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经济学院

上海大学经济学院

目录导航

学系设置

上海大学经济学院成立于2008年,前身是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下设经济学系,金融学系两个系。有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三个本科专业。

拥有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覆盖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6个二级学科)、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统计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国际商务、金融两个专业硕士点以及金融MBA。

拥有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覆盖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含税收学),金融学(含保险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数量经济学,国防经济9个二级学科)。

师资队伍

经济学院教学楼经济学院教学楼学院依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地域优势和上海大学人才引进的政策优势,形成了一支颇具实力的师资队伍。学院有专业教师80余人,绝大多数拥有博士学位,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37人。近年来学院积极从海内外引进高层次人才加盟经济学院,极大的提升了办学水平和研究能力。此外学院还聘请了一批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学者担任特聘教授(上大自强教授)。学院还从金融、贸易、工商机构和政府部门聘请了近20位资深专业人士担任学院的校外导师,实现产学研结合培养学生。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在国内处于较高水平。

科研实力

上海大学经济学院致力于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经济学院”,科研是学院发展的重要引擎。学院旗下有上海大学智库产业研究中心、上海科技金融研究所、中国政府效率研究中心、服务贸易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中心、金融信息研究中心、城市经济研究所等市级、校级研究中心。学院教师近年来承担了100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上海市社科基金、上海市决策咨询课题;出版一批学术专著,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中英文论文数百篇,包括几十篇被SSCI与三大国际索引收录的英文论文;获得国内国际各种科研奖项数十项。学院已初步建立起与上海大学研究型大学定位相匹配的经济、金融研究体系,为上海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上海大学智库产业研究中心

上海大学智库与智库产业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智库产业中心)是为了对接国家及上海市加快智库建设的需求,根据中央领导有关指示精神,于2014年成立的校级智库研究机构,是全球首家智库产业研究机构。中心由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担任中心名誉主任、学术委员会主席。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徐旭、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执行副会长、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执行院长于今联合担任主任。

智库产业研究中心挂靠上海大学经济学院旗下,以“特色鲜明、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形成合力”的中国特色智库体系”为发展目标,集聚了一大批校内外的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国际关系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政府管理人员,立足国家战略,充分发挥专家的智慧, 夯实智库产业的相关理论基础,并在一些全球性问题、国际关系问题、国家发展战略等热点和焦点问题上充分发挥本区域专家和学者的作用,形成一些具有决策咨询和政策指导意义的智囊观点,为国家战略的制定、政策的制定与调整贡献力量。

历史沿革历史沿革在学术交流方面,除参加各种国内外学术会议外,中心经常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政要、企业家等来中心讲学和访问。定期举办“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智库产业研究”、“智库论坛”、“新政分析”等系列讲座;不定期主办或与国内外其它机构合办国际性学术会议,以加强学术交流和提高研究水平或对国内外重大政策问题进行讨论。中心还设立客座研究项目,每年邀请国内外经济学者到中心进行短期客座研究。

中心还出版内部讨论稿、简报以及各种出版物。内部讨论稿为中英文双语刊物,刊登中心研究人员、客座研究人员及其它学者的学术研究成果。内部讨论稿主要用于国内外学术机构、政策研究部门和学者之间的交流。中心不定期出版的简报主要用于向决策部门及媒体报道中心的活动和介绍中心的研究成果。

上海大学智库产业研究中心将以国家发展、上海发展为核心议题,立足于中国改革发展与现代化的实践,致力于智库产业国际化、规范化、本土化的理论研究,推进智库产业学科体系、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的创新。同时,该研究中心将按照产学研管的科研模式以及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的运作机制,在智库领域开展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产业实践和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与合作,前瞻性地提出重大的战略、制度、政策和基础理论问题,成为中国综合性知识的学界思想库。

上海大学产业经济研究中心

上海大学产业经济研究中心现有专职研究人员6人,其中正教授2人,副教授4人,中心主任为李骏阳教授,副主任陈秋玲教授。研究中心已基本形成了以李骏阳教授为学科带头人、青年学术骨干为主体的研究团队。上海大学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硕士学位授予点挂靠在中心。

主要研究方向: ①流通产业研究 ②国内外贸易研究③区域与城市产业经济④产业规划与布局研究⑤环保产业与循环经济发展研究 ⑥产业组织与企业战略管理 ⑦产业经济理论与政策⑧产业融合及创新研究等

姓名 性别 职称 学位 研究专长
李骏阳 教授 硕士 商贸流通产业
陈秋玲 教授 博士 城市经济与风险管理
巫景飞 副教授 博士 产业经济
乌力吉图 副教授 博士 环境经济
祝影 副教授 博士 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
张赞 副教授 博士 商贸流通产业

上海大学中国服务经济研究中心

上海大学中国服务经济研究中心于2002年12月成立(成立时为服务贸易研究中心,后更名)致力于服务经济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是国内最早进入该领域的团队之一。中心主任为殷凤教授,成员包括韩太祥、陈秋玲、尹应凯、许玲丽、杨玲等。至今已建立了比较坚实的学术基础,组建起一支结构合理、科研能力强的学术团队,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近年来纵向课题数量、高质量的专著和论文数稳步上升,取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可,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凝聚和培养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心密切跟踪服务经济理论前沿,将服务经济研究纳入现代主流经济学的理论与经验分析框架中,运用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等相关学科的原理与方法,对西方服务经济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进行了研究,并根据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的结果,初步构建起体现中国特色的服务经济理论框架。同时,动态把握世界与中国服务经济与服务贸易发展状况与趋势,关注与之有关的热点问题,研究中国服务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个性、共性以及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采用较为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及时进行多层次和多角度的专题性研究,以期为中国服务经济的发展提供政策建议和思路。

近年来,中心共承担国家级课题6项,省部级课题10余项,在国内外高级别学术刊物如《管理世界》、《财贸经济》、《统计研究》、《改革》、《国际贸易问题》、《世界经济研究》等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并获省部级科研奖5项。自2005年始,中心每年推出《中国服务经济报告》,以主题报告、专题报告、统计资料和法规政策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对服务经济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提供翔实的服务经济统计数据及相关的法规政策,并为服务经济在中国的发展提供系统的对策建议,该报告已成为服务经济领域重要的参考书。设计和建立了“中国城市服务经济指数体系”,其作用和目的在于揭示不同城市服务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和结构状况,为各有关城市发展服务经济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为城市制定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提供依据,进而为中国服务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中心每年都对外公开发布“中国城市服务经济指数”和“长三角地区16城市服务经济指数”。

上海大学金融信息研究中心

上海大学金融信息研究中心(The Financial Information Research Center 0f Shanghai University,简称SHHFIRC)成立于2005年4月,是依托于上海大学经济学院的交叉学科研究机构,重点关注金融信息系统、金融信息监测与评估和金融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学术研究和应用探索。SHHFIRC利用交叉学科的优势,对金融信息的非线性、混沌、突变、自组织和非还原等特征所引起的金融危机展开研究;对金融信息的统计指标监测和用场理论来解释金融定价方面做了些研究;针对网络信息的问题对新的有关金融信息搜集、甄别、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等新问题开展了研究;除此之外,SHHFIRC也密切关注与当前中国新兴的金融市场机制和交易系统相关的学术探讨和应用研究;密切跟踪和研究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努力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抛砖引玉。

希望通过SHHFIRC研究中心这样一个跨学科、高起点的科研平台,整合上海大学在金融信息领域的各方力量和金融界校友的深厚资源,努力打造上海大学的具有实力的研究高地,成为金融信息领域科学研究的高端平台,能够促进金融信息领域的科学研究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成为上海金融、统计、信息科技人才战略高地。

中心负责人倪中新博士,成员赵贞玉、刘建桥、李武、周影辉等。

上海大学政府效率研究中心

上海大学政府效率研究中心的宗旨是通过对政府行为的研究,探索提升政府管理水平和提高政府运作效率的思路与对策。中心主任聂永有教授,成员张恒龙、钱海梅、余玖玖、祝 影、李 晨、卢正刚、赵蕾等。中心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8项,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重点研究课题1项,上海市教委创新重点课题5项,地方政府委托的专项研究课题1项(课题经费37万元)。

中心参与主办2013年6月“2013智库筑基‘中国梦’——中国智库国际学术研讨会”。出席嘉宾包括国务院参事、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长任玉岭、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高尚全、联合国副秘书长彼德·朗斯基·蒂芬索、著名经济学家、原中国民建中央主席,第九、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以及卢秋田、闪淳昌、乔良等知名学者。[1]

上海大学城市经济研究所

研究所主任为史东辉教授。

上海大学上海科技金融研究所

与上海金融业联合会共建。中心主任为知名学者、上海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唐豪教授。

CFA认证

姓名 性别 职称 学位 研究专长
李骏阳 教授 硕士 商贸流通产业
陈秋玲 教授 博士 城市经济与风险管理
巫景飞 副教授 博士 产业经济
乌力吉图 副教授 博士 环境经济
祝影 副教授 博士 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
张赞 副教授 博士 商贸流通产业

本科培养

学院与上海大学MBA中心合作,开设一批国际化金融课程,凭借高水平的教学质量获得CFA(注册金融分析师)协会官方认证,是中国大陆仅有的十所认证高校之一,也是全球128家认证大学的一员,确保课程的高质量与师资队伍的国际化、专业化,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誉。[2]

附:截止至2014年8月,中国大陆地区共计有十所大学成为了CFA协会的合作高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山大学、上海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课程建设

学院坚持教学、科研两手抓,在致力于建设研究型学院的同时也特别重视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对本科生实行“大类招生,宽口径培养”,在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进行一本招生(理科)。上海大学自2011年进行大类招生改革,本科招生分为理学工学、人文社科、经济管理三个大类,并对应设置三个基础班。经济管理类和经济管理基础班的学生在本科第一年不分专业,接受通识教育,大一末依据高考成绩(45%)、大一成绩(45%)和综合素质表现(10%)得出分流综合成绩进行专业分流,分流去向为经济学院、管理学院和图书情报档案系。若学生选择进入经济学院,则在后三年的教学中依然不分专业,实行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模式,毕业时依据教学计划完成情况、学习成绩并参考学生本人意愿在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金融学三个专业中确定一个专业,颁发毕业证书和经济学学士学位。学院毕业生有较强的发展潜力,近半的学生会在毕业后选择深造,赴国内外知名高校攻读研究生学位。毕业生素以基础扎实、思维敏捷、发展后劲足获得各企事业单位青睐。

学生就业

学院聚焦课程质量建设,努力创造条件,聘请优秀师资,为学生提供高质量、国际化的精品课程。其中由张梅琳教授带领的教学团队开设的统计学课程、董有德教授带领的教学团队开设的现代经济学(微观、宏观)课程获“上海市精品课程”称号;国际贸易实务、投资银行管理等课程获“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称号;商业银行管理、财政学等课程获“上海大学精品课程”称号。

受国家留学基金委委托,学院主办英语教学的国际贸易专业,开设数十门面向本科生(特别是留学生)的全英语课程,其中由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博士王时芬副教授主讲的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和由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博士程铭副教授主讲的International Trade获“上海市高校全英语示范课程”称号。

在沈瑶院长的带领下,学院还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几十门通识课程和近十门由正教授担纲的面向大一学生的新生研讨课,以普及经济知识、培养金融思维为宗旨,努力践行上海大学老校长钱伟长提出的“培养全面的人”的办学理念,得到学校的高度评价。

学院同样重视教材建设工作,鼓励教师出版高质量、有特色的教材。其中由张梅琳教授主编的《应用统计学》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周洛华博士主编的《金融工程学》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对外交流

学院有本科生1000余名(包括留学生100余名);研究生500余名(包括学历留学生100余名)。学院致力于拓宽学生就业途径。2011年与交通银行签署合作协议,探索“银校合作”模式,交行每年为学生开设4门合作课程,接受200名左右学生前往交行各部门进行实习和技能训练。学院拥有17个企事业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专业实习条件。学院毕业生的签约率、就业率和薪资多年来位居全校前三,特别是就业率长期稳定在97%以上,在全国各经管类院校中处于领先水平。根据麦可思公司多年来对我校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在毕业生对母校认可度这项极为重要的指标上,经济学院位列全校第一。

学院坚持教学、科研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方针,培养学生掌握坚实的经济管理理论基础和现代商务技术,具备良好的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以适应上海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全国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毕业生深受各类企业尤其外资企业的欢迎。学生主要就业领域为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及其他金融机构、外贸与国际商务公司、大中型工商企业、会计事务所、房地产公司以及高科技投资开发企业。

学院领导

学院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意大利、爱尔兰、芬兰、瑞典、爱沙尼亚、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台湾、香港等地区高校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校(院)关系,互派教师和学生,合作办学,合作研究,共同举办学术会议。

在国际交流方面,同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纽约理工大学、田纳西大学、肯塔基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格拉斯哥大学、瑞典乌普萨拉大学、法国尚贝里商学院、斯特拉斯堡商学院、雷恩高等商学院、意大利摩德纳大学、日本京都大学、早稻田大学、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台湾铭传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瑞典西部大学、爱尔兰科克大学、国立梅努斯大学、土耳其海峡大学、韩国梨花女子大学、爱沙尼亚塔尔图大学等海外院校建立了师生互派、联合培养和学术交流关系。本院学生每年有40左右人次前往国外高校学习课程或到公司进行实习。学院的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也日益频繁。先后邀请了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诺贝尔奖得主Robert A.Mundell、英国牛津大学教授A.J.Venables及P. Rice教授,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Taylor教授,爱尔兰科克大学Collins 教授,日本大阪市立大学杉本孝教授,瑞典延雪平大学国际商学院Helen Anderson教授等国外知名学者来学院开展学术讲座。学院资助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派遣教师到国外大学承担经济管理类正式课程的讲授,进行短期讲学或合作研究。

学院不仅坚持”走出去“,也积极致力于“引进来”,吸纳各国留学生。学院招收学历留学生、交流生的规模不断扩大。学院现有学历留学生近200人,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接受来自香港、美国、法国、瑞典、爱尔兰等地交流学生约90人次,短期访问学生近百人次。受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委托,主办英语授课的国际贸易专业,接受慕名而来的各国留学生。上海大学经济学院凭借自身的学术实力,依托上海大学名校口碑和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天然优势,已成为国内招收留学生较多的经济学院之一,国际知名度不断提升。

发展愿景

沈瑶院长沈瑶院长

院长:沈瑶教授

党委书记:陆甦颖博士

常务副院长:聂永有教授

副院长:李骏阳教授

党委副书记:贺利

社会声誉

发展目标: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经济学院

学院宗旨:经世济民,经世济国

词条图册

上海大学经济学院的前身——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是全国最早建立的经济管理学院之一,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学院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出类拔萃的合作伙伴与独立的学术思想,无不浸润着上海大学深邃的人文风采和厚重的学术底蕴。三十多年来,这所以“上海”命名的经济学院追求卓越,砥砺前行。学院聘请的一大批专家、学者在上海重建国际经济中心的进程中做出重要贡献,提供智力支持;毕业生在上海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中勤奋踏实、表现抢眼,为学院赢得广泛赞誉。经世济民,辐射全国,引领亚太。在亚洲成为世界聚焦中心的今天,在中国崛起、上海重建国际经济、金融中心的大背景下,上大经院的全体师生正为打造“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高水平研究型学院”而不懈努力。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