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中文名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首任院长 钱学森
目录导航

机构简介

(以下内容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和党建读物出版社提供) 

中央军委领导和组建的国防军事战略研究的领导机关。1956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航空工业委员会成立。聂荣臻任主任。1958年10月,国防部航空工业委员会改组为国防部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聂荣臻任主任。1968年2月,国防部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陶鲁笳、张爱萍先后任主任。1975年3月,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增设政治委员。陶鲁笳、李耀文、刘有光先后任政治委员。1982年7月,以国防科委为基础,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国防工办和军委科学技术装备委员会办公室合并,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1]

历史沿革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在北京西郊成立,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创建。钱学森任院长,梁思礼负责导弹控制系统研究。

钱学森钱学森1960年11月,中国第一枚仿制的近程地地导弹——“东风一号”发射上天。随后,中国开始自行设计导弹。

到1961年,五院已建成了3个分院,为导弹研制奠定了基础。

1965年,以五院为基础成立了第七机械工业部,统一管理导弹、运载火箭的研究、设计、试制、生产和基本建设。

1966年,中近程导弹“东风二号甲”完成两弹结合试验,打破了大国核垄断。

1970年4月24日,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升空。一曲“东方红”,宣告中国进入航天时代。

1982年5月,七机部改称航天工业部。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往返太空,成为首位叩访太空的中国航天员。

2007年10月24日,中国首颗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准确入轨,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奔月的梦想。

建院方针

根据聂荣臻副总理的提议,经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批准,确定国防部五院的建院方针是“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自力更生”精神孕育了中国最初的航天精神。

中国航天“三大”精神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的航天传统精神;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主要任务

作为中国空间技术的主要研究中心和航天器研制、生产基地,它的主要任务是:参与制定国家空间技术发展规划,研究、探索和开发利用外层空间的技术途径,承接用户需求的各类航天器和地面设备的研制及提供优良的服务,空间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以及空间技术对外交流技术与合作。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