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始建于1924年,原名国立广东大学为孙中山先生整合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广州公立法科大学、广东公里农业专门学校后所创设,后更名“国立中山大学”、“国立第一中山大学”,1935年设立研究院,2001年10月,原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建的新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大学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教育部批准建有研究生院的56所高校,全国34所研究生入学考试自主划线高校,国家32所副部级重点建设高校。是一所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学、医学、药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在内的综合性大学的综合性重点大学.
中山大学出版社成立以来,近几年的出版图书(含再版、重印)约500种/年。其中,教材、教参、学术专著和文集占出书总量的70%,较好体现了大学出版社的办社宗旨,特别是高水平的学术专著和文集约占30%,大大高于全国大学出版社的平均水平(约占16%),从而树立起比较高端的品牌形象。
中山大学出版社从1990年开始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至2007年,成为教育部首批改制试点的大学出版社,按《公司法》运营,这对出版社的进一步发展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促进。
“务实·进取·稳健·和谐”是中山大学出版社的社风。社风建设体现出版社的经营理念与管理风格、价值取向与行为规范、工作方式与精神面貌。有经营目标与企业文化理念,尽管近年来出版行业的总体环境并不理想,但经过全社员工的共同努力,中山大学出版社的各项经济指标还保持着稳定增长的势头。特别是数字出版成绩突出,2006年已实行电子书与纸质书的同步出版,2007年电子书的销售额位居全省第一,同年还荣获了全国性的“数字出版先锋奖”。
中山大学出版社将以转制为契机,进一步整合资源,扩大规模,力争取得更好更快的发展。
中山大学出版社有六大职能部门,下设编辑部(含人文室、社科室、外语室、理科室、医科室、审读室、综合室以及相对独立的音像室)、出版部(含美编室、电脑排版室、印制室、设计室、校对室)、发行部(发行部、、大沙头批发部、市场读者部及相对独立的读者服务部)、储运部、财务室和办公室等。现有员工80人左右,其中,学历结构在总人数中,本科占50%,硕士以上占25%;出版专业资格等级或职称结构在总人数中,初级的占18%,中级占40%,副高以上职称占10%。从学历结构、专业资格和职称结构方面体现中山大学出版社已经具备较高资质的出版编辑队伍。
截止2014年,中山大学已与31个国家和地区的逾200所院校签署了校级合作协议,开展了近50个联合培养项目和147个交换生项目;学校通过各种形式派出的学生累计逾万名;每年约10%以上的本科生有过海外学习的经历。2005年起,学校先后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开展了本科生和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积极鼓励与港澳台高校及教育研究机构的短期交流项目。
学校2010年与法国民用核能工程师教学联盟、2012年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分别共建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和中山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联合工程学院,借鉴其在人才培养上的模式和经验,培养国家急需的工程领域人才。2013年3月,学校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在临床与转化研究领域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携手推动两国乃至全人类的医学与健康事业的发展。为积极推动人文社会科学“走出去”,2013年12月,该校与德国吕讷堡洛伊法纳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合作举办中山大学-洛伊法纳大学政治、哲学与经济项目,整合国际优质教育与研究资源,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了解中欧文化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