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敬

中文名 张文敬
民族
毕业院校 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自然地理专业
目录导航

科考成果

张文敬,一九七0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地质地理学,自然地理专业,之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从事现代冰川与环境研究工作,先后参加过以下重大科学考察: 1975—1976年,中科院青藏高原自然资源综合科学考察,孙鸿烈院士任队长,李吉均院士任冰川组组长。 1977—1978年,国家体委中科院国家测绘总局联合组织的中国天山托木尔峰(7435.29m)登山科学考察,著名登山家王富洲任政委,刘东生院士任科险队队长。 1980年,受国际著名冰川学家中国冰川之父施雅风院士亲自安排和揽款资助,作为实际上的科学顾问,组织和带领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中国冰川》摄制组一行,两次进入西藏,先沿青藏公路,后沿川藏公路,再经滇藏公路历时8个月,完成《中国冰川》电影的野外摄制任务,影片导演为著名影人假虹先生。 1981年,受施雅风所长委托,作为秘书,具体组织和实施我国首次中日天山博格达峰冰川日关合科学考察,中方队长为著名冰川学家谢自楚教授,日方队长为著名极地冰川学家渡边兴亚教授。 1982—1984年作为冰川组负责人,参加了由中国著名地理学家杨逸畴教授任执行队长的中国南迦巴瓦峰(海拔7782米)登山科学考察,在主峰西侧发现并详细考察了中国首例具有跃动形迹的大型山谷冰川——则隆弄冰川。 1985年,参加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厅联合组织的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海拔8611米),地区叶尔羌河上原的冰川洪水科学考察,这是我国境内现代大型山谷冰川集中发育的地区,也是我国现代冰川冰塔林景观资源最主要的分布发育之地。 1985年和1987年先后两次陪同中日著名的冰川学家谢自楚教授、渡边兴亚教授和木通毅教授赴西昆仑山进行科学考察,任中日联合考察队首席秘书,率先登山著名的崇测平顶冰川的极顶处(海拔6800米),并亲自设两组冰川运动物质平衡剖面为该项目的顺利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87—1988年,受中国政府南极委员会派遣,受中东极地研究所邀请作为中国冰川学家,以观察员的身份参加日本第二十九次南极科学考察,在队长渡边兴亚教授的亲自安排下,先后访问和考察了日本飞鸟、昭和、瑞穗三个南极科学站,较好地完成了预订的研究任务。归国后通过新华社记者建议我国尽快早在南极大陆本土建立科学考察站。 1988年,作为业务队长,组织和领导了中德西藏联合冰川科学考察,先赴长江源头格拉丹东王山,后又去马卡鲁峰(海拔8540米),再赴南迦巴瓦峰地区科学考察。德方队长即是当今最著名的青藏高原曾出现过统一的完整的大冰盖论者库勒教授(Prof. Dr. Matthias KUHLE),他坚持说,由于当时青藏高原在大冰盖形成后的“击发”作用,导致了全球降温而进入到第四纪以来地球最盛的一次冰川活动期。不过许多中国著名的冰川学家认为这种推论缺乏事实上的依据,因此是错误的。 1991—1993年,作为队长,组织实施了中日日关宣西藏东南部冰川灾害科学考察,并发现和考察了中国第二例具体跃动行迹的超长运动的大型山谷冰川——米堆冰川,该冰川与西藏境内最长大的山谷冰川——耒古冰川肩连,复式冰川瀑布高约1000米,之间奇迹般地发育着一片原始森林孤岛,冰川中下游的孤拱构造十分典型,形态非常美丽,冰川湖水倒映着雪山和森林,令人留连忘返。 1994年,因工作需要,由中科院兰州冰川冻土所调中科院成都山地研究所,任中国生态网络系统贡嘎山高山森林生态站副站长。多次赴海螺沟冰川科学考察,曾推断海螺沟得名于海螺沟冰川的孤拱构造景观,尤其当登临到冰川粒雪盆回首俯视时那冰川活脱脱只下山的海螺,让人惊叹叫绝! 1998年,作为瀑布分队队长,带领17名科学探险队员,前往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参加举世闻名的人类首次徒步穿越世界第一大峡谷的壮举,并获成功,率先进入大峡谷无人区胶地,第一个抵达绒扎大瀑布。首次提出在大峡谷发育有多组瀑布群的科学概念——发现在大峡谷胶地分布,生长着大片原生喜马拉雅红豆杉林,并引起了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士的关注,此外,我还第一次提出了作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主要支流帕隆藏布大峡谷就深度而言仅次于雅鲁藏布大峡谷和尼泊尔境内的卡尔根德格大峡谷,应成为世界第三大峡谷。目前,就职于成都山地研究所,从事青藏高原尤其是高原东部的冰川与环境研究以及科学探险事业。

主要著作

张文敬先后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所和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所研究员,西藏自治区发改委副主任,甘肃省登山协会副主席,四川省科学探险协会副主席,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理事,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常务理事,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曾赴天山,祁连山,喀喇昆仑山,昆仑山,西昆仑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横断山,珠穆朗玛峰,南迦巴瓦峰,托木尔峰,雅鲁藏布大峡谷,长江源头等地区科学考察数十次;一次赴北极,两次赴南极科学考察。自1980年开始科普写作。经常在国内许多大型主流报刊杂志发表科学散文;著有科普专著《青藏高原两万里》(曾获国家科普图书一等奖),《大峡谷冰川考察纪》(曾获国家科普图书三等奖)《追寻冰川的足迹》,《情系冰川》,《南极科考纪行》,《喜马拉雅科考纪行》,《海螺沟科考纪行》,《说不完的北极故事》,《走进多彩的冰川世界》,《走过西藏纪行》,《螺髻山科考纪行》,《两极探险》。合著科普专著有《神山圣水探奥秘》,《神奇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被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授予“四川省二十一世纪前十年杰出科普作家”荣誉称号,被中国科学院授予“十一五”“科学传播先进个人”称号。

相关链接

冰川学家张文敬教授发现北极雪藻冰川学家张文敬冰川学家张文敬人民网记者 李仁臣

7月31日,正在北极科考的冰川学家张文敬教授,在斯瓦尔巴德群岛郎伊尔宾冰川上发现北极雪藻。这是从事冰川研究32年的张文敬教授首次发现冰川雪藻,也是这次中国伊力特.沐林北极科学探险考察队目前取得的重要科考成果。

茫茫冰川,在张文敬眼里,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上午10时许,记者与张文敬教授两人结伴而行。在向冰川雪线攀登途中,我们边走边聊,哪里是冰井,哪里是冰杯,哪里是冰面河流,哪里是冰川构造带……看到冰上也有泥土,记者问到冰川上是否有生命时张教授回答:“有啊,有蚯蚓,还有藻类。零度的气温对人类是低温,对有些低级生命却适合它们存活。不过,在中国和世界其他地方的科考中,他还从来没有见到过冰川藻类。”

行进了1个多小时,临近雪线,正是“脚力尽时”,前方忽然出现一条冰面河流,把冰川冲成了一道大大的裂缝,时而在冰面上奔腾,时而又在暗缝中咆哮。这冰上奇景吸引着我们,正当记者贴近冰河拍摄时,张教授指着记者脚下隆起的一处冰说,这可能是雪藻。只见晶莹的冰粒上附着粉红色的颗粒,点点滴滴,象谁不经意涂抹上的颜色。我们顺着粉红色的颗粒细细搜索,发现在冰河朝阳的峭岸上布满了带状的粉红色的颗粒。张文敬教授用GPS定位仪测得,这里是北纬78.10度,高度为41英尺,时间是7月31日中午12点。这个发现出乎张教授意料之外,他没有带采样的容器,记者找出4个胶卷盒,张文敬用冰粒洗净,采样4瓶。在北极冰川积累区发现雪藻,说明这里有低级生命存在。在其他类似的冰川环境下,很难发现这种生命现象存在分布。这次北极雪藻的发现,丰富了冰冻川里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张文敬说:“研究北极雪藻的生存条件,它是怎样繁衍的,对于研究冰雪王国里生命的产生、延续和演化,对于研究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雪藻附着在冰原上雪藻附着在冰原上张文敬是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现年55岁,1970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学的是冰川专业。32年来与冰川结伴,有浓浓的“冰川情结”,这次到北极的第一天就爬上冰川,以后每天都要爬一次冰川,涉冰水河、翻碎石山,以苦为乐。这次,他还把女儿张怡华也带来了,本来张怡华要去美国读研究生的。有时,张文敬独自上冰川,早出而暮未归,她女儿便到冰川底下迎他。记者问张怡华:你是不是为有这样的爸爸而自豪?她说:“当然。”(人民网斯瓦尔巴德群岛郎伊尔宾8月1日电)粉红色的雪藻粉红色的雪藻张文敬在取雪藻张文敬在取雪藻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