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阳城遗址

锁阳城遗址

批准单位 国家文物局
景点 古河道、古寺院
批准时间 2010年1月9日
所处年代 始建于汉、兴于唐
文物年代
批准文号 国发〔2008〕593号
目录导航

历史沿革

锁阳城遗址锁阳城遗址(4)据史料记载,锁阳城始建于汉,兴于唐,其他各代都不同程度地重修和利用过。锁阳城在汉代是敦煌郡冥安县治所,唐为瓜州郡。后历经战乱,明王室闭关后遭废弃。其形制保存了典型的唐代古城风格。城东北方向有一座大型寺院系元代建筑,大塔高14.5米,千座小塔整齐地排列于一条线上。唐武德五年(62)设立瓜州,安史之乱后,吐蕃侵占河西一带,瓜州于大历十一年(776)陷落。后历经唐末、五代、宋初的曹氏及张氏归义军时期,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西夏占领此地,仍名瓜州。西夏亡,州废;明代更名苦峪城,宣德十年至正统六年(1411)重修;成化八年(1472)移哈密卫于此。弘治七年(1494)又有修缮。明末城废。

建筑特征

锁阳城遗址锁阳城遗址锁阳城遗址位于瓜州县锁阳城镇,是集古城址、古河道、古寺院、古墓葬、古垦区等为一体的古文化遗存地,这里的古代军事防御系统和烽燧信息传递系统是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典型范本。锁阳城按结构可分为内外两城,将内城包围,墙体高大;内城面积28万平方米,城墙夯土版筑,底宽7.5米,顶宽4.6米,高10米,四角有角墩,结构极其复杂;城内留有大量土台、房屋及其它建筑物遗迹,陶片、铜币随处可见。

具体分布

锁阳城遗址锁阳城遗址位于酒泉市安西县桥子乡南坝村南7公里。亦称“瓜州古城”、“苦峪城”。总面积80多万平方米,分内、外两城。内城平面呈长方形,东城墙长493.6米,南城墙长457.3米,西城墙长516米,北城墙长536米,周长2102.9米。内城中有一墙为宋代增修,将城分为东、西两部分。城墙夯筑,夯层厚0.1-0.14米。基宽7.5米,顶宽4.6米,高10米,面积28万平方米。四面有马面24个,上筑敌台(均已倒塌)。四角筑角墩,仅西北角墩保存完整,通高18米,土坯砌筑,角墩下开东西向拱券门。东、南、西、北有5座城门,其中北墙两门,门外筑瓮城,瓮城宽12.6-32.4米,进深22.4-30.2米,瓮城墙厚10米。城墙上、下堆积有大量雷石。西城内有圆形土台26座,围以土墙,系兵营遗迹。外城称“罗城”,是两道较内城墙低的环墙,里墙基宽4.5米,顶宽2.8米,高3.2-4.5米,外墙基宽8-14米,顶宽3.2-4.5米,高4.5-6.5米,均夯筑。东墙正中有城门和瓮城遗迹。周围散见大量唐“开元通宝”等货币、瓷片、围棋子、砖瓦等,以及宋、元、明、清瓷器、陶器残片。[3]

水利遗迹

锁阳城遗址周边的古代农业灌溉系统,是国内保存完好的汉唐水利遗迹。这一古代农田灌溉系统在锁阳城遗址方圆2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且被完好保存着。

锁阳城一带的古代农业灌溉系统主要包括疏浚工程、拦水坝、干渠等,其灌溉的水源地是疏勒河上游的水系。从航拍照片的痕迹看,疏勒河水系其中一条古河道流经锁阳城东侧。而且,疏勒河在汉、魏晋、隋唐、西夏时期都是这一代州郡及其县乡的主要灌溉水源。

据“唐朝断碑”和《沙州都督府图经》的记载以及现存地面遗迹和考古勘探的情况看,大约在汉晋时期,锁阳城一带便开始了农业生产,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这一水利灌溉系统。[4]

保护研究

1987年,当地文物考古工作者对该遗址进行了调查。从航片上看,各种渠迹如干渠、斗渠、支渠、毛渠等俱全,呈树枝状展布,有各种渠迹100余处。在锁阳城遗址南侧及东侧遗留的古渠遗迹比较清晰,今残存古拦水坝址一道长百余米,还有一条底宽16米、口宽20米的支渠。

1996年,锁阳城古渠道遗址归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

2015年8月11日,在甘肃瓜州县锁阳城遗址周边,一套完整的古代灌溉水利系统出土,其中疏浚工程、拦水坝、干渠、支渠等仍然清晰可见。

2021年10月12日,入选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6]

主要价值

锁阳城遗址锁阳城遗址(3)锁阳城具有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军事防御系统和古代农田水利灌溉系统。它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隋唐时期的军事、农业、城市形制以及当地的生态演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锁阳城周边分布的古墓葬东西绵延数十公里,现已查明的汉、唐、魏、晋时期古墓葬约四千余座,是河西地区规模最大、最为集中、最为丰富的古墓区之一,且还没有进行过正规的勘探发掘。仅从1992年被盗掘后的锁阳城唐墓出土的三彩马、驼、俑、镇墓兽及墓室画像砖、地砖等判断,其制作工艺精美绝伦,属河西地区少见。

锁阳城遗址通过人工修建的水利设施将疏勒河水引至城址周边地区,灌溉了约60平方公里的土地,形成农业灌溉渠系及经由移民屯田行为开辟的古绿洲,体现了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支撑了河西走廊上千公里的长距离艰难交通,是干旱地区人类土地利用的杰出范例。它的土地开发模式及其遗址周边的历史遗迹,也揭示了整个河西走廊自汉以降对祁连山脉的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水系的依托、进行呈系列的中心城镇和城堡建设的历史。锁阳城的内城、外城双重城墙,以及墙体上的瓮城、马面、角墩及堡子等共同构成了保存完好的城市防御体系,与经由灌溉技术形成的古垦区一起,为丝路交通和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安全和补给保障,是人类开展长距离交通和交流的典型保障性城址,可为帝国大型交通保障体系中的防御制度提供特殊的见证。锁阳城墓群中出土的唐代丝绸、骆驼、胡人俑、开元通宝古钱等文物,与唐代丝绸之路沿线繁盛的商贸活动密切关联。塔尔寺遗址以其寺院格局及锥形佛塔建筑展现了唐至西夏时期佛教在河西地区的传播。

有专家认为,锁阳城是“古代沙漠化演进过程创举沧桑变化的典型标本,是中国西部古文化遗存和独特自然景观结合最为完美的旅游景点。”

1992年,赵朴初先生在锁阳城参观考察后,为其保存的完好程度和深厚文化内涵所感动,欣然提笔写下了“安西一路树荫荫,留得瓜州作别名;济润焦枯生万物,西来始识雪山尊”的佳句。[2]

历史文化

唐代名将薛仁贵奉命西征,一路顺利,可是打到苦峪城后,中了埋伏,被哈密国元帅苏宝同围困在城中。唐军虽然多次冲击,仍然冲不出重围,只能固守苦峪城。一天天过去了,城中粮草快要断绝,老将程咬金杀开一条血路去长安搬救兵,薛仁贵召将士节衣缩食,并亲自带人挖草根树皮充饥,以待援兵。有一天,薛仁贵发现城周围田地里生长的一种植物和红萝卜一样,名叫锁阳,可以食用,便命令将士挖出来充饥,这里遍地都有锁阳,将士们挖吃锁阳一直坚持到程咬金救兵到来。以后为纪念锁阳解救全军性命一事,就把苦峪城改为锁阳城。[2]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