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始于1950年的淮南煤炭工业专科学校,当时设置采矿科、地质科;1954年在此基础上成立合肥矿业学院,先后设立地建系、地质系;1958年学校改制为教育部直属的合肥工业大学。当时的地质系先后设置了放射性地质、地球物理勘探、地质普查与勘探、水文地质、金属非金属地质和煤田地质等6个专业,后煤田专业与采矿专业合并为矿冶系;1972年地质系的煤田专业教师支持淮南煤炭学院组建地质系;保留地质普查与勘探、地球物理勘探及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三个本科专业。1987年因设立环境工程专业而改称为资源与环境科学系,2000年又增设地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2001年9月28日正式建立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1998年教育部进行专业目录调整,学院原地质普查与勘探专业和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分别调整为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及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
1981年学院获得国家第一批矿床学和构造地质学两个专业的硕士授予权,1987年获得矿床学专业博士授予权。学院现有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博士授权点1个,设有地质学博士后流动站,具有地质学及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地质工程硕士授权点,并具有环境工程和地质工程2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其中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和环境工程学科为安徽省重点学科。学院同时设有安徽省生态工程技术中心及安徽省生态教育示范基地。学院目前有教职员工77人,其中教师64人,教授17人,24人具有博士学位。目前在校本科生1000多人,研究生(硕士生、博士生)200多人。
院长: 周小平 (教授,博士生导师,全面主持学院行政工作)
院党委书记: 周涛发 (教授,博士生导师,全面主持学院党委工作 )
副院长: 陈天虎 (教授,博士生导师,分管学院科研和实验室工作)
副院 长: 彭书传 (教授,硕士生导师,分管学院教学和研究生工作)
党委副书记: 李宏伟 (兼副院长,副教授,分管学院学生工作)
副院长: 刘 梅 (副教授,分管学院行政工作)
院长助 理: 闫峻 (教授,博士生导师,协助院长做好学科学位建设工作)
院办秘书: 罗玉华 (副研究员)
院党委秘书: 钱 俊 (助理研究员)
院团委书记: 谢晶晶(副教授)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
本专业重点培养国家经济建设急需的资源勘查与评价,资源经济规划与管理、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学习:地球科学概论、岩矿学、构造及制图学、资源信息系统、资源勘查理论与方法、现代综合勘查技术、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规划与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资源法学等。 本专业毕业生理论基础扎实、学科知识面宽、从业适应力强、综合素质较高,可适合在国土资源、城市建设、水电交通、经济贸易等部门从事科研、勘查、规划、管理、评价、贸易及高等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
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
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可从事于:
1. 岩土工程勘察、设计、试验
2. 土建工程监理、施工和管理工作
3. 基础理论研究和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
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与能力
1. 具有本专业所必需的运算、实验、测试、计算机应用等技能以及一定的基本工艺操作技能
2. 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和适应相邻专业业务的能力
3. 初步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较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
4. 具有较好的文化素养和心理素质及美学修养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
业务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地理信息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技术和空间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在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在国土资源、城市规划、区域环境、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和规划管理等领域从事有关研究、开发和管理的GIS高级技术人才。
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与能力
1.掌握数学、物理、计算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2.具有较强的外语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译、写能力
3.掌握地理信息系统和地图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开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4.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地理信息系统产业的发展状况
5.具有一定的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与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主干学科
地理学、地图学、资源环境与规划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
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计算机图形学、地图学、遥感技术、数据库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地理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自然资源概论、环境科学概论
主要实践性环节
计算机基础实践、遥感数据处理课程设计、数据库课程设计、软件工程课程设计、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自然地理实习、最优化方法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环境工程专业
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可从事于:
1. 工矿企业与城市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工作
2. 资源综合利用的规划、设计与管理工作
3. 资源与环境工程的科学研究与试验工作
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与能力
1. 掌握本专业所必须的、系统的、比较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
2. 掌握本专业所必须的,比较系统的环境污染控制及污染物处理的基本理论
3. 掌握环境治理工程工艺和设备设计、分析和检验污染物,进行三废综合治理的能力
4. 掌握开发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经济分析及环境规划与管理方法和理论
5. 具有初步的科学实验、文献检索、情报信息、技术经济分析方面的知识
6. 具有较强的科学实验、分析解决本专业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7. 具有较强的运用计算机进行科学研究和设计的能力
8. 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适应科技发展的应变能力
9. 具有初步的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价、生产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
10. 具有较强的外语阅读能力,一定的听、译、写作能力
地质学专业
地质学是典型的探索性的基础自然科学,在全球变化和人类生存发展的研究中的作用愈显重要。既是一门经典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是二十一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学科。本专业主要学习和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好演化的基本理论、地质调查、测试方法和技术。历史上曾设立过地质系,2011年重新设立了地质学本科专业,现有地质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地质学博士后流动站。师资力量雄厚,涉及地质学教学、实验和实习的校内专业教师有38名,其中教授18人、博导12人、副教授12人,28人具有博士学位。
本专业学生具有坚实的地球科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获得科学研究初步训练,接受地质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践训练,掌握地质调查、科学研究、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基本技能,能在地球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等领域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教学、科研及工程型人才。注重培养科学研究能力和发展潜力。
本专业学制四年,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有:地球科学概论、结晶学、矿物学、晶体光学、古生物学、地史学、构造地质学、岩浆岩岩石学、沉积岩岩石学、变质岩岩石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矿床学、区域大地构造等;主要实践性教学:地质认识实习、填图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及论文答辩。
学生毕业后可以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也可在地矿、能源、环境、国土等行业的教育、科研和生产部门从事研究、生产、开发工作,以及相关部门的教学、科研和业务管理工作。
工程硕士专业招生目录
地质工程领域
基本信息
学科、专业代码: 081880 获得授权时间:2003年
学科、专业简介
本领域是地质学与资源工程、矿业工程、土木工程等工程技术学科交叉的地质工程领域,重点进行矿产资源预测与评价、资源的经济与环境评价和信息技术、资源信息工程、资源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工程地质条件研究和质量评价,地质体稳定性分析、地质灾害预报和防治研究,矿山地质灾害整治,不良地质体的改造等和相关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通过培养,该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应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和宽广专业知识,掌握解决相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成为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进行地质工程技术开发、研究与管理能力的高层次科技人才。
研究方向
(1) 资源预测与评价;(2) 资源的经济与环境评价;(3) 资源地理信息系统;(4) 工程地质技术;(5) 地质灾害防治。(6) 岩矿科学与技术。
学制及学分
学制:3~5年。规定总学分:不少于34学分 其中必修课不少于21学分,必修环节2学分。
环境工程领域
□基本信息
学科、专业代码: 200330 获得授权时间:2000年
学科、专业简介
培养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和宽广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进行环境工程技术开发、研究与管理能力的高层次科技人才。
研究方向
(1)水污染控制工程;(2)环境系统仿真与污染控制;(3)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4)环境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5)环境工程材料;(6)大气污染控制工程;(7)水资源利用与水环境保护;(8)环境地球化学;(9)环境规划与管理;(10)环境生态工程
学制及学分
学制:3~5年。规定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必修课程不少于17学分。
博士研究生专业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学科点前身为矿床学学科点。早在1957年合肥工业大学成立时即为原地质系三大基础学科之一,1981年获得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原机械工业部 及安徽省重点学科。几十年来为国家和安徽省的建设输送了大量的高级专业人才。在科学研究方面,本学科专业承担了大量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等各类科研课题,获得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
硕士研究生专业
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
研究方向 (1)水污染控制工程;(2)环境系统仿真与污染控制;(3)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4)环境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5)环境工程材料;(6)大气污染控制工程;(7)水资源利用与水环境保护;(8)环境地球化学;(9)环境规划与管理;(10)环境生态工程
秦岭北缘的变形分解与斜向汇聚研究 国家自然基金 2004--2006 34 宋传中
河流水质虚拟调空研究---以淮河安徽段为例 国家自然基金 2004--2006 26 汪家权
典型污染物在阴离子粘土结构中嵌入作用 国家自然基金 2005--2007 36 陈天虎
安徽铜陵狮子山铜金矿田成矿流体物理化学场与矿体定位的时空耦合 国家自然基金 2005--2007 34 徐晓春
华北新生代玄武岩中地幔橄榄岩捕虏体Nd—Os同位素解耦的研究 国家自然基金 2005--2007 35 闫峻
大别造山带折返剥露沉积纪录的精细研究 国家自然基金 2006--2008 36 李双应
安徽香泉铊矿床中TlA及其低温成矿流体作用意义 国家自然基金 2007--2009 42 周涛发
滨湖湿地地下水循环及硝酸盐迁移机理与模拟----以巢湖南淝河流域为例 国家自然基金 2007--2009 35 钱家忠
凹凸棒石/Fe2O3/TiO2多功能纳米复合、微结构、特性 、以及光催化机理 国家自然基金 2007--2009 35 彭书传
晓天---磨子潭断裂的构造演化及其对大别造山带折返的指示意义 国家自然基金 2007--2009 28 王勇生
郯庐断裂带山东段及两侧晚中生代岩石圈减薄过程的对比研究 国家自然基金 2007--2009 28 牛漫兰
郯庐断裂带南段晚中生代岩石圈减薄的潜部响应与深部过程 国家自然基金 2007--2009 43 朱光
1 基岩地下水运移机理与水环境模拟
2008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钱家忠,吴剑锋,周念清,刘咏,赵卫东,汪家权
2济南市岩溶地下水开发利用与泉群保护研究
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钱家忠,,汪家权
3基于若干纳米矿物的环境材料和环保技术研发
2009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
陈天虎,钱家忠,谢巧勤等
4厚松散层及超薄覆岩下回收防水(砂)煤柱资源防水防砂关键技术研究
淮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陈陆望(合肥工业大学排名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