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度荆门望楚
遥遥去 巫峡,望望下章台。
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
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
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作品鉴赏
这首《度荆门望楚》约作于诗人入楚的途中,诗中洋溢着年轻的诗人对楚地风光的新鲜感受。
荆门,山名。《水经·江水注》卷三十四说:“江水又东历荆门、虎牙之间。荆门在南,上合下开,闇彻山南。有门像虎牙,在北,石壁色红,间有 白文,类牙形,并以 物像受名。此二山,楚之 西塞也。”《清统志》说:“ 湖北荆州府:
荆门山在
宜都县西北五十里,与
虎牙山相对。”是诗人出川,乘流而下的必经之地。这一带, 水势湍急,山势险峻, 郭景纯 《江赋》说:“虎牙桀竖以屹卒,荆门阙竦而盘薄。圆渊九回以悬腾,湓流雷呴而电激。”由此可见荆门山景观之胜。
诗首句“遥遥去巫峡”,“遥”远也,“遥遥”,远之又远。远远离开了巫峡,巫峡居三峡之中,西起四川
巫山县 大宁河口,东抵湖北
巴东县渡口,全长九十里。过 官渡口,至秭国,即“楚子
熊绎之始国,而屈原之多里也。”因此陈子昂诗中说:“望望下章台”,“望”,远看,“望望”,一再瞻看。诗人以两组叠字生动地表现他此时心情,巫峡已相去遥遥,家乡更远隔重山。初离故乡,乍入楚境,急切地要饱览楚国风光,因此望之又望。“下”,写出了长江水势,从李白诗句“千里江陵一日还”就不难理解“下”字的意义和力量。“章台”,《左传·昭公七年》:“楚子城 章华之台。”楚之章华台在今湖北 监利县西北离湖上,也是陈子昂必经之地。“章华台”表明已入楚境。
“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两句分承起首对句,“巴国”,周姬姓国,子爵,封于巴,即今四川 巴县。汉末 刘璋又更永宁名 巴郡,固陵名巴东, 安汉名巴西,总称三巴。诗中说巴楚相连,巴国山川尽处,也指已入楚境。
《水经注》谓:“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 亭午夜分,不见
曦月。”舟行三峡之中,山峦相连,峡中云水之气,如烟如雾。过四陵峡,出
南津关,度荆门,烟寒雾霁,天宽地阔,别具一番情趣。
“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两句,对“烟雾开”三字,作具体形象的描绘。 城邑分畛域于苍野,可见 人烟稠密,城邑不孤;树木断苍郁于白云,足见远树连天, 碧野无际。“隈”,山水尽头或曲深处。“白云隈”,即 天尽头,诗人极目纵览,楚天辽阔,气象开阔舒展。因此诗人兴奋地、情不自禁地要歌唱起来:“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作者简介
陈子昂
(659~700)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 梓州 射洪(今四川省
射洪县)人。因曾任
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慷慨 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关心国事。24岁时举进士,直言敢谏,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两次从军,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有较深的认识。后因父老解官回乡,父死 居丧期间,权臣
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 陈伯玉集》传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