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1月23日,王曰伦出生于山东省泰安普通农家子弟。
1916年,考入山东省立第三中学。
1920年初中毕业。有几家较富裕的父老资助王曰伦继续求学,得以考入山西大学预科。
1923年,升入山西大学工程学院采矿科。
1927年 毕业于山西大学(今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采矿科,任瑞华地质调查研究会技术员。
1929年,他又转入中国最大的地质机构——农矿部(以后相继为实业部、经济部)地质调查所,他在该所工作了整整20年,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同年与孙健初在热河滦平发现了三家子铁矿。
1931年发现昆明—东朵樱一带磷矿线索。
1935—1937年,在贵阳地质处工作。
1937年又发现昆明北乡中邑村磷矿线索。
1937年,他发现了黔东震旦纪冰碛层,为地层对比找到了可靠依据。
1943年春,又奉命组建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西北分所,并任所长。从此在西北各省开展了大面积的地质矿产调查工作,直到1949年。
1951—1955年,任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北京地质调查所、全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地质部普查委员会工程师以及221勘探队副队长。
1950年,他在五台山区进行古老岩系中的铁矿资源调查时,就注意到花岗岩、闪长岩(或玄武岩),与大理岩、片岩及石英岩等相间出现的现象。
1951-1953年, 任北京地质调查所、地质部普查委员会工程师,地质部221 勘探队副队长。
1956-1965年间,他又在蓟县震旦系中的串岭沟组、大红峪组及其他地层中注意到层状的中基性、碱性的火山岩,这些火山岩具有清楚的气孔和枕状构造以及其他火山组构特征,与之共生的沉积岩为标准的海相岩层,而且含有藻类化石。
1963年秋天于景儿峪村北的府君山砾岩中发现了大古油栉虫化石,使这一问题彻底解决。另外,自蓟县震旦系剖面建立以后,中国地质界就习惯于将其与1924年李四光在长江峡东建立的一套震旦纪地层视为异相同时产物。
1958年,王曰伦在参与指导编制《中国先寒武纪地质图》和《中国的先寒武纪》地层总结时,根据当时掌握的有限的生物地层资料及同位素年龄资料,提出南北方震旦系属于异系同名,根本不是同一时代的产物,可能属于上下关系,南方震旦系应归入古生界,蓟县震旦系则属于元古界。
1958年,王曰伦对这种划分方案提出异议,并在大石门石英砂岩的夹层中发现了莱德利基虫化石,证实大石门石英砂岩同于下寒武系底部碎屑岩系。
1959年,在全国前寒武纪铁矿地层现场会议上,王曰伦做《嵩山地层》专题报告,经与会专家现场考察与讨论,解决了许多悬而未决的地层问题,对嵩山区前寒武纪地层顺序基本取得了一致认识,王曰伦的分层方案为河南省地质局广泛采用。
1957-1963年 任地质部地质研究所前寒武纪地质及变质岩研究室副主任。
1960年,他在太行山区考察前寒武纪地层时,就注意搜寻第四纪冰川遗迹。
1960年,王曰伦在太行山区考察前寒武纪地层时也对第四纪冰川遗迹进行了研究。
1961年,又同地质力学研究所等单位的同事对太行山地区进行了综合地质考察,初步建立了黄壁庄地区,井陉地区,元氏、赞皇、高邑、临城、邯郸一带的第四纪冰期、间冰期地层系统,将太行山东麓第四纪初步划分为冯村冰期、黄壁庄冰期、赞皇冰期和北冶冰期4个冰期与间冰期。
1964年,曹照坦等在王曰伦指导下,将上述成果在《太行山东麓漳河—滹沱河间第四纪冰川现象》一文正式发表。基本上奠定了太行山东麓第四系划分的基础,在解决华北平原工农业生产所遇到的地质问题方面起到了“开门钥匙”的作用。
1970-1971 年,在研究山西平顺西安里铁矿时在其围岩奥陶系灰岩中发现很多海相海底火山喷发物。同年,在邯邢铁矿中也见有海相火山岩成矿证据,而且随着研究进展,海相火山岩证据愈益充分,证明邯邢式铁矿与侵入接触交代矽卡岩成矿理论有矛盾,因此初步提出海相火山成矿理论观点。
1981年7月20日病逝于天津。
王曰伦对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所做的贡献还突出地表现在他建立了太行山区第四纪冰期、间冰期地层系统。
1927—1941年,王曰伦主要在福建、广西、云南、湖南、贵州、四川、河北、山西等地区从事岩石、构造、地层等基础地质及有关铁、铅锌、锑、锡、磷、煤矿等矿产资源研究,并于1927年发现了山西西马坊镜铁矿。
1942—1949年,王曰伦主要在陕甘宁、新疆、青海地区从事地质研究工作,为西北地区地质调查做出了贡献。20世纪50年代以后,王曰伦主要从事前寒武纪地质第四纪地质及冰川、铁矿资源研究。他重点研究了山西五台山山东、燕山、太行山、中条山、嵩山、秦岭、安徽、江苏、辽东等地区的前寒武纪地质,研究了北京周口店、太行山、三门峡、陕西蓝田以及渡口等地区的第四纪地质及冰川现象。70年代,王曰伦对河北等10多个省区数十个矿区进行铁矿资源研究。1978年开始再度重点转入前寒武纪地质研究。
1951年,王曰伦与贾兰坡在北京周口店地区,论证了周口店地区发生过更新世冰川作用,发现北京猿人是一个间冰期产物,山顶洞人是另一个间冰期产物。这样就把猿人化石与第四纪冰川联系了起来,解决了长期以来关于我国是否有第四纪冰川的争论。他们合著的《周口店第四纪冰川现象的观察》一文,得到李四光的高度赞誉。
王曰伦于20世纪50年代初纠正了美国学者威利斯和布莱克韦尔德1903—1904年所建立的五台山区前寒武纪地层系统,改正和厘定了五台山区变质地层的层序,这是我国前寒武纪地层研究做出的一项具有突破性的成果,把我国前寒武纪地层研究推到了新高度。他重新确立的威利斯的五台系和滹沱系的层序,不仅使五台山区地层恢复了本来面貌,理顺了层序,而且为解决我国古老地层层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70年代,王曰伦根据国家建设之所需,又以很大的精力进行了铁矿资源研究,对找矿实践和矿床学理论研究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当时他已是七旬老人,仍与他的同事们亲自考察了河北、山西、新疆、海南等省区内几十个地区的接触交代型或其他成因的矿床,做了广泛的调查研究,认为传统的接触交代型理论与实际情况不符。王曰伦根据实地考察认为以河北邯邢式铁矿为代表的所谓接触交代型矿床属于海相火山成因矿床。他在《中国海相火山—沉积成矿理论及其相关地质问题》一文中概述了这一理论的基本构想,这一观点的提出引起广大地质工作者的极大关注,王曰伦去世后,他的学生们按照他的基本观点完成了《中国海相火山—沉积成矿理论及相关地质问题》专著。
王曰伦1951年,王曰伦与贾兰坡在周口店地区进行地质考察,在猿人洞下及高楼发现有泥砾,并在周口店附近发现了冰川地形及大量的冰川停积物,砾石上除有条痕外尚有冰流底面,认定周口店第四纪冰川有三期:最早一期以猿人洞底部泥砾为代表;中间一期以上砾石层及周口店附近的红黄色泥砾为代表;第三期以山坡上较高位置的含砂土的砾石层为代表。这三层皆有条痕石及冰川活动的停积物为证据。证明了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产生于间冰期内,首次把猿人文化与第四纪冰期、间冰期联系起来,使长期争论的问题由此取得一致意见,所著《周口店第四纪冰川现象的观察》一文,得到李四光的高度赞誉。以后,中外学者对这里的动物化石研究以及对土壤所做孢粉研究均证实了王曰伦等的发现。
王曰伦在地质科研中自觉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为我国地质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在50多年的地质科学研究生涯中涉足的领域十分广阔,在区域地质、矿床地质地层古生物、煤田地质、第四纪地质等学科中都有许多独到见解,特别是在寒武纪及前寒武纪地层研究方面造诣很深。
王曰伦在基础研究方面,以晚前寒武纪地质研究造诣最深,贡献最大,他对区域地质、矿床、地层、第四纪地质等也有较深研究。1929—1930年,王曰伦在丁文江工作的基础上,在云南曲靖马龙一带,测制了8条下寒武统剖面,对地层做了进一步划分,逐层系统地采集了化石,从而明确地肯定该地区下寒武统与志留系马龙统两者之间,缺失中寒武统及奥陶系,为两者间不整合提供了有力佐证。并指出黄土坡—马龙间寒武系剖面所获动物化石群与华北馒头页岩中所含化石相似,但其岩性又与湖北宜昌峡谷的石牌组相当,命名沧浪铺组,为我国早寒武世地层厘定了初步的生物地层顺序。翌年,王曰伦在滇东地区对昆阳磷矿区地质进行了详细调查,发现含有软舌螺化石的含磷层位与其下石英砂岩为连续沉积,但与下伏震旦纪硅质灰岩相截然不同,从而提出以此石英砂岩层底部角砾状石英砂岩作为寒武系底部界线。这一见解得到以后研究的证实。
1943—1949年他任中央地质调查所西北分所所长时率其同仁“西至新疆,东逾陇山,北入蒙旗,南越祁连,测定经纬点,绘制地质图,研究其地层,勘察其矿藏”,填制地质图18幅,区域地质图9幅,详测矿区图14幅,概测矿区图34幅,撰写岩矿专著16种、地质及其他论著50余种。并发现铁矿、铬矿、硫矿、硫黄矿、重晶石矿、煤田、油田多处,为西北地质工作奠定了基础。
1 王曰伦,孙健初,宣化一带地质构造研究.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地质汇报,1930(15):1-12。
3 王曰伦.锡矿山调查记,矿冶,1935,8(25-26)。
4 王曰伦,吴希曾,贵州铅锌矿报告,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简报,1938 (10)。
5 王曰伦,云南昆阳、峨山、玉溪、河西、曲溪、龙武等县铁矿,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简报,1939(34)。
6 王曰伦,云南昆阳龙武间铁矿,地质汇报,1940(33)。
1王曰伦、王景尊,正太铁路沿线地质矿产,国立北平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地质汇报15号,1930:49~92。
2王曰伦、丁文江、尹赞勋,云南马龙曲靖之寒武纪及志留纪地层,中国地质学会志,1937,16(1):1~28。
3王曰伦,云南磷矿之成因及时代,地质论评,1941,6(1~2):73~94。
4王曰伦,山西省铁矿产生的种类和问题,地质论评,1951,16(1):71。
5王曰伦、贾兰坡,周口店第四纪冰川现象的观察,地质学报,1952,32(1):16~25。
6五台山研究队(王曰伦),五台山五台纪地层的新见,地质学报,1952,32(4):325~353。
7王曰伦,对中国寒武纪以前古老沉积岩系划分的意见,地质学报,1955,35(4):361~374。
8王曰伦,全国震旦系对比线索,地质论评,1960,20(5):203~205。
9王曰伦,中国北部震旦系和寒武系分界问题,地质学报,1963,43(2):116~140页。
10王曰伦等,北秦岭东段前寒武纪地层初步观察,地质科学院地质丛刊,甲种,前寒武纪地质专号,1963:160~187。
11王曰伦等,中国海相火山—沉积成矿理论及相关地质问题,地质出版社,1988。
1930—1934年任北平地质调查所调查员,
1938—1941年任经济部地质调查所昆明办事处主任,
1942年任甘肃地质矿产调查队队长,
1943—1949年8月任兰州中央地质调查所西北分所所长。
1949-1950年 任兰州地质调查所所长、甘肃省企业厅地质师。
1956—1963年任地质部地质矿产研究所矿床室副主任、前寒武纪地质及变质岩研究室副主任,1964—1981年任地质矿产部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原华北地质科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研究员。
自1978年以后,王曰伦还担任过中国地质学会理事、天津市地质学会理事长、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前寒武纪地层分会委员、前寒武纪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地质学会第四纪冰川及第四纪地质专业委员会名誉委员、天津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等职,他是第九届天津市人大代表。
所获奖项 |
|
所获奖项 |
|
王曰伦为我国寒武纪特别是前寒武纪地层研究付出了巨大精力,做出了卓越贡献,对许多重大地质问题有独到见解,其中绝大部分观点和看法被以后的研究证明是正确的。他同时还对我国第四纪地质及冰川研究同样有过重要贡献。
王曰伦,字叙五,出身于一个普通的中农家庭。当时家庭人口较多,生活并不富裕,但其父母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他六、七岁时即被送入私塾学习,辛亥革命后,随叔父到泰安县城一所小学读书。1916年下半年考入泰安县省立第三中学。中学毕业后,因为家庭经济状况不佳,没有余力供他上大学,因此,被迫中断学业。由于他自幼聪明,学业优秀,在乡中享有一定名声,所以,有几家较富余的乡亲自愿为他出旅费和学费帮他上学。加上同学从中周旋,就这样他才得以赴北京考大学。正值直皖两系军阀在北京南郊大战刚结束,交通尚未恢复,王曰伦等人到了天津就下了车。几个同学来时就觉得北京生活太高,难以支付费用,因此去北京考大学的劲头并不很足。上中学时听校长介绍过山西大学,此时既然去北京已不便利,不如去山西报考山西大学,于是,就转道去了太原,考入山西大学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