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中镇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距宁德市中心蕉城区仅25公里,距漳湾集装箱码头仅40公里,而随着宁古路新线金涵至石后隧道的建成,将极大缩短至蕉城的距离。
洋中镇资源丰富,高岭土品位高、储量大;全镇茶园面积达8000多亩,是荣获国优产品“天山绿茶”主产地;全镇拥有草场近3万亩,是建设畜牧业基地的优良场所。气候资源是洋中的“拳头”优势,全镇有10多个村座落在海拔700米的区域,是发展反季节食用菌、蔬菜的理想场所,天湖村就因全省最早发展反季节蔬菜而声名远播。
洋中还是一个文化古镇,是丞相周导、国师周斌的故里,人才辈出,被誉为“文献之里”。
承载历史负荷的洋中镇,抢抓着新世纪的机遇,“浮排”之地必展龙游万里的风采,在不断地开拓进取中重振“好西乡”的雄风。.
因在宋元属宁德县青田乡,明代分属青田乡二十二都、二十五都、二十三都。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为宁德县五个区的第三区,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改为洋中乡。解放初期为第四区,1955年改为洋中区,1958年改设洋中人民公社,1961年复立洋中区,1966年改称洋中镇人民公社。1984年10月,撤销洋中人民公社建制,成立洋中乡,1988年,改为镇建制。
1997年,面积165.8平方千米,人口3.2万,辖洋中、北洋、东山、上坎、莲下、凤田、青潭、宝岩、前路、莒溪、天湖、山阜、留田、南坪、际头洋、章后、邑堡、芹屿、林坂、陈洋、藤村、坎下、溪富、溪源、梧洋、方家山、利洋、嵋屿、钟洋、九道、田地、井坪32个村委会。
2011年末辖洋中、北洋、东山、上坎、莲下、凤田、青潭、宝岩、前路、莒溪、天湖、山阜、留田、南坪、际头洋、章后、邑堡、芹屿、林坂、陈洋、藤村、坎下、溪富、溪源、梧洋、方家山、利洋、嵋屿、钟洋、九道、田地、井坪等33个行政村,287个村民小组,283个自然村。
洋中镇人民政府驻洋中村国师路13号。电话区号0593,邮政编码352113,距市区20左右千米。
位于东经119°14′53″至119°26′54″,北纬26°37′25″至26°46′41″,地处蕉城区西部,东邻石后乡、金涵乡,西、南与古田县大甲乡、罗源县中房乡交界,西靠虎浿乡、古田县杉洋镇,北接霍童镇、九都镇。
地处蕉城西部山区,西、北、南环列高山、中部沿洋中溪、东山溪、有东西走向和南北走向盆谷。有千米以上的山峰有顶旗、天山、起头峰、牛眼山等20余座。最高海拔为1215米。
2011年末,辖区总人口33671人。辖区总面积为163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07人。
(下表为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
29546 |
男 |
15951 |
女 |
13595 |
家庭户户数 |
7515 |
家庭户总人口(总) |
29512 |
家庭户男 |
15926 |
家庭户女 |
13586 |
0-14岁(总) |
6588 |
0-14岁男 |
3370 |
0-14岁女 |
3218 |
15-64岁(总) |
20097 |
15-64岁男 |
10946 |
15-64岁女 |
9151 |
65岁及以上(总) |
92861 |
65岁及以上男 |
1635 |
65岁及以上女 |
1226 |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
28966 |
总人口 |
29546 |
男 |
15951 |
女 |
13595 |
家庭户户数 |
7515 |
家庭户总人口(总) |
29512 |
家庭户男 |
15926 |
家庭户女 |
13586 |
0-14岁(总) |
6588 |
0-14岁男 |
3370 |
0-14岁女 |
3218 |
15-64岁(总) |
20097 |
15-64岁男 |
10946 |
15-64岁女 |
9151 |
65岁及以上(总) |
92861 |
65岁及以上男 |
1635 |
65岁及以上女 |
1226 |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
28966 |
洋中镇是以生态农业及加工为主,集商贸、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宜居城镇。
近年来,蕉城区洋中镇紧紧抓住自身独有的生态资源做文章,千方百计地将生态资源变成发展资本,有效地促进了生态资源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生态产业“后发优势”逐渐释放出来。
洋中镇立足实际,在巩固、改造和发展水稻、蔬菜、畜牧、食用菌、茶叶、林业等“六大主导产业”基础上,适度提升和发展特色水果、高山花卉苗木、中药材、野生红菇、林下经济“五大特色产业”。通过科学合理规划,建设北洋现代高优农业示范园和溪富绿色农业产业园,提升高海拔农业示范带,逐步形成现代高优农业发展格局。
2014年以来,洋中镇积极转变农业产业结构,投入1000多万元建设提升北洋现代农业示范园,打造集生产、销售、观光、体验、休闲、科普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农业产业园。园区建成后,不仅能够推动洋中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辐射带动周边农业规模发展,而且进一步提升了集镇品位,为群众提供休闲观光的好去处,真正成为蕉城区“后花园”。
此外,洋中镇紧紧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着力引进一批带动力强、发展后劲足的战略性产业龙头项目。通过资金和政策支持,争创农业企业品牌,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带动战略,积极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扩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规模,大力推进农产品商标注册工作,加强农业特色品牌的宣传推介,扩大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目前,有22家农业企业落户洋中镇,其中6家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该镇还先后成立7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规模不断提升,2014年农民人均收入10197元。
洋中镇区周围山峰环布,乃鹫峰山脉的东南余脉。风景绮丽,地灵物博,胜迹甚多,有“东皋十景”和“双环六胜”两大自然景点,其中“东皋十景”属宁德八大胜景之一,由自然山水形成“环水波光”、“龙潭午日”、“花洲鱼泳”、“鉴池云影”、“旗阜清天”、“大坂耕云”、“棋山拥翠”、“青鸾晓色”、“白象饮湖”、“东山月霁”等十大景观。
国师公园
洋中国师公园,建于1995年。是为纪念明代国子先生周斌所建。
洋中东山古街
东山老街位于洋中镇东山村,长约300米。老街也许并不老,只是柳州祠、古戏台、六扇房、进士第、小河流、双重四角飞檐 ,向晚的村影有些古朴;古朴的还有淳朴的居民以及浓郁的乡风民俗。古街简洁曲径通幽,绵延意长,诉说着古老传奇的故事。我打东山老街走过,何时才能与你邂逅在有着斑驳湿苔石板的窄窄怀仁路?两人面对行走,只能差肩而过的怀仁路,好一条穿越心灵的古巷,抬头看见明亮的蓝天,心中不再有了压抑千年老街深巷留下的足迹,是心灵与岁月的宁静对话。
天湖村
距镇所在地约14千米的天湖村,具有典型的高山地理气候,景区内有万亩牧场、奇石怪物、龙潭瀑布、天湖鲤鱼溪等景点是我镇今后将要开发的风景区之一。独特的地理条件构成了洋中“峰峦环立,溪流环绕、田洋环村、道路环街”的独特自然美景,故有前人称赞洋中“环峰环溪,锦江万里”。
展旗峰
展旗峰蕉城区洋中镇的顶旗峰也称“展旗峰”,海拔1165米,山峰挺拔峻峭、高耸入云;登顶远眺,群山层峦叠嶂、蜿蜒起伏,山上满坡色彩斑斓的芦苇在微风中起伏,景色令人陶醉。展旗峰拥有独一无二的高山草场,风光无限。登顶远眺,群山层峦叠嶂,蜿蜒起伏,呈现一片泛绿的青翠。
展旗峰前瞰官井洋、橄榄屿、罗源县中房,满盾尽收眼底;背看支提、天湖山群峰相连;左观洋中、三峰山恍若触手可及;右望钟洋、老鹰山近似咫尺。晴天,初升的旭日染红了东方半边天;傍晚,夕阳西坠,五彩的晚霞像一幅巨大的天帘披挂于西天;雨日,祥云盘顶,薄雾轻绕,峰鸾如黛,宛如云中仙境。每逢农历十五及前后数日清晨,当艳阳凌空升起时,天幕的西边仍垂悬着银盘般大满月,形成“日月同辉”的祥瑞天象。
梦里水乡
洋中东山“梦里水乡”园区项目位于东山村东山溪畔,总占地面积40多亩,项目投资约160万元,主体工程为“梦里水乡”美食长廊:包括西乡美食酒楼、特色小吃店、自助烧烤、天山茶馆、休闲公园等,主要推广洋中当地猪蹄冻、烫粉、糟姜、光饼等特色美食。同时,建设北洋溪水上乐园,配套游船、水上泳池、漂流等游乐项目,以发展洋中亲水旅游。这里可以让游客饱览山清水秀,目睹春华秋实,品尝乡村风味,体验田园风光。
鞠多寺
又称鞠多院。位锯刀岭边,寺以岭名,后衍为今名。始建于宋淳化元年(990)。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重修,后因无人继承而废。清咸丰五年(1855)前后改为书院。改书院后传国子先生周斌像曾挂在院中,供学生瞻仰。清代内阁中书陈翼谋于咸丰庚申年(1860)亲临书院拜国子先生像。1949年后改为洋中村茶场、畜牧场,1965年洋中农业学校创办于该院,文革开始后停办。现建筑为宫殿式土墙瓦片结构,占地面积约为0.5亩。传为国师周斌读书处。
弥陀寺
位于院坪,始建于唐天佑元年(904),后废,基存。据传1940年前后曾重建,占地面积270平方米。寺坐西南朝东北,木石结构,单檐歇山顶,穿斗式梁架,面阔、进深各3间,高7米,内遗存原始须弥座,宽7.25米,深7米,高0.8米,边有凹凸线脚纹饰,6根梅花形石柱,4根立在须弥座上,高2.80米,直径0.60米,覆盆莲花石柱础,柱上刻有“天佑奉此柱”楷书字样。
柳州祠
始建于南宋咸二年(1226),是为曾经任过南宋柳州知府,后官至武功大夫的东山人、南宋爱国将领、民族英雄陈纪而建。陈纪,字仲礼,少时就读国子监,考第一,备受南宋著名思想家吕祖谦青睐。陈纪文武兼备,淳熙十四年(1187)以武举特奏名中丁末科进士。初任邵阳知县,历腾洲、英德州、柳州三郡知府兼知军事、柳州剌史、武功大夫,赐封忠节大夫。陈纪担任柳州知府兼知军事、柳州刺史其间,威慑“南蛮”,荡靖边关,与南亚邻国友好往来。纪公有善政,重教化,兴学堂,劝农耕,赈灾民,使柳州千里成一方乐土。
陈纪因政绩升迁武功大夫,与宋景和出使金国, 使金国不敢南侵。后劳累成疾,卒于仕,柳州百姓得知,立祠祀之。咸淳二年(1226),南宋度宗赐移柳州祠于东山之阳。柳州祠于明成祖永乐九年(1411)由吏部员外郎陈彬主持重修;嘉靖十五年(1536)重修,增建门廊;康熙二十年(1681)和乾隆三十六年(1771)两次重修。清光绪十三年在柳州祠傍增建古戏台。
圣母宫
又称“临水宫”、“奶娘宫”,位于东山村村头400米处,始建于明朝,重修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祀圣母陈靖姑。其结构在明朝建筑物中具有代表性,门楼和主殿藻井各具特色,梁柱粗犷,柱上有梁,梁上有柱,梁托精雕细刻,有龙托、凤托等。梁上之柱,有整木浮雕莲花托等。
在宁德市蕉城区洋中镇芹屿村有一处叫九斗丘的地方,它不仅是畲族将军雷应清和胡布福将军的故乡,它还是中共闽东地委的诞生摇篮。1947年9月,中共闽东地委在这里宣布成立,开启了领导闽东人民谋求当家作主、开展轰轰烈烈革命斗争的序幕,推动着解放战争的进程。
洋中镇当前正抓紧将亲母岭战役遗址和闽东地委诞生地打造成一个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洋中拌水粉洋中米粉,其中一种主要的吃法是现做现拌,也称拌粉或烫粉。对于这道美食,洋中、虎贝、石后等蕉城西部几个乡镇的人们,许多人都是从小吃到大,对它有着难忘的情结。
对于洋中米粉,许多蕉城西乡人,也就是包括洋中、虎贝、石后等蕉城西部几个乡镇的人们,大多有着这样的童年记忆:每天清晨,许多人便拿着一个大盆子,里面放上猪油、葱花、味精、酱油等调料,到村里的米粉店去买拌粉(也称“烫粉”)吃。其时,店里已经有好些人,都在扎堆儿等着。
只见店里猛火烧着大灶,乳白色的热水在翻滚着,冒出腾腾的热气。锅的上方则架着一个木头和铁制成的压制米粉机械,店家将一团已经磨好发好的米粉团放入凹槽中,然后用力将压杆压下,于是,一条条筷子粗的、柔韧而筋道十足的米粉就流入锅中,经过两三分钟的沸煮后,用竹筛捞出,趁热放入装有调料的碗内拌匀,然后再撒上腌制好的生姜丝。充满浓郁而独特香味的拌米粉,让人忍不住大口吃起来。
“洋中拌粉”果真店如其名:这道美食最早从蕉城洋中、虎贝、石后一带乡镇传播开来,而现在即使在蕉城城关,其大多数食客也是洋中一带的西乡人。这种吃法由来已久,是一种很受当地人喜爱的美食。与蕉城区的肉丸一样,许多人从小吃到大,怎么都吃不腻,堪称最受欢迎家常主食。但新奇的是,当地人通常只在早晨吃拌米粉,而午餐则少吃,晚餐基本不吃的,也许是其拌生姜的独特吃法的缘故。也从旁印证了“早晨吃生姜,胜过吃补汤”的养生保健之道。
有资料记载,地处闽东的宁德人口味清淡,最常用的烹调方法是“白焯”,即用清水煮,然而境内的洋中一带乡镇却无辣不欢,当地人们所崇尚的辣味亦非常特别,并非来自辣椒,而是来自生姜。“洋中拌粉”在洋中当地和蕉城城关相当出名,而外地人往往却步,因为端上来便是“半碗米粉半碗姜”。过去,米粉店里的姜是敞开供应的,本地人往往还会觉得不够味,再抓两把姜丝是自然的事情,而现在,姜的价格比较高,如果觉得生姜不够,想多吃往往还要加钱。
猪蹄冻说到拌水粉的“伴侣”,肯定首推“猪脚冻”,其次就是“蛋花汤”。“猪脚冻”也是洋中美食之一,最上层凝结着一层白色油脂,被切割成略微方正的大块,黑红而透亮。热气腾腾的拌粉与“猪脚冻”搭配一起,再加上一碗撒上葱花的清淡蛋花汤,是洋中人最爱的早餐!
洋中的蛏干笋、槽姜、黄粿、米酒、烫粉、光饼、馅饼、年糕和药膳也十分出名。
天山绿茶,以香高、味浓、色翠、耐泡四大特点著称,1982年评为30种名茶之一,获烘青绿茶第三名。
天山绿茶为福建烘青绿茶中的极品名茶,原产于西乡天山冈下章后的中天山、铁坪坑和际头的梨坪村。主产地是从无坪山的“中心葫”延伸,东接章后,西连际头,南达留田,北至芹屿,分布在里、中、外天山,方圆约10千米,近百个村落。据《宁德县志》记载,天山绿茶曾经历一段变革演化过程。宋代生产团茶、饼茶,也生产乳茶、龙团茶。到了元、明代生产“茶饼”,供作礼品和祭祀品。1781年前后,天山所产的芽茶已被列为贡品。明、清以后,以生产炒青条形茶为主。几经变革,到了1979年,才改制为烘青型绿茶,成为高档花茶的优质原料。其主要特点以色泽翠绿,汤色碧绿,叶底嫩绿,以“三绿”著称。其外形条索紧细、匀整、翠绿,锋苗挺秀,茸毛特多;香似珠兰,清雅持久,滋味浓厚回甘;汤色清澈明亮。该茶很耐冲泡,泡饮三四次以后,余香犹存。
改革开放以来,宁德洋中香菇生产不断发展,菇叶厚、香味浓,价格适中。1986年以来,洋中已成为来自浙江、江西省及本区的香菇市场,日客流量达300多人,交易额300多万元。1989年,年产值6000多万元。
周导(公元882-985年前后),字宗政,宋乾德5年(公元967年)任中书右相、金紫光禄大夫;周霆(约公元902-1000年之间),宋雍熙二年(公元985年)迁授户部尚书,后晋封金紫光禄大夫;周霓(约公元930-1050年之间),号伐土,初授郡职,升迁侍御,兵部侍郎,宋景佑诰赠朝议大夫;周斌(宋)(约998-1100年),御封朝议大夫,考功监察御史;周皋(约公元1023-1125年前后),宋元丰官授户部侍郎兼谏集贤院事;周亨明(1101-1180前后),宋绍兴文举特奏名,历官宝文阁学士;周亨升(约1127-1224前后),南宋淳熙文举特奏名,历官司法参军;周用亨(约1131-1227前后),宋绍熙武举正奏名,两倌郡符,历任循州、高州知府;周牧(约1135-1223前后),宋淳熙进士,授通议大夫,广西经略使,广东横州知州;周斌(明)(1331-1394),明洪武乡试进士,官拜中都国子监司业、齐王府左长史,钦赐“国子先生”;周宝(约1368-1449前后),明洪武末官授县丞,明永乐任北城兵马司副指挥、推官;周徽(约1403-1500前后),明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中选贡生,授广东四会知县。
周斌,字质夫(1331-1395),洋中街人。端重闲雅,襟度夷旷,声色,货利不以动心。领乡荐,授建宁教授。与郡有司语,皆政教大端,非公事不私谒。云南平,撰贺表称旨,有金币之赐。秩满,洪武帝召见便殿,承顾问,以质直见重。拜中都国子司业。周斌公到国子监上任后,“即不辞辛劳地课艺训诲,偕同僚属督导诸生,国子监常是灯火通明,吟诵之声达于午夜。他以其“为人师表”之尊,赢得“从游三千人”,哺育出朱允炆(建文帝)、朱棣(永乐帝)、杨荣(丞相)、郑赐(尚书)等君臣及许多国家栋梁之才。
周斌公调任齐王府左长史,执掌齐王府内的内政等“秉节直,持正道”,尽职尽责辅佐东宫太子齐王,政绩颇著。明太祖钦赐“国子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