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红

张永红

中文名 张永红
出生日期 1974年12月
毕业院校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国籍 中国
目录导航

主要经历

1、1993年至1997年,就读于北京大学,获法学学士学位。

2、1997年至2000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攻读硕士学位,获刑法学硕士学位。

3、2000年至2003年在北京大学法学院攻读博士学位,获刑法学博士学位。

4、2003年7月,到湘潭大学法学院任教。

5、2004年9月破格晋升为副教授,获授硕士生导师资格。

6、2004年被确定为湘潭大学校级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

主讲课程

1、为本科生讲授中国刑法学。

2、为硕士研究生讲授刑事一体化、西方刑法思想史。

3、为博士研究生讲授刑法学前沿问题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刑法学、刑事政策学。

社会兼职

1、湖南省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

2、湘潭市检察学会副会长。

3、湘潭市岳塘区人民检察院检察文化建设首席顾问。

科研成果

个人专著

1、《普通过失犯罪的认定与处理》,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

2、《我国刑法第13条但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学术论文

在《法学研究》、《法律科学》、《法学家》、《现代法学》、《中国刑事法杂志》等刊物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40余篇,代表性论文如下:

1、《概括故意研究》,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CSSCI)2008年第1期。

2、《我国犯罪构成要件的新表述》,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CSSCI)2007年第4期。

3、《两性人作为弱势群体的刑法保护问题》,载《求索》(CSSCI)2007年第7期。(第二作者)

4、《刑法第407条的立法完善》,载《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5、《酌定减轻处罚刍议》,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第一作者)

6、《论抢劫罪中的“当场”》,载《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3期。(第一作者)

7、《刑事领域涉性评价“泛道德化”倾向批判——以当下中国大陆为视阈》,载《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第一作者)

8、《绑架罪客观要件新解》,载《青海社会科学》(CSSCI)2008年第1期。

9、《论刑法中的“包庇”》,载《江西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4期。(第一作者)

10、《论绑架罪的保护法益》,载《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2期。

11、《我国刑法第13条但书的适用范围》,载《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12期。

12、《国家秘密刑法保护的完善》,载《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第一作者)

13、《论刑法司法中实质理性的实现》,载《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14、《抢劫罪行为结构检讨》,载《中国刑事法杂志》(CSSCI)2008年11月号。

15、《论境外固体废物的刑法规制》,载《法律应用研究》2001年第3期。(第二作者)

16、《善待社会危害性观念》,载《法学研究》2002年第3期。(该文入选《中国刑法学精萃》2003年卷,首篇)(第二作者)

17、《刑法第13条但书与刑法结构》,载《法学家》2002年第6期。(该文被2003年第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刑法学)》全文转载)(第二作者)

18、《浅谈非法采矿罪与破坏性采矿罪的区分》,载《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2期。(第一作者)

19、《刑法第13条但书的价值蕴涵》,载《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第二作者)

20、《放纵走私罪若干问题研究》,载《刑事法判解研究》2004年第1期。

21、《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若干问题研究》,载《现代法学》2004年第3期。

22、《刑法的刑事政策化论纲》,载《法律科学》2004年第6期。(该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05年第3期全文转载)

23、《死刑核准权刍议》,载《死刑的正当程序之探讨》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24、《刑事政策的导向功能及其限制》,载《犯罪学论丛》(第三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8月;(第二作者)(该文获得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13届学术研讨会·长春)优秀成果“二等奖”)

25、《见危不救犯罪化刍议》,载《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1期。(第一作者)

26、《“入户抢劫”新论》,载《河北法学》2006年第11期.[3]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