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湾历史悠久,古属瓯越、东瓯。龙湾区(10)
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这里就有先民居住,过着渔猎和原始的农业生活。
春秋战国时期,龙湾成为越国辖地。
从东汉末年到三国,北方处于战乱之中,这一带却比较平静安定。
唐宋以来,龙湾作为温州城的东部城郊,经济文化不断发展。
民国时期属永嘉县。
1961年分属状元、龙湾公社。
1984年12月,由国务院批准建立龙湾区,是温州市三大城区之一。1997年,龙湾区面积61.4平方千米,人口8.5万人。辖5个镇。
2001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温州市辖区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将原属瓯海区的永中镇、沙城镇、天河镇、海滨镇、灵昆镇和瑞安市的瑞安市塘下镇的上涂、西一、中星、东门、埭头、石坦、屿门、邱宅、东溪、东成10个村委会和前冈、后冈2个居委会划归龙湾区管辖。龙湾区人民政府驻地由状元镇迁至永中镇。龙湾区面积从61平方千米增到279.02平方千米,人口从8.93增到29.77万。
2002年1月,经省、市人民政府批准,龙湾区内行政区划进行调整,调整后龙湾区辖永中、蒲州、海滨、永兴、海城5个街道和状元、瑶溪、沙城、天河、灵昆5个镇。
2011年4月,经省、市人民政府批准,调整后龙湾区辖永中、蒲州、海滨、永兴、海城、状元、瑶溪、沙城、天河、灵昆、星海11个街道。
2012年,根据中共温州市委办公室文件要求,将沙城街道、天河街道、海城街道、星海街道委托经济开发区管理,灵昆街道委托瓯江口新区开发建设管理。
2015年,灵昆街道划归新成立的洞头区管辖。灵昆街道面积51.3平方千米,人口2.12万人(2008年末)。龙湾区陆地面积减至227.7平方公里,总人口约90万人(2015年)
龙湾区辖10个街道: 永中街道、 永兴街道、 海滨街道、 蒲州街道、 海城街道、 状元街道、 瑶溪街道、 沙城街道、 天河街道、星海街道。
龙湾地处瓯江入海口南岸,东濒东海,原与洞头县隔海相望,通过灵霓大堤与洞头县相连;南接瑞安市;西靠瓯海、鹿城二区;北临瓯江,与乐清市、永嘉县隔江相望。
龙湾区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湿润气候,一年四季分明,气温龙湾区(9) 适中,雨量充沛, 日照充足。多年平均风速为2.1m/s,瞬时最大风速37m/s;多年平均气温为 17.9℃,最高月份为7月,平均气温27.3℃;最低月份为1月,平均气温7.3℃;历年间极端最高气温39.3℃(出现在2003年7月15日14时),极端最低气温-4.5℃(出现在2005年1月1日);年日平均气温0℃以上持续期364天,5℃以上持续期348天。年平均降水量1717.7mm,极端最大降雨量2358.7mm,日最大降水量288.5mm,小时最大降水量75.9mm,最长连续降水日数19天;年平均水面蒸发量1310mm,平均相对湿度81%,月最大相对湿度92%;最大积雪深度120mm,内陆最高洪水位6.48m(吴淞高程);年无霜期258天,年均日照时数1789.9h。
龙湾区的东部地形是地势低平、河网密布的滨海平原,西部是以岩体裸露为特征的大罗山,大罗山以西为温瑞平原。
滨海平原:西起 大罗山,东到海岸,北靠 瓯江,南至瑞安市的莘塍平原,面积约有150平方千米。平原南北长,东西窄,永强塘河于平原西部纵贯南北。
大罗山:大罗山位于温州市区东南,东近东海,北达瓯江口,南连瑞安市,西接瓯海区,山体面积114平方千米。大罗山,因其峰峦状似罗伞,又形如大箩,故名大罗山。大罗山顶海拔704米,位于龙湾、瓯海交界。大罗山岩石结构大多为花岗岩,山体由于风化、侵蚀作用,岩体大多裸露。
龙湾区河流纵横交错,河网密布。龙湾区有主要河道267条,总长度为416千米,总面积为837万平方米。其中属温瑞塘河水系(蒲州、状元、海城)有42条河道,总长度为69千米,面积为173万平方米;永强塘河(永中、瑶溪、永兴、海滨、沙城、天河)有225条河道,长度为347千米,面积为664万平方米。轮船河、上横河、中横河、瑶溪河等为主要河流(道)。
2021年,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343770人,总户数87548户。其中,男女性别比为106.6∶100(女性为100),当年出生人口2713人,死亡人口1598人。人口出生率为7.91‰,人口死亡率为4.6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25‰。
2021年,年末区本级户籍总人口238622人,总户数63819户。其中,男女性别比为105.9∶100(女性为100),当年出生人口1890人,死亡人口1111人。人口出生率为7.94‰,人口死亡率为4.6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27‰。[3]
区委书记:周一富[7]
2021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793.8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4%。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07亿元,比上年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445.61亿元,比上年增长10.5%;第三产业增加值345.16亿元,比上年增长5.9%。国民经济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0.4:56.1:43.5。人均生产总值(按年平均户籍人口计算)为23.14万元,比上年增长7.9%。
2021年,区本级实现生产总值518.4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7亿元,比上年增长6.8%;第二产业增加值241.44亿元,比上年增长10.8%;第三产业增加值274.37亿元,比上年增长6.1%。国民经济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0.5:46.6:52.9。人均生产总值(按年平均户籍人口计算)为21.78万元,比上年增长7.8%。[3]
2021年,全年区本级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0%。其中农业产值2.33亿元,比上年下降15.8%,;林业产值为589万元,比上年增长816.1%;牧业产值9133万元,比上年增长180.7%;渔业产值6661万元,比上年下降0.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62万元,比上年增长3.9%。
2021年,全年生猪存栏2.79万头,出栏2.40万头;奶牛存栏22头,出栏25头;羊存栏10头;家禽存栏11.63万只,出栏8.7万只;肉类总产量2129吨,禽蛋产量944吨。[3]
2021年,全年全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0.63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其中,区本级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8.89亿元,比上年增长13.2%。
2021年,全年全区实现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56.96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1.1%。其中,区本级实现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7.12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4.3%。
2021年,全年全区建筑业实现增加值53.88亿元,比上年增长3.5%;区本级建筑业实现增加值44.07亿元,比上年增长7.6%。具有建筑业资质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95家,实现建筑业总产值增长2.9%,其中省内产值增长4.8%。在建工程房屋施工面积923.58万平方米,下降0.1%;房屋竣工面积226.42万平方米,下降14.5%;房屋竣工价值52.11亿元,增长7.3%。[3]
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
2021年,全年区本级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9.8%。交通投资下降17.4%,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66.2%,生态环保投资增长120.8%,工业投资增长59.0%。民间投资(包含房地产)增长0.2%,占限额以上投资比重50.6%,其中民间项目投资增长39.7%。全年投资项目(包含房地产)346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17个。
2021年,全年区本级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2.0%,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比重34.1%。房屋施工面积567.04万平方米,其中住宅施工面积391.26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70.30万平方米,下降32.1%,其中住宅销售面积57.53万平方米,下降37.2%。商品房销售额147.61亿元,下降30.3%。
国内贸易和旅游
2021年,全年全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销售(营业)额3556.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其中区本级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销售(营业)额2554.89亿元,比上年增长32.0%。
2021年,全年全区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6.12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191.38亿元,比上年增长7.8%。
2021年,全年区本级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8.54亿元,比上年增长8.3%。其中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141.86亿元,比上年增长3.1%。分行业看,全年区本级限额以上批发业零售额4.54亿元,比上年增长11.8%;限额以上零售业零售额133.50亿元,比上年增长3.4%;限额以上住宿业零售额0.51亿元,比上年增长42.9%;限额以上餐饮业零售额3.31亿元,比上年增长39.7%。
2021年,全年区本级共接待境内外旅游者178.6万人次,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178.5万人次,接待境外入境旅游者0.04万人次;全年旅游总收入25.9亿元,其中国内旅游收入25.9亿元,国际旅游外汇收入9.9万美元。
对外经济
2021年,全年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520.40亿元,比上年增长0.6%,其中出口额342.12亿元,比上年下降4.1%,进口额178.28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全年区本级外贸进出口总额383.41亿元,比上年增长3.5%,其中出口额207.36亿元,比上年下降2.1%,进口额176.04亿元,比上年增长10.8%。
2021年,全年合同外资1838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90.3%;实际使用外资464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96.1%,高技术使用外资163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2.7%。
财政和金融
2021年,全年全区财政总收入113.59亿元,比上年增长21.1%,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4.19亿元,比上年增长14.9%。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8.46亿元,比上年下降3.8%。
2021年,全年区本级财政总收入66.46亿元,比上年增长20.8%,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8.33亿元,比上年增长16.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5.09亿元,比上年下降3.6%,其中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75.6%。
2021年,年末区本级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194.75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其中个人人民币存款余额600.15亿元,比上年增长3.6%。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172.47亿元,比上年增长16.7%。[3]
瓯剧,是流行于浙江南部,以温州为中心的地方戏。龙湾区(7) 瓯剧是在民间土壤上发展起来的,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
明末清初,高腔、昆腔流行于浙南,乾嘉时,乱弹班开始盛行,班社均兼唱高腔、昆腔、乱弹腔。后又兼唱部分传自安徽的“徽调”,滩黄,时调。因为它是一个以唱乱弹腔为主的剧种,故又叫“ 温州乱弹”。1959年改称“瓯剧”。
瓯剧演出的基地是农村的庙台和草台子。浙南农村,每地都有大小庙宇。庙中均有一定的庙产,每年都有固定的酬社活动,短则几天,长则几十天。
龙湾区是温州市区的东大门,机场大道、温州大道、瓯海大道横穿龙湾区,将龙湾区中心与温州市中心紧密联系起来。龙湾区又是浙南闽北的海陆空立体交通枢纽:区内有温州龙湾国际机场、温州港万吨级码头、 金温铁路货运终点站等,甬台温高速公路和规划中的沿海高速公路纵贯其中。
2021年末全区年末全区公路密度103公里/百平方公里,公路通达率100%。公路里程296.577公里,其中境内高速公路里程34.699公里,一级公路84.691公里,二级公路18.962公里,三级公路8.991公里,四级公路141.833公里,准四级公路7.401公里。公共交通方面,实有公共汽(电)车营运车辆1272辆,客运班车通车率100%。全区目前共有公交线路65条,其中市区49条,城乡公交线路16条,今年完成163辆公交车新能源更新,新建智能站牌30个。新建公共停车位697个、配建停车位9508个。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8.5公里。实施国省道干线公路路面大中修和预防性养护1.322公里、国省道隧道提质升级3座、县乡道改造提升2.315公里。
2021年,全年全区供电总量69.41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8.3%。其中工业用电46.29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6.8%,居民生活用电9.51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3.4%;全年区本级供电总量36.63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6.5%,其中工业用电26.29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2%,居民生活用电6.69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1.3%。[3]
2021年全区专利授权量9111项,比上年增长13.9%,其中发明专利731项,比上年增长10.4%,其中:区本级专利授权量3759项,比上年增长6.3%,其中发明专利470项,比上年增长23.3%。
2021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9家,累计254家,新增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200家,累计1175家;新增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家,累计3家;新增省级企业研究院1家,累计16家;新增省级研发中心7家,累计42家;新增市级研发中心22家,累计146家;中国眼谷中央孵化园获评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全区累计拥有8家孵化器,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3家,市级3家;“未来巢”获评省级众创空间,全区累计拥有13家众创空间,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7家,市级2家。
2021年,深化“品质教育·学在龙湾”发展战略,新开工学校2所、建成12所、投用12所。年末区本级拥有普通中学学校15所,在校生1.2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2220人,普通小学学校31所,在校生3.04万人。其中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9.85%。教师队伍不断充实,年末区本级拥有小学专任教师1841人、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135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924人。[3]
2021年,年末区本级共有文化站6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城市书房13家,百姓书屋4家,图书馆分馆4家,文化驿站13家。公共图书馆藏量717.8千册(件),比上年增加53.8千册(件)。开展文化走亲4场,送书下乡5856册。送戏下乡173场,受惠人数达10万余人次。年末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4个,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0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11个,区级21个,市级体验基地3个,区级体验基地10个,完成申报省级非遗传承人8人,区级传承人38人。全年开展非遗体验活动302场。
2021年,年末区本级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68家,其中医院9家,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家,社区卫生服务站26家,村卫生室56家,诊所122家、卫生所1家、医疗按摩所1家、医务室8家,护理站2家、门诊部35家。年末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1016张;卫生技术人员2796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305人,注册护士1180人。全年医院年诊疗93.37万人次。孕早期建卡率97.4%,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5.7%,新生儿疾病(遗传代谢病)筛查率100%,完成“两癌”宫颈癌筛查1536人次,乳腺癌筛查1571人次。按甲乙丙类传染病统计为383.64/10万,按甲乙类传染病统计为126.76/10万,孕产妇死亡率0/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0.88‰,婴儿死亡率0.88‰。
2021年,年末区本级共有业余体校1所,各类公共健身设施358个。全年龙湾区运动员在全国以上比赛获得奖牌12枚,其中全国冠军3枚。全年发行体育彩票1.57亿元,比上年增长8.5%。[3]
2021年,全年全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9984元,比上年增长9.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5062元,比上年增长15.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4430元,比上年增长10.3%,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8797元,比上年增长17.1%。
2021年,年末区本级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15.28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6.24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1.72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34.52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12.39万人。
2021年,年末区本级在册低保对象1553人,其中城镇183人,农村1370人,低保资金支出1325.08万元。城市养老服务机构登记单位数4个,建成街镇级养老服务中心7个。全年全区办理结婚登记1929对,离婚登记380对。[3]
2021年,全年全区AQI(Air Quality Index,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为98.3%,较去年同期提升0.4个百分点。城市环境空气PM2.5年均浓度为23 微克/立方米,较去年同期下降1微克/立方米。
2021年,全年区本级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提高5.0%。[3]
2021年,全年区本级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1起、死亡10人,与前两年平均数相比分别下降23.0%和28.6%,无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其中,道路运输发生事故7起、死亡7人,工矿商贸发生事故4起、死亡3人。[3]
龙湾区瑶溪景区位于大罗山东麓,1992年3月被评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景区面积达11.04平方公里,内分钟秀园、瑶溪泷、金钟瀑、龙岗山、千佛塔等5大景区,共有100多个景点。瑶溪泷风景名胜区在地貌上属浙东南火山岩低山丘陵区,其山体由花岗岩、凝灰岩等火山岩系构成。丘陵区,其山体由花岗岩、凝灰岩等火山岩系构成。
永昌堡坐落在永中街道境内,是温州市十大旅游景点之一。永昌城堡南北长778米,东西长445米,城高8米,周长2866米,堡内有11座形态各异的明代石拱桥,状元府、都堂。第、王绍志故居等18幢明清年代古民居,小桥、流水、人家,构成了江南水乡集市图。2001年6月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柱景区地处永中街道境内,总面积9.55平方公里,因有晋代的古刹天柱寺而闻名。
双岙景区位于永中街道双岙村,是大罗山中人 龙湾区文景观、名胜古迹比较集中丰富的一个景区。主要景点有滴玉泉、峰门摩崖石刻、坦头尖、仙人尿、安仁寺、石胜观、古佛岩、蒙泉等景点。
2018年5月,浙江省55地申报创建2018年“无欠薪”县(市、区),龙安区在列。[8]
2018年6月,授予龙湾区2017年度浙江省“五水共治”(河长制)工作优秀县(市、区)“大禹鼎”。[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