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的责任与资本主义演变

财富的责任与资本主义演变

作者 资中筠
页数 592
书名 财富的责任与资本主义演变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装帧 平装
目录导航

图书信息

作者: 资中筠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副标题: 美国百年公益发展的启示

出版年: 2015-10-1

页数: 592

定价: 88.00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42653017

内容简介

财富的责任与资本主义演变财富的责任与资本主义演变(5)《财富的责任与资本主义演变》是第一本由中国学者撰写的综合介绍和分析美国公益事业发展的著作。作者探究美国一百多年来公益事业与公益基金会组织的起源与发展,深入本源,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话题:如何把资本引向对社会有益的事业,为“唯利是图”的资本找到有效的驾驭和引导之道。作者根据最新的考察和研究,发现一种新的公益模式正在兴起,主要是利用资本的特性,寓公益于商机,不仅授人以渔,而且要掀起一场渔业革命;不再视穷人为单纯的捐助对象,而是潜在的创业伙伴。毫无疑问,这种“致力于改变游戏规则的革新”的成败,不但是对美国以及资本主义制度自我纠错的革新机制的考验,而且将对全球产生深远影响。   本书为《财富的归宿》最新增订版,除了美国最新公益趋势之外,更增加了关于中国公益事业的起源与发展的内容,是中国读者了解和研究美国与本土公益的极佳读本。

作者简介

资中筠,1951年清华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毕业。国际政治及美国研究专家,资深学者、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美国研究》主编、研究员。

图书目录

第一部历史与概况   第一章概论   第二章慈善公益事业源远流长   一、美国独立前的公益事业先驱及其思想011   二、独立以后到南北战争的一百年017   三、南北战争期间及其善后工作021   四、现代基金会的早期雏形023   第三章现代基金会的兴起与发展   一、时代背景025   二、20世纪后半叶的特点029   三、社区基金会同时兴起033   四、运作机制035   五、基金会行业组织和学科的出现043   第四章基金会与政府的关系   一、补充和配合051   二、税法的调控作用054   三、争议与摩擦057   四、“公私合营”的运作模式066   第二部各类基金会剪影   第五章20世纪初期三大先驱   一、拉塞尔·塞奇基金会077   二、卡耐基基金会087   三、洛克菲勒基金会104   第六章20世纪中后期的后起之秀   一、福特基金会124   二、凯洛格基金会140   三、大卫与露西·帕卡德基金会144   四、基金会147   五、麦克阿瑟基金会157   六、威廉·宾基金会161   七、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164   第七章社区基金会   一、发展历史177   二、个案例证182   第八章运作型基金会   一、塞奇基金会(后期)202   二、卡耐基国际和平基金206   三、查尔斯·凯特林基金会212   第九章国际工作   一、概况231   二、美国国内的国际项目234   三、海外工作241   四、后冷战时期250   第十章与中国的关系   一、洛克菲勒基金会 270   二、福特基金会284   三、鲁斯基金会300   四、亚洲基金会312   五、凯特林基金会319   六、麦克与莫琳·曼斯菲尔德基金会322   第三部思想动机与效果   第十一章捐赠的动机与哲学理念   一、志愿精神330   二、“财富的福音”331   三、基督教传统加平民主义压力339   四、代表美国精英的理想342   五、具体捐赠领域所体现的思想347   六、来自各方面的批评353   第十二章客观效果评估   一、教育361   二、科学研究366   三、帮助弱势群体375   四、缓解种族矛盾376   五、文化艺术379   六、可持续发展381   七、与美国政治气候的互动382   八、国际影响384   九、争议386   第四部新公益   第十三章时代与创新   一、新公益的时代特点399   二、新公益新在哪里?402   三、非营利捐赠者的重要作用412   第十四章人物与组织举要   一、DRK基金会420   二、阿育王社会创新者与比尔·德雷顿426   三、洞察力基金428   四、企业社区伙伴431   五、社会创投伙伴433   六、新利润436   七、影响力工作坊438   八、劳拉与约翰·阿诺德基金会442   九、老树新花—洛克菲勒基金会444   十、承前启后—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448   第十五章政府·法律·前景   一、政府的角色459   二、法律与监督463   三、理想·理念·现实意义·前景468   第五部中国公益   第十六章近代历史沿革简述   一、从晚清至民国的中国公益理念和实践479   二、1949年至80年代483   三、90年代以后的蓬勃发展485   第十七章企业公民公益的兴起及新趋势   一、企业界创建的基金会503   二、个人企业家典型504   三、新概念、新趋势505   四、中国特色的困难曲折和展望517   后记:对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一些看法   一、中国公益慈善事业概况524   二、慈善事业的本质是民间的、自愿的、自主的525   三、公众习惯思维的误区526   四、企业社会责任528   五、困难和问题530   六、加强监督,提高透明度532   七、卡耐基《财富的福音》的启示533   附录一美国基金会百年大事记535   附录二作者曾走访过的基金会机构与采访过的人物554   参考书目 558   索引 564

作品评价

“一本书20年,认知抵达三境界”——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原所长资中筠研究美国公益事业多年,2003年出《散财之道》;2006年再版,改为《财富的归宿》;2015年新版,增加了一部分“新公益”,书名则成了《财富的责任与资本主义演变》。从“散财”到“归宿”,再到“责任”,说的是百年美国公益发展史,就像如今我国的公益事业,已与2003年时的格局完全不同一样——所谓散财与公益,已从当时需要申明的理念,转变为当下更需明晰程序,方法与目标的公共行为。

基金会着重治本而不是单纯的济贫

基金会在很多国家都有,但要论资产之雄厚、工作之活跃、影响之广泛,美国当为最。

身为改革开放后中美关系史和美国学在中国的开创者之一,资中筠注意到,近现代中美关系中除了有教会、庚款办学的因素发生作用之外,还有洛克菲勒基金会等的作用。在捐赠的背后,是美国的“志愿精神”和“基督教传统”。志愿精神在美国有悠久的传统,是市民社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与作为美国核心价值观的个人主义同时并存,有一种超越个人私利的利他同情心和对群体、对社会的责任感,这是美国公益事业赖以发达的社会思想基础。反映到美国人的生活实践上,是为社区服务、为公益服务的志愿精神。事实上,目前有一半美国人每星期至少有4小时在某个志愿团体中服务。

19世纪最后30年,美国社会两极分化加剧,阶级冲突尖锐,然而欧洲革命却为美国提出了警示。那些富裕起来的美国资本家,成功都得益于社会,因此他们热爱这个社会和国家,不希望社会“解体”,更不愿看到社会动荡,就像钢铁大王卡耐基所说,“一个社会不能拆了重来”。卡耐基觉得,美国社会制度很好,只需要对弊病加以改良——自己的能干和聪明是上帝赋予的,就该照顾不如自己幸运的穷兄弟。自己既能经营企业赚钱,也有能力经营一种组织,最有效地花钱来解决社会问题。此种想法在美国资本家中颇有代表性。“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于是,他们纷纷捐资建立公益基金会。有的资本家还给政府提建议,比如要求政府出匹配资金来共建图书馆等。这让富豪们有一种满足感——捐出去的钱能发挥大作用,让他们很满足。

从卡耐基到洛克菲勒,从福特到凯洛格……美国各大基金会的影响进入了每个美国人的生活。基金会在社区服务、教育、社会福利、科学研究、医药卫生及有关可持续发展等多个领域,不但对美国社会有深刻影响,而且其影响遍及全世界。比如洛克菲勒基金会的项目,在非洲和其他贫困国家消灭钩虫病;还有协助弗莱明发明青霉素,都能使不仅是出资人、而且操作者有很大的成就感。在美国,富人们并不想把钱遗赠给孩子,认为这样做实际上剥夺了后代的创业机会,后人也不认为从父辈那里继承财产有多光荣。

美国在贫富如此悬殊,矛盾如此尖锐的情况下得以平稳发展而没出现大的社会动荡,得益于诸多因素,其中之一就是规模巨大的社会公益事业,而现代基金会又是其中最科学、最有效、影响最大的。这是在“敛财”和“散财”之间起着稳定社会作用的很重要的杠杆。在运作上,它与现代企业类似,有一套法律制度来保障,而不单纯是个人发善心的行为。在用钱的理念上有长远规划,着重治本而不是单纯的济贫。

“新公益”不满足于“授人以渔”

最近十几年,“新公益”在美国及其他国家派生出许多不同模式,令人眼花缭乱:“创投公益”、“影响力投资”、“社会企业”、“负责任的投资”等等,不一而足。用一位创投人士德雷顿的话来说,“新公益”不满足于“授人以渔”,而要掀起一场“渔业革命”,其雄心壮志是要改造资本主义。这代表了美国乃至一些其他发达国家的“既得利益”精英的觉醒,他们推动的一场深刻变革正在悄然进行,也许可以相当于100年前美国的进步主义运动改革——那也是政、商、知识界、媒体以及平民联合推动的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一场深刻变革。当时被列宁称之为“拯救资本主义”的努力。现在他们自己就明确是拯救资本主义,努力推动美国走向“包容性资本主义”。

以“创投公益”为例,资中筠发现,其核心内容就是借用“风投资本”的模式,以市场模式做公益,使公益不仅是无偿捐赠,也可以是一种可盈利的事业。其目标对象,当然还是弱势群体,但不把穷人当作单纯受捐赠者,而是潜在的创业伙伴。

由美国两位经济学家共同创造的一个名词“包容性资本主义”(inclusive capitalism),其含义可称为“全民资本主义”,就是要设法改变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反对不平等的分配制度、制约财富向上集中,把更多的人包容到资本主义制度里来,而不是只让少数人享受繁荣。事实说明,资本主义必须革新这一观念已成为他们的共识。他们认同“包容性资本主义”理念,于是积极参与到“新公益”中来。

如果说现代化的公益基金会是大工业的产物,那么“新公益”就是后工业社会的产物。诚如资中筠所分析的那样:“后工业社会的特点是信息化、数字化,经济生产方式进入一个新阶段,财富积累的速度更快了。像硅谷的新富们年轻得很,很短时间就积累了大量财富,甚至富可敌国。在这种情况下,贫富差距的拉大也空前迅速,财富高度向金字塔尖集中,这种趋势大约从20世纪70年代中开始 不管是繁荣时期,还是经济危机时期,受害者都是中产以下阶层。更严重的是,中产阶级正在萎缩,中产的上层往下走,中产的下层变为穷人,而且社会向上流动的渠道堵塞了。”这与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在《21世纪的资本》中的诸多揭示和主张颇为相似。

据资中筠进一步分析,美国之所以能走出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困境,并促使经济复苏,主要靠两条:一个是新能源等新产业的出现。100多年来美国多次遭遇经济危机,每次真正复苏都是由于有了新产业;另一个就是靠结构性改革,改变过去的赚钱办法。而“新公益”就是对资本主义的一种结构性改革。

国人需要培养一种“捐赠文化”

近代中国,从晚清张謇那一批最早的实业家开始,就已有了现代公益观念,做了许多事情,并超出单纯扶贫济困,而涉及社会改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有不少民族资本家如黄炎培等倡导和实践“实业救国”、“产业救国”的理念。他们既做实业,又办公益,特别在普及教育方面有很大贡献。然而,像现代化进程一样,我国的公益事业也经过断裂和弯路。

那么,从美国百年公益发展史到现在的“新公益”阶段,中国又应该如何在短期内走完美国百年的历程呢?对此,资中筠认为,中国和美国公益慈善事业的相似之处,是发展的背景相同,也是在经济突飞猛进、贫富差距拉大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只是,国内现在正式注册的公益基金会只有4000多家,怎么能使受惠者真正受惠,始终是个大问题。在英美国家,公益活动不会受行政权力的干预。与此同时,慈善机构享受免税待遇非常难,政策还是向官办基金会倾斜。另外,公益基金会专业性很强,需要专职人员管理。国内很多企业家还没有这种意识,他们捐出钱来,总想自己控制,不愿交给给专业基金会,要么全部通过官办基金会渠道,因此常常效益不高,很多善款被浪费了。事实上,从“希望工程”、自然灾害“救灾”捐款流向不明,部分作家和明星不道德的“诈捐”,到红十字会的“万元工作餐”,国内公益慈善事业乃至慢慢兴起的“新公益”显然还有漫长的求索征程。

因此,资中筠认为国人需要培养一种“捐赠文化”:不一定只是富人,也不一定只是特别有慈善心的人才捐钱,一般人只要有余钱,最方便的途径就是捐给某项公益事业,或自己成立基金会。资中筠毫不讳言,一些企业把捐款和提高自己企业的知名度简单联系在一起,是把捐款成了变相的广告行为。这是不健康、不利于发展社会公益意识的。我国的市场和法治还不尽完善,社会尚缺乏诚信,人们对捐赠疑虑重重,受授双方的观念和心态都有待进一步正常化,所有这些,都是发展公益事业需要克服的障碍。[1]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