿元。为陕、鄂、川山区的贫苦农民开辟了一条科技脱贫致富之路,创造了一个科研与生产、科研成果与推广应用紧密结合的成功典范。

为解决天麻多代无性繁殖后种麻严重退化、产量大幅度下降的问题,研究发明了“天麻有性繁殖树叶菌床法”,使种麻得到复壮,产量进一步提高;为解决天麻产量不稳定的问题,反复试验、分离、筛选,鉴定出与天麻种子共生的紫萁小菇萌发菌,证明了天麻种子必须靠消化萌发菌才能发芽,发芽后必须同化蜜环菌才能正常生长,天麻先后与双菌共生完成天麻生活史,是兰科植物与真菌共生营养关系中一种新模式,成果已被载入了世界兰科植物研究史册。

科研论著

徐锦堂的“天麻野转家初报”论文手稿徐锦堂的“天麻野转家初报”论文手稿1 徐锦堂.黄连.见: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栽培室编.药用植物栽培技术.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16—28。

2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徐锦堂,冉砚珠编著).天麻.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3。

3 徐锦堂,冉砚珠,王孝文等.天麻有性繁殖方法的研究.药学学报,1980,15(2):100—103。

4 徐锦堂.贝母福尔马林浸种试验小结.中药材科技,1980(12):2122。

5 徐锦堂,冉砚珠,孙昌高等.天麻种子发芽的营养来源及其与蜜环菌的关系.中草药,1980,11(3):125—128。

6 徐锦堂,冉砚珠,王孝文等.天麻种子成熟度对发芽的影响.中草药,1981,12(2):37一38。

7 徐锦堂,冉砚珠,牟春等.天麻种子发芽营养来源的研究(简报).中药通报,1981,(3):2。

8 徐锦堂,冉砚珠.天麻栽培技术.北京:农业出版社,1987。

荣誉称号

由于对黄连和天麻研究取得了系列重大研究成果,被誉为“黄连之圣获奖证书获奖证书”、“天麻之父”。[1]

先后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国家发明三等奖、何梁何利奖、仲景中医药杰出成果等多个项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人社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北京市优秀党员、北京市特等劳动模范、北京市教书育人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社会任职

徐锦堂(左二)徐锦堂(左二)

1952—1954年任山西农学院附属农业技术学校教员,

1958—1984年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1983年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栽培室副主任,

1984年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药用真菌室主任。

1985年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研究员。

人物关系

父亲:徐步青

母亲:康还锁

大姐:徐春梅

二姐:徐春莲[5]

人物故事

药植研究

黄连栽培

从四川到湖北数百里的黄连产区,徐锦堂见到因栽黄连而造成荒山秃岭的惨状,生态的严重破坏,又反过来威胁黄连生产,使黄连生产萎缩,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1958年,他与另一同志赴陕西、四川、湖北的黄连产区调查黄连生产情况后,痛心疾首地说:不改变传统的栽连方式,黄连生产将陷入绝境!回京后,徐锦堂毅然向领导请缨:“为改变黄连生产局面,请派去黄连产区。”1959年初,他的请求得到批准。 黄连产区一般都在海拔1700左右的高山区,长年阴雨连绵,山高路险。

徐锦堂在黄水农场黄连棚下观察试验徐锦堂在黄水农场黄连棚下观察试验1959年春,徐锦堂开始在四川省石柱县黄水坝农场和湖北省利川县福宝山药材场建立了长期的试验基地。为了改革黄连传统种植方法,他吃了比黄连还苦得多的苦。试验点两地相距170余里山路,中间隔着3座海拔1500米到1800米的高山和人迹罕到的原始森林。如果绕道乘车坐船,往返一趟要10来天。为了节省时间,他宁肯翻山越岭,步行往返。开始走3天,以后2天,后来竟朝发夕至,连常走山路的老药农都称他为“飞毛腿”。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1959年秋天,福宝山药材场不论干部还是工人,每月口粮陡然降至7.5公斤,只好以野菜充饥。徐锦堂的口粮未减,他把每月16公斤粮票全交到食堂,与工人共渡难关。严重的困难,使福宝山药材场900多人中有390多人下了山。而徐锦堂像一只候鸟,依然春来冬去,整整8年。他还兼任了福宝山药材场农中教师、总场技术指导、一分场技术员。他用行动赢得了组织的信任,得到了群众的支持。

徐锦堂对山坡的坡度、树林的密度仔细观察,终于在黄连的栽培方式上完成了一次重大改革。1962年,除林间栽连成功外,徐锦堂完成的简易棚栽法、黄连种子湿沙棚贮方法、黄连精细育苗等研究也都取得喜人的成效。徐锦堂巧妙地设计出了一种植物伴栽的方法。他利用玉米叶定向生长的特点,播种时把种子方向摆好,叶子方向就会按人的意志生长了。经过反复试验,一种前所未有的栽连方法成功了。从此,毁林搭棚栽连的传统方式宣告结束,并可一举获得药、林、粮三丰收。这一成果在湖北、四川等黄连产区推广后,缓解了全国黄连生产长期供不应求的局面,产生的经济效益与对生态平衡的贡献是难以估计的。据湖北省恩施地区特产局对1982年黄连生产的统计,运用此项技术,年节省木材73000立方米,生产木材8760立方米,全年增收节支经费达1800多万元。

1984年,他的“栽培黄连的玉米与造林遮荫技术”荣获国家三等发明奖。天生之麻多奇妙 历尽艰辛解其谜 天麻,顾名思义为天生之麻。《本草纲目》中称“天麻乃定风草,故为治风之神药”。近代药理实验也证明,天麻有止眩晕、抗惊厥、镇静等功效,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自古以来全靠人工采挖野生天麻供药用。由于野生天麻资源有限,越挖越少,供应十分紧张。

天麻研究

秦岭南麓的山城略阳,万千沟壑间会生长一种独特的药材,其茎端生叶若伞状,根如牛膝而细黑,浅姜黄色的花茎会无风自摇,一些当地的老人称之为“离合草”。“离合草”的学名叫天麻,其根茎入药用以治疗头晕目眩、肢体麻木、小儿惊风等症,是名贵中药,与琼珍灵芝合用治疗头痛失眠。种植天麻是当地人的传统,天麻产业也是当地重要的农业支柱产业。把隐藏在秦岭深山的这味“仙药”引入略阳,并大规模繁育,进而成为当地群众增收产业的人叫徐锦堂。作为药用植物和药用真菌栽培的一代宗师,他的一生都在为中药产业的发展殚精竭虑。

天麻种子奇小,一粒花生米大小的果实里,包含着数万粒种子,细小如粉尘,也有人用种子繁殖天麻的实验,但播入土中数月,却不见一粒种子发芽。在陕西、四川、湖北等地,药农发现野生天麻之后,移回栽种几个月再去看,好端端的茎块竟不翼而飞。当地人戏称“天麻是个宝,栽了就要跑;天麻是山怪,栽了也不在。”

打破天麻人工栽培沉寂的人正是徐锦堂。1958年秋天,徐锦堂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药用植物栽培室工作。刚到单位,他就听老同志讨论天麻栽培的事。由于天麻无根无绿色叶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怎样繁殖、生长,怎样吸收营养,谁都说不清楚,既无现成资料,也无经验可循。

借助在湖北利川蹲点的机会,徐锦堂悄悄开始了研究。开展山野调查,与药农起早贪黑试种,一干就是三年。无数次的试验,终于让他发现野生天麻有性繁殖的“秘密”。1963年徐锦堂的天麻研究小组正式成立,他的研究也不再孤军奋战。1963年,由他主导采取自然菌材加新鲜木棒培养菌材的天麻栽培方法大获成功,从此这味秦岭“神药”便进入了人工栽培的新阶段。

略阳是中国天麻重要适生区和生产地,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与发展基础。也是徐教授早年进行新技术研究和推广的实验地之一。20世纪90年代,略阳的天麻生产遭遇了瓶颈:多代无性繁殖和种性退化,严重影响天麻品质与产量。

徐锦堂在略阳讲授天麻有性繁殖技术徐锦堂在略阳讲授天麻有性繁殖技术1997年初,时任略阳县委书记徐登奎,派略阳县食用菌开发中心主任何才章和地区药材公司生产科长傅世贤进京求贤。傅世贤与徐锦堂20世纪70年代在在汉中搞天麻时就熟悉了,一听说徐锦堂马上就要退休,赶紧进京挖宝。傅世贤递上了徐书记的亲笔信,恳切希望徐锦堂帮助略阳发展天麻生产。望着老朋友期待的目光,徐锦堂慨然应允。1997年3月,仅过一个月徐锦堂教授就来到了略阳,而且把自己最新的技术成果连同亲自选育的400瓶天麻共生萌发菌和优质蜜环菌菌种,交给了略阳县委领导,反复叮嘱育种的关键环节和技术要领,约定栽种时节再来讲课。数月后栽种期快到了,徐锦堂背着一旅行袋资料迢迢两千里先来了。培训班开课那天,可容纳320人的县城最大的会议厅座无虚席,除徐锦堂讲话声外,再无半点杂音。

略阳自此成为徐锦堂教授天麻“两菌一果”成果的转化地。徐锦堂教授带来的新技术,迅速在略阳城乡普及,越来越多的群众通过天麻种植脱了贫、致了富,天麻越来越成为农村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略阳全县已建成万窝规范化天麻栽培基地28个,天麻地存面积5000亩280万窝,有中药材加工流通企业10家,中药材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100余家,现有2家企业通过GMP认证,累计研发生产保健品、茶饮品、中药饮片、提取物等30余个中药系列产品。中药产业初步形成种植、加工、科研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格局,成为全国重要的天麻生产基地。

猪苓栽培

猪苓栽培研究是徐锦堂继黄连、天麻之后,第三次向科学高峰的进军。此时他已两鬓斑白,身患多种疾病,然而他深知此项研究的重大意义。猪苓,是一种具有利水抗癌功效的中药。药物研究人员从中提取出猪苓多糖,证明对动物移植性肿瘤有抑制作用。一些临床实验也表明,猪苓多糖具有免疫刺激作用,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作为肿瘤治疗中的一种辅助药物,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同时,猪苓多糖注射液在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中也有明显的疗效,已运用于临床。与天麻情况相同,猪苓野生资源越来越少,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徐锦堂观察猪苓半野生栽培穴生长出的子实体徐锦堂观察猪苓半野生栽培穴生长出的子实体70年代末,作为重点科研项目,组织过六省市合作攻关,但由于生产技术复杂、投资高、用工多、产量低,而未能大面积推广生产。 徐锦堂和他的助手们从国家用药的急需出发,没有在困难面前止步,而是迎难而上,坚持在产区蹲点。他从营养源研究入手,经大量实验室研究与产区栽培研究,重新设计栽培方案。他将已栽培3年应该收获的猪苓不翻动,只挖开穴边加入新木材和蜜环菌种。3年后,收获时奇迹出现了,后3年长的猪苓大大超过前3年的产量。这给了他很大启示:猪苓栽后第3年才开始旺盛生长,但此时原栽菌材已朽,不能再提供营养。经大量实验室试验,通过生物切片,显微镜和电镜观察,及采取发酵培养手段,他从理论上阐明了蜜环菌与猪苓菌是一种寄生与反寄生的共生关系,并利用同位素示踪原子法,证实了猪苓可以从土壤中渗入有机和无机营养的第二营养源。这一发现为栽培猪苓大量利用树叶等有机物奠定了理论基础。经化学分析测定,家栽与野生猪苓的化学成分相同。

1990年5月,徐锦堂不顾大家劝说,怀揣“心血管疾病救急包”,爬上了海拔1500米的猪苓试验场。这一年,他为了猪苓曾三次来到这里。工夫不负有心人,当他和其他同志一道挖出仅生长5年,重量达7.5公斤的“猪苓王”时,徐锦堂和在场的人们无不欢欣鼓舞,因为这标志着“猪苓半野生栽培”方法的成功,实现了徐锦堂提出的易学、省工、投资少、见效快的设想,深受当地农民的欢迎。

1990年11月21日,在“猪苓繁殖、生长、营养及半野生栽培技术研究”鉴定会上,与会专家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会上,中国著名生药学家楼之岑教授深有感触地说:一个人能取得这样多的成果实属不易,徐锦堂同志的成功经验应当认真总结,特别是他不畏艰苦,贵在长期坚持在生产第一线,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精神值得提倡。

群众塑像

徐锦堂夫妇在塑像前合照徐锦堂夫妇在塑像前合照农民为自己心爱的科学家塑像。当谈起塑像的初衷时,陈自乾感慨万千:自古我们这里就有山无田,祖祖辈辈苦得很,吃的是苞谷饭,住的是茅草房,连路也没有。1972年,徐老师翻山越岭来到我们张家河,白天手把手教我们种天麻,晚上办学习班讲天麻。自那以后我们就一天一天地富起来了。乡亲们盖房子靠的是天麻,娶媳妇靠的也是天麻,孩子上学靠的还是天麻。中国有句古训叫作“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可是我们对徐老师的恩惠却始终无法报答。后来乡亲们提议:就在我们这里为他塑个像吧,让张家河乡的人天天都能看到徐老师,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不忘徐老师![4]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