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初年(前3世纪),楼兰建国。
西汉(前2世纪)时,楼兰古国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楼兰城(楼兰故城遗址)是楼兰古国都城。
东晋(4世纪)期间,楼兰废弃。楼兰故城遗址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3月27日,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发现楼兰故城遗址,并拣到木雕残片。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3月,斯文赫定在楼兰故城遗址进行挖掘,发现了一座佛塔和三个殿堂以及带有希腊艺术文化的木雕建筑构件、五铢钱、一封(佉)卢文书信等大批文物,并从出土的佉卢文简牍“kroraina”一词推定古城名为“楼兰”。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12月,A.斯坦因在进入楼兰故城遗址,他雇用数十名农工,在楼兰故城遗址挖掘了十一天,获取大量文物,继后又在米兰佛寺中发现、挖掘及带走了有翼天使画像。
1979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进入楼兰故城遗址进行考察,发现了太阳墓葬,出土了一具发色金黄的女尸。
1980年4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楼兰故城遗址墓葬群进行考古发掘,发掘出土了“楼兰美女”(干尸)。
楼兰古城遗址楼兰王国从公元前176年以前建国,到公元630年消亡[4],共有800多年的历史。王国的范围古阳东起关附近,西至尼雅古城,南至阿尔金山,北到哈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楼兰王国逐渐在世界上消失了。究竟为什么会消亡,直到现在仍然是一个谜。
1900年3月初,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带领的探险队沿着干枯的孔雀河左河床来到罗布荒原(罗布泊西侧)探测。
1901年3月,斯文·赫定开始进行挖掘,发现了一座佛塔和三个殿堂以及带有希腊艺术文化的木雕建筑构件、五铢钱、一封佉卢文书信等大批文物。随后他们又在这片废墟东南部发现了许多烽火台一起延续到罗布泊西岸的一座被风沙掩埋的古城,这就是楼兰古城。
古城平面近正方形,边长在330米左右,几乎全部为流沙所掩埋。城墙用粘土与红柳条相间夯筑。有古运河从西北至东南斜贯全城。运河东北有一座八角形的圆顶土坯佛塔。塔南的土台上,有一组高大的木构建筑遗迹,曾出土汉文、佉卢文文书及简牍、五铢钱、丝毛织品、生活用具等。运河西南的中部,有3间木构土坯大型房址,房中及其附近曾出土大量汉文文书、木简及早期粟特文和佉卢文文书,估计为衙署遗迹。其西的一组庭院,可能是官宦宅邸,南边分布着矮小的民居。城中出土的各种文书、简牍,被称作罗布泊文书。
在20世纪初的考察过程中,大量楼兰文物被国外考察团带走。
中国考察队是在克服了重重困难以后才到达了楼兰古城的。楼兰城内最高建筑物是位于城东部的一座高l0.4的佛塔,塔身是由土坯加木料垒砌而成的;塔基为方形,每边长约19.5米。塔身的南面连接着一大片大型建筑遗址,堆集着许多木料,这些木料都经过精细加工。
楼兰古城遗址楼兰城中最显眼的建筑区遗迹是城中部的"三间房"。这三间房的墙壁是城中惟一使用土坯垒砌而成的,坐北朝南,直接对着南城门。东西两端的房屋都是木结构,木料上还残留着朱漆,有的木料长达6.4米。从这一组建筑物的位置和构造等情况分析,这里可能就是当年楼兰城统治者的衙门府所在地。
考察队还发现了一条东西走向,穿城而过的古渠道遗迹,可能就是古楼兰城居民直接取水的水源。在城内还发现大量的厚陶缸片、石磨盘断片、残破的木桶和各种钱币、戒指、耳环和汉文木简残片等。这些物品,对研究楼兰古城历史,都是无价之宝。
楼兰文化堪称世界之最的人文景观。在人类历史上,楼兰是个充满了神秘色彩的名字。它曾经有过的辉煌,形成了它在世界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人们在楼兰文化所表现出的兴趣与热情,充分说明楼兰不仅是属于中国的,而且是属于人类的。
楼兰古城遗址据考古学家证实:塔里木河盆地人类活动已有一万年以上的历史。如果我们把遗弃在塔里木河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的古城用一根红线联接起来,我们会惊奇地发现,所有的古城包括楼兰王国在内,突然消失的时间都在公元四至五世纪,所有的遗址都在距今天人类生活地50---200公里的冥冥沙漠之中。时至今日,尽管有众多学者付出了巨大心血,但诸如楼兰古城的兴衰与消失,至今还是个偌大的迷团,楼兰遗址也成为世界注目的焦点。轮台古城、且末遗址、古墓葬群、古烽燧、木乃伊、古代岩壁画等等,都是世界级的旅游景点。在人类历史上,楼兰是个充满了神秘色彩的名字。
楼兰是祖先留给巴州的一笔无法估量的历史遗产,也是巴州人的骄傲。同时也意味着挖掘、整理、研究楼兰文化。以各种方式展示楼兰及古西域文化,巴州人应该负有更大的责任。当21世纪即将到来的时候,时代向巴州人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这就是以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契机,以经济实力的全面增长为前提,有计划地开发楼兰及古城文化遗产。使它们为现代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服务。实际上这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赋予楼兰文化以新的生命。
楼兰故城遗址出土了楼兰美女(干尸)、汉锦、晋代手抄《战国策》、西亚艺术风格的绘画、雕塑,佉卢文木牍及其封泥上的希腊神像、贵霜钱币、有翼天使像、波斯风格的玻璃器残片等,并出土了大量汉五铢钱、一枚贵霜钱、罗马风格的玻璃器、汉式陶瓶、兵器、铜铁工具、铜镜、装饰品、料珠、陀罗风格的木雕、汉晋木简、纸质文书、大量来自黄河流域的丝绸织锦、西亚风格的毛布。
楼兰美女(干尸),身长152厘米(生前身高约155.8厘米),体重10.7千克,生前年龄约40岁—45岁,是一壮年妇女,其年代为前3880年,是早期楼兰人遗体,干尸脸面瘦削清秀,鼻梁尖高,眼窝深凹,睫毛很长,皮肤呈现古铜色,头发是淡褐色,蓬松地散披到肩上。干尸脸部盖有一块羊皮,羊皮上覆盖着一个用芨芨草秆和香蒲草叶编织的扁筐,干尸上身用一块粗毛布裹身,毛布在胸前交裹处用削尖的小树枝别住,下身裹一块加工处理过的羊皮,头上戴着毛织的帽子,帽上插有两根雁翱,脚上套有一双毛皮翻在外的鞋子,鞋面和底是用粗羊毛线缝接的,没有袜子。干尸的墓内随葬品极其简单,除随身穿戴外,仅在头部放了一个和扁筐材料一样的小提篓,手臂处放了一把木制梳。
张骞通西域后(2世纪),楼兰成为东西方交通的重要孔道,是整个西域的“东大门”,迎来送往着东西方的商旅。据《史书》《汉书》记载:古楼兰国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孔道是“使者相望于道”、东西商旅的必经之地。魏晋之世,西域长史驻楼兰城,屯田戊变,维护西域的稳定和丝路的交通安全,使之成为西域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古丝绸之路南、北两道早些时候就从楼兰分道。楼兰城作为亚洲腹部的交通枢纽城镇,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曾起过重要作用。汉朝、匈奴和周围一些游牧民族国家经常为争夺楼兰进行大规模战争。楼兰佛塔
楼兰作为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与敦煌邻接,与汉朝关系密切。《汉书·西域传》记载:“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扦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口四万四千一百。”法显谓:“其地崎岖薄瘠。俗人衣服粗与汉地同,但以毯褐为异。其国王奉法。可有四千余僧,悉小乘学。”玄奘在其旅行末尾作了极其简单的记述:“从此东北行千余里,至纳缚波故国,即楼兰地也。
楼兰故城遗址(3)4世纪期间,全球气候出现变冷的波动,导致塔里木河来水的波动和河道的变化,给古楼兰带来生态灾难,出现灌溉用水的不足,楼兰绿洲和楼兰故城缺少天然植被的保护,土地逐渐沙漠化。最后,楼兰故城悄然退出历史舞台,唐代李白《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据《史记 大宛列传》和《汉书 西域传》记载,早在2世纪以前,楼兰就是西域一个著名的“城廓之国”。它东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古代“丝绸之路”的南、北两道从楼兰分道。
中国魏晋及前凉时期西域长史治所。位于新疆罗布泊西北。因遗址中出土的汉文文书上,用“楼兰”佉卢文对音为“库罗来那”称呼该城而得名。20世纪初,英国人斯坦因等曾多次来此盗掘。50年代后,中国学者进行了调查和发掘。
楼兰属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与敦煌邻接,公元前后与汉朝关系密切。古代楼兰的记载以《汉书·西域传》、法显还有玄奘的记录为基础。《汉书·西域传》记载:“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扦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口四万四千一百。”法显谓:“其地崎岖薄瘠。俗人衣服粗与汉地同,但以毯褐为异。其国王奉法。可有四千余僧,悉小乘学。”玄奘三藏在其旅行末尾作了极其简单的记述:“从此东北行千余里,至纳缚波故国,即楼兰地也。”
楼兰古城遗址汉时的楼兰国,有时成为匈奴的耳目,有时归附于汉,玩弄着两面派的政策,介于汉和匈奴两大势力之间,巧妙地维持着其政治生命。由于楼兰地处汉与西域诸国交通要冲,汉不能越过这一地区打匈奴,匈奴不假借楼兰的力量也不能威胁汉王朝,汉和匈奴对楼兰都尽力实行怀柔政策。
汉武帝派博望侯张骞出使大月氏,缔结攻守同盟失败。此后派遣大军讨伐远方的大宛国,又多次派遣使者出使西域诸国。这些使者通过楼兰的时候,楼兰由于不堪沉重的负担,以至杀戮使者。汉武帝终于派兵讨伐楼兰,结果作为降服的证据楼兰王子被送至汉王朝作人质。楼兰同时也向匈奴送去一个王子,表示在匈奴、汉之间严守中立。此后,汉远征军攻打匈奴一个属国时,楼兰王通匈奴,在国内屯驻匈奴的伏兵,激怒了汉朝廷。汉武帝再次派兵讨伐楼兰,直逼首府扦泥城,楼兰王大恐,立刻打开城门谢罪,武帝要其监视匈奴的动静。公元前92年楼兰王死去,招在汉朝作人质的王子回去继位,王子非常悲痛,不愿轻易回国,由其弟继承了王位。新王时间不长死去,匈奴趁这个机会以昔日在自己国家作人质的前国王的长子继承了王位,汉武帝听到这个消息后大吃一惊,迅速派使者前往劝诱新立国王至汉朝廷,欲扣作人质,未能成功。此后二三年间,汉与匈奴没有发生重大事件,表面上非常安定。楼兰国境接近玉门关,汉使者经常通过这个关门前往西域诸国,要经过楼兰境内名为白龙堆的沙漠,沙漠中经常有风,将流沙卷入空中形状如龙,迷失行人,汉朝不断命令楼兰王国提供向导和饮用水,因汉使屡次虐待向导,楼兰拒绝服从其命令,两者之间关系恶化。汉武帝最终派刺客暗杀了新国王。为在汉朝廷作人质的王子婚配一位美姬送回楼兰继承王位。但是国王战战兢兢害怕遭遇暗杀。汉武帝在保护国王的名义下派部队驻屯楼兰境内,从而为讨伐匈奴和西域诸国获得了主动权。以上是汉武帝时与楼兰的关系,此后汉王朝势力衰弱,楼兰再次背叛。
公元400年,高僧法显西行取经,途经此地,他在《佛国记》中说,此地已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楼兰--这座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在辉煌了近500年后,逐渐没有了人烟,在历史舞台上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公元4世纪之后,楼兰国突然销声匿迹。消失在史册上,再没了记载.
据《水经注》记载,东汉以后,由于当时塔里木河中游的注滨河改道,导致楼兰严重缺水。敦煌的索勒率兵1000人来到楼兰,又召集鄯善、焉耆、龟兹三国兵士3000人,不分昼夜横断注滨河引水进入楼兰缓解了楼兰缺水困境。但在此之后,尽管楼兰人为疏浚河道作出了最大限度的努力和尝试,但楼兰古城最终还是因断水而废弃了。
有说楼兰的死亡,是由于人类违背自然规律导致的,楼兰人盲目滥砍乱伐致使水土流失,风沙侵袭,河流改道,气候反常,瘟疫流行,水分减少,盐碱日积,最后造成成王国的必然消亡。
无论怎么说,有一点是肯定的,给楼兰人最后一击的,是瘟疫。这是一种可怕的急性传染病,传说中的说法叫“热窝子病”,一病一村子,一死一家子。在巨大的灾难面前,楼兰人选择了逃亡——就跟先前的迁涉一样,都是被迫的。楼兰国瓦解了,人们盲目的逆塔里木河而上,哪里有树有水,就往那里去,那里能活命,就往那里去,能活几个就是几个。楼兰人欲哭无泪。他们上路的时间,正赶上前所未有的大风沙,是一派埋天葬地的大阵势,天昏地暗,飞沙走石,声如厉鬼,一座城池在混浊模糊中轰然而散……
至此,辉煌的楼兰古城也就永远地从历史上无声地消逝了。虽然逃亡的楼兰人一代接一代地做着复活楼兰的梦,但是,梦只能是梦。而且,梦到最后,连做梦的人都等不及,消失了,楼兰,依然是风沙的领地,死亡的王国。
楼兰故城(楼兰故城遗址)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座重要枢纽城市,是塔里木盆地的政治中心,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和丝绸之路的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水文、地理研究价值。楼兰故城遗址出土的西亚艺术风格的绘画、雕塑,佉卢文木牍及其封泥上的希腊神像、贵霜钱币、佛寺中的有翼天使像、波斯风格的玻璃器残片等,为中亚古代文明研究提供了详实资料,对西域早期文明史、中国史、欧亚内陆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1962年,楼兰故城遗址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楼兰工作站
1988年1月13日,楼兰故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013年3月,若羌县文化体育广播影视局投资500万元人民币建设的楼兰故城遗址保护性基础设施投入使用,工程建筑面积为3990.35平方米,包括790平方米管理用房、2400平方米步道、1600米围墙、800平方米停车场,和35米高的钢架瞭望塔及其供排水、采暖、电气等配套基础设施;同年10月11日,新疆楼兰文物保护站更名为楼兰工作站。
楼兰故城遗址楼兰故城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境内罗布泊的西北角,孔雀河故道南岸16千米,东距罗布泊北岸28千米处,东经89°55′22″,北纬40°29′55″,整个遗址散布在罗布泊西岸的雅丹地形之中。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G3012吐伊高速——G3012吐和高速——301省道——G30连霍高速——486村道——328省道——235省道——楼兰故城遗址。
周一至周日8:00-16:00(1月1日-12月31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