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冰芯化学记录重建大气环流历史,需要认识雪冰化学成分的控制因子,诸如其来源、大气传输途径及强度。为了解这些过程,研究了北半球两支冰芯化学记录(加拿大育空地区洛根山冰芯和格陵兰南部20D冰芯)与北半球海平面气压(SLP)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洛根山冰芯中ssNa^ 浓度与秋季阿留申低压和夏季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关系密切。秋季阿留申低压的加深和夏季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都有利于海盐气溶胶从北太平洋向育空地区传输。20D冰芯中ssNa^ 浓度与冬季冰岛低压密切相关。加深的冰岛低压加强了北大西洋冬季风暴和气旋的生成,为格陵兰冰盖输送了更多的海盐气溶胶。因此,洛根山冰芯ssNa^ 记录可以作为重建秋季阿留申低压和夏季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指标,而20D冰芯ssNa^ 记录可作为重建冬季冰岛低压的指标。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北半球气压带断裂成块状分布
1.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在北纬60度附近,由于亚欧大陆比大洋冷却快,气温低,形成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副极地低气压带被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切断,使副极地低气压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大西洋上的冰岛低压和北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压。
2.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在北纬30度附近,由于亚欧大陆受热快,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印度低压最为突出,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使副热带高气压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夏威夷高压和北大西洋上的亚速尔高压。
陆性气候强烈亚洲是世界大陆性气候最强烈的大洲。主要表现在冬季寒冷、夏季暖热,春温高于秋温,气温年较差大。冬季1月平均气温有2/3地区在0℃以下,大陆东北部的维尔霍扬斯克—奥依米亚康为北半球的寒极,1月均温在-45~-50℃,绝对最低气温-71℃。夏季7月均温多在20℃以上,西南亚干荒漠区均温在35℃以上,绝对最高气温达55℃。年较差很大,寒极地区达60℃以上,绝对年较差高达101℃。此外,广大地域降水量年内季节分配不均也是大陆性强烈的反映。
季风气候典型亚洲季风气候以范围广、类型多、强度大而著称。季风气候的范围,北起俄罗斯远东南部,经日本群岛、朝鲜半岛及中国东部地区,直至东南亚和南亚。季风气候类型包括温带、亚热带和热带
季风气候,每一类型又可分出大陆性和海洋性两种季风气候。在亚洲 季风区,盛行风向随季节而有显著的变化,1月与7月盛行风向的变化超过120°,盛行风向的平均频率超过40%。中国高校和中学地理教科书中,仅在亚洲列出了季风气候这一类型。
气候带俱全、气候型复杂亚洲大陆拥有赤道带至(北)极地带的世界上所有气候带。同时,亚洲拥有除温带海洋性气候类型外的世界所有主要气候类型。亚洲高山气候的垂直带和气候类型也是最齐全的,在世界各洲中,只有北美洲可与亚洲相比,其他洲均逊色得多。
阿留申低压之所以存在及其强度之所以很强,主要是由于地理环境所造成,暖洋流黑潮由菲律宾东方海上经过台湾东方海上、琉球海面、日本南方及其东方海上到达阿留申群岛,且常有高空低压及槽线经过,凡此皆导致低压不断加深,使低压中心的气压达到970,960,950hPa,甚至于更低,几乎和一般台风中心的最低气压相类似。
同样在大西洋冰岛及格陵兰一带的温带低压(称为冰岛低压)亦是很强的,根据纪录显示,1993年1月份有一个温带低压的中心气压低至912-915hPa,应是很强的温带低压。
亚洲的气候类型十分复杂,中学地理课本共划分出9个气候类型区,即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式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极地气候和高山气候。和地形组合区的划分一样,气候类型区可以包含有不同的气候类 型,每一气候类型也可以进一步划分出若干亚型。
亚洲各气候类型区的气候特点与其他各洲的同类型区具有共性特征(见热带雨林气候等),同时,在分布区范围、 气候要素具体特点等方面又有特殊性。如亚洲的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 印度尼西亚群岛等地,与 南美洲和非洲同类型区的气候相比,具有海洋性和季风性特色, 年均温25~27℃, 年较差更小,普遍在1.5℃以下,最大不超过3℃;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异较大,甚至出现年降水量只有几百毫米的半 干旱区,这在南美洲和非洲的同类型区是没有的。亚洲的亚热带、温带和 寒带气候类型区,与北美洲和欧洲的同类型区相比,都表现出强烈的 大陆性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