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副热带高压变化研究的新进展

开本 16开
出版社 气象出版社
ISBN 9787502941543、7502941541
出版日期 2006年6月1日
目录导航

基本相信

作  者:吴国雄,张琼编 丛 书 名:

出 版 社:气象出版社

ISBN:9787502941543

出版时间:2006-06-01

版  次:1

页  数:245

装  帧:平装

开  本:

所属分类:图书 > 科学与自然 > 大气科学

内容简介

《夏季副热带高压变化研究的新进展》收集了基金重点项目“夏季副热带高压变化及其影响天气气候异常的机理”在“十五”期间取得的部分阶段性研究成果。在副热带气候动力学方面,该书揭示了陆面感热加热、对流潜热加热和长波辐射冷却对副高形态变异的不同影响以及其综合的气候效应,提出了夏季副热带地区四叶型非绝热加热分布型及相应环流拼图的创新理论,明确了大陆尺度的海陆热力差异在副热带高压形成中的作用;揭示了埃克曼边界层在副热带高压区天气与气候形成中的重要作用;阐明了青藏高原所激发的大尺度运动显著地加强了大陆尺度的大尺度环流运动,使东亚夏季风成为全球最激烈的季风系统;利用建立的“两级热力适应”理论及拓广的“Lindzen—Nigam”理论揭示热带SST 异常影响副热带大气环流异常的机理;通过数值试验证明春季青藏高原的感热加热对亚洲夏季风的爆发地点起了“锚定”的作用,提出了季风爆发新的着眼点。通过研究副热带高压脊面附近大气经向温度梯度的变化,定义了新的季节转换和季风爆发的指标,证明新指标具有普适性和潜在的预测能力等。

编辑推荐

本书收集了基金重点项目“夏季副热带高压变化及其影响天气气候异常的机理”在“十五”期间取得的部分阶段性研究成果。在副热带气候动力学方面,该书揭示了陆面感热加热、对流潜热加热和长波辐射冷却对副高形态变异的不同影响以及其综合的气候效应,提出了夏季副热带地区四叶型非绝热加热分布型及相应环流拼图的创新理论,明确了大陆尺度的海陆热力差异在副热带高压形成中的作用;揭示了埃克曼边界层在副热带高压区天气与气候形成中的重要作用;阐明了青藏高原所激发的大尺度运动显著地加强了大陆尺度的大尺度环流运动,使东亚夏季风成为全球最激烈的季风系统;利用建立的“两级热力适应”理论及拓广的“Undzen—Nigam”理论揭示热带SST异常影响副热带大气环流异常的机理;通过数值试验证明春季青藏高原的感热加热对亚洲夏季风的爆发地点起了“锚定”的作用,提出了季风爆发新的着眼点。通过研究副热带高压脊面附近大气经向温度梯度的变化,定义了新的季节转换和季风爆发的指标,证明新指标具有普适性和潜在的预测能力等。
本书可供气象人员及有关院校师生参考。

目录

前言
副热带高压研究进展及展望
大尺度海陆热力对比、四叶型加热与副热带高压
定常态副热带高压与垂直运动的关系
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东西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夏季东亚西风急流扰动异常对副热带高压的影响
利用TBB资料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征的分析和描述
南亚高压东西振荡特征及其与海温及大气热源的关系
副热带高压双脊线的结构特征及其对副高南北进退的影响
1998年7月南亚高压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短期变异的过程和机制
中高纬环流对1998年7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短期变化的影响机制
1998年夏季副高的短期结构特征及形成机制
长江流域大范围旱涝与南亚高压的关系
2003年夏季异常天气与西太副高和南亚高压演变特征的分析
西太平洋副高西北侧北京区域性暴雨的机理分析
1991年江淮梅雨与副热带高压的低频振荡
中南半岛对流对南海夏季风建立过程的影响
1998年南海夏季风建立期间副热带高压带断裂和东撤过程及其可能机制的分析
青藏高原气温的年际变率与大气环状波动模
青藏高原对副热带高压季节变化的影响
欧亚地形对不同季节大气环流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