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一(6) 男,中国共产党党员,1931年2月生,江苏省无锡市人,教授。1951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物理系。曾任复旦大学校长。曾任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真空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电子学会理事长、上海市真空学会理事长,国际真空科学技术与应用协会(IUVSTA)执行委员。
2007年4月25日23时55分因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在南京逝世,享年76岁。
他早在50年代就系统地研制成功近30种高真空器材,其中2项获1963年国家科委四新奖;1977年后他在真空、薄膜、表面分析以及新型仪器的试制方面又取得了很多优秀成果,获国家教委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3次和中国发明专利9项、美国和日本发明专利各1项。1984年被我国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0年被国家教委、国家科委授予"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学工作者"称号;1992年因"中国真空技术的开创性工作"获美国传记学会(ABI)颁发的终身成就金像和英国国际传记中心(IBC)颁发的20世纪成就奖。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140余篇,主编英文版《真空与表面分析》3卷。主要著作有《真空技术与设备》、《真空技术基础》、《真空技术三十年集》、《真空实验技术》、《表面分析》、《电子光学》、《电子光学》等。其中《真空实验技术》获1992年国家优秀教材奖;《电子光学》获1996年上海市优秀教材一等奖和1996年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
华中一教授是我国真空科学的开拓者之一。早年就系统地研制成功近30种高真空器件,其中2项获1963年国家科委四新奖。1977年后他在真空、薄膜、表面分析以及纳米电子学等方面又取得了很多优秀成果,获国家教委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3次和中国、美国和日本专利14项。1984年被我国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85年获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班顿大奖章(Thomas Hart Benton Medallion)。同年被美国巴尔的摩(Baltimore)市授予荣誉市民称号。1990年被国家教委、国家科委授予“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学工作者”称号。1992年因“中国真空技术的开创性工作”获美国传记学会(ABI)颁发的终身成就金奖和英国国际传记中心(IBC)颁发的二十世纪成就奖。2001年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主要著作有《高真空技术与设备》等11种;主编英文版《真空与表面分析》3卷。其中《真空实验技术》获1992年国家级优秀教材奖;《电子光学》获1996年上海市优秀教材1等奖和1996年国家优秀教材1等奖。科研项目“纳米电子器件用高分子薄膜和有机导线” 获1999年上海市科技发明特等奖;“分子计算机用逻辑门材料”被评为2000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之一。
在 华老师爽朗的笑声和“我不知道就不说”的话语中,我们的采访正式开始了。 华老师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也获得了这么多的荣誉,萦绕在我心间的一个问题就是他取得这么多成绩,学术上的这么多突破,最需要的是什么?他认为只有两个字,就是“创新”。
他告诉我们,几乎所有的大学都用“创新”两个字作为对学生的治学方面的要求,比如复旦大学的学风是“刻苦、严谨、求实、创新”,北京大学是“勤奋、严谨、求实、创新”;清华大学是“严谨、勤奋、求实、创新”,同济大学是“严谨、求实、团结、创新”。乍看之下,大家也许会觉得何其相似乃尔,但实际上却正好表明这些学校对学生的要求中的共性。而且,最后的也许是最重要的一个词,都是“创新”。
所谓“创新”,他认为就是“与众不同”。
所谓“创新”,他认为就是“与众不同”。他喜欢引用激光发明者,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夏乐(Schalow)的一句话来定义“创新”:“我们并不需要知道所有的东西,我们只要知道一样人家不知道的东西。”第一句话讲的是“不”,你要钻研、发现人家不知道的东西,这就是“创新”。我们“不一定”要知道所有的东西。就学习而言,应该学得尽量广泛一点,但是现代科学分工分得那么细,在一个领域你要全知道是几乎不可能的,所以你“不一定”要知道所有的东西,也“不可能”知道所有的东西。后一句是说什么情况下你能够成功,就是你要钻研、发现人家不知道的东西,这就是“创新”。
在夏乐因发明激光获得诺贝尔奖之后,有些人不服气,他们认为这纯属偶然,夏乐只不过在一个本子上写了几行字嘛!“但难就难在这一步,这就是有没有根据本人的知识和经验而提出创新思想,” 华老师如是说。华老师用了很长一段时间体会夏乐这句话的含义。50多年来,他也是一直用这句话来指导自己进行科学研究的。只有与众不同,只有另辟蹊径, 华老师才能在学术上取得今天这么多的成就和突破。
创造性的思维和素质应该从学生时代就开始培养,特别是大学期间。 华老师对青年人寄予了厚望,他认为:“青年人的进取心、事业心、好奇心使他们最有资格参加创造性思维的竞争。正因如此,这样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和素质应该从学生时代就开始培养,特别是大学期间。”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谈到这里,我们都很想知道交大当年是如何培养他这种创造性思维的。老人的目光深远起来,不由得想起遥远的往事。想当年,他也像我们这批年轻的学子一样,在交大的校园里勤学苦读。半个世纪过后( 华 老师1948年入学,距今正好50年)当年的那一幕幕彷佛还在眼前。他跟我们娓娓道来。
(一) 清渠来自活水
华老师今天的成就全靠着严谨、求实、创新取得,而这种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离不开50年前开始的交大的培养。 华老师感叹道:“实验教育这个过程教导你如何创新。”当时交大非常重视实验课,对每项实验的要求,比现在的严格得多,另一方面又把一个创新思路灌输给你。
华老师深情地回忆起了3位大学 时代的 老师。他说:“对我来讲,一生一世都将受到他们的影响。”一位是 周铭老师,“这位老先生的厉害是有名的,他从来是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他的这种严格是建立在长期教学与科研的积累之上的,在你做实验的过程中,他随时能发现你做错了什么,所以你不能有一丝懈怠。一位是 任有恒 老师,他的特点是具体、务实,他对实验方法、实验仪器了如指掌,几乎无所不晓,“这在搞实验(物理)的人当中是罕见的”。周同庆院士是 华 老师的科研指导老师,那时一般四年级还不大做论文,在 周同庆 老师的指导下, 华 老师做的“盖谬计数管”这一实验在当时是国内首创,在国外来讲也是近代物理一个相当高级的实验。实验的挑战性、创造性使 华老师学到了一生受用的东西。实验的挑战性、创造性使 华老师学到了一生受用的东西。可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二) 为祖国而读书
珍惜来之不易的时光,抓紧分分秒秒读书,这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能更好地报效祖国和人民。 华 老师当年读书的情况跟现在很不一样。大学的前两年处在解放前,而后两年则在解放后。前两年学生运动特别多,先是反对国民党政府的反动统治,经常罢课,上街游行;解放后又以各种方式支持抗美援朝。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大家更珍惜来之不易的时光,抓紧分分秒秒读书,这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能更好地报效祖国和人民。解放前,同学们对当时的社会现象很不满意,加之学校的民主、科学风气浓,“所以很多同学正义感极为强烈,追求进步,追求我们国家的光明”。 华 老师回忆起当时的几位好朋友,“他们品行比较好,学习挺不错”。受他们影响, 华 老师当时也接受了新的思想,参加了进步活动,“后来发现他们全是地下党员”。
虽说当时的活动多了点,但交大教学严格的风格从未改变,学生素质高,因而竞争十分激烈,同学们都拼命读书,不甘为人后。在“门槛高、基础厚、要求严”的办学传统要求之下,他们这一代学子在大学时代不仅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更是树立了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他们这一代学子在大学时代不仅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更是树立了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今天,他们都已成为祖国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材。
(三) 我以交大为荣
华老师说,交大是最好的大学,因为要考进交大很困难,她是国立大学,有声誉;而且她的学费很便宜,便宜到几乎等于没有,学费便宜,好的学生都争着进来,特别是功课好而家里贫苦的学生。
交大出来的学生非常适应社会的需要。交大不仅学生素质好,教学质量高,而且在学生培养上很富有特色,“交大出来的学生非常适应社会的需要”,如轮机管理、航海管理等专业的学生供不应求,炙手可热。
正因为交大的特殊性,她在社会上影响相当大,比如罢课、游行这类活动,都由交大牵头领导,交大罢课,大家都跟着罢课。交大游行,大家都跟着游行,对中国民主、解放运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华 老师深以老交大为自豪。
一片丹心照汗青
我们很想知道,他面对多许多困难和挫折,是凭借怎样一种信念坚持下来的呢?
华 老师在教学与科研中,一直在做他认为的“一个正直的、科学工作者应该做的事情”。他说话的语气有些凝重了,话很简短,却很动人,使我们倍感他在生活信念和人生追求上的执着。 华 老师在教学与科研中,一直在做他认为的“一个正直的、科学工作者应该做的事情”。但生活总有坎坷,比如,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得不到应有的工作条件和环境;文革之中, 华 老师更是“家破人亡”。回忆起这一切时, 华 老师坚定地对我们说:“但那是有历史原因的,我还是相信党,相信人民,相信我会被大家所理解,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更要继续努力工作。”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华 老师又开足马力,加紧工作,取得了不少成果,从校长的职位上退下来之后,又忙于群众性的科普。听说本科生上“扫描隧道显微学”没有课本时,他又着手翻译《扫描隧道显微学引论》(获1997年全国优秀科技图书翻译著作奖)。经过一番艰苦联络和谈判,象征性地花了320元人民币向该书的华裔原作者和牛津大学出版社买了版权(每本书国外售价70美元)。书译好后,又自掏腰包2万多元给每位修这门课的同学免费送一本。
科学是没有国界的,科学家都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这使我们更看到了 华 老师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情怀,对学生的关心和事业的热爱。科学是没有国界的,科学家都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
心底无私天地宽
为了祖国和人民的科研和教育事业,“党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既然党把我放在这个位置上,大家信任我,我就要做好。 华老师本来是物理系系主任,然后做技术科学院院长,现代物理所副所长,然后副校长做了5年半,校长做了4年半,共10年。“从我来讲,既然党把我放在这个位置上,大家信任我,我就要做好。”
在任职复旦大学校长时,面对各种复杂的情况和局面, 华老师认为“一定要有清醒的头脑,才能比较公正地处理事情”。他说:“我跟大家讲,你们选我做校长,也许选错了,我觉得我自己的学问和能力也不见得一定能胜任。不过,唯一一点我是会做到的,就是我不会计较一定要为自己保留这个位子,所以我做事会比较公正一点。”“我觉得,我就是要保持做人的品质。”
为官,心底无私,为学,淡泊名利。由 于华老师始终以这样一种心态来处理事情,所以别人回忆起他在职期间所做的许多事,都对他的公正无私表示敬佩。而 华 老师心里也很坦荡,退下来这几年更忙于治学,真可谓:为官,心底无私,为学,淡泊名利。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华校长,那你有没有人生的信条或者座右铭啊?”
“没有,我不大相信格言的。”
“有没有崇拜的人物?”
“我也不崇拜,我觉得好的人都可以为师的。”
他认为崇拜有很大的片面性,往往忽视了一个人的缺点和错误,而过分强调了一个人的优点。比如歌星,你过分看重他的外表,他歌唱得好,而忽视了很多内在的东西,比如品格、修养等。所以不要盲目崇拜,要正确地看待名人,吸取他们的优点,借鉴他们的经验,避免他们的错误、缺点。
我觉得应该这样做,我们有很多的东西都可以坚持。比如爱因斯坦, 华老师欣赏他的创新精神, 居里 夫人, 华老师佩服她坚持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工作。“她在巴黎的那个老实验室我去看过,比电影里拍出来的恐怕更加艰苦。”前面 华 老师引用夏乐的那句话,他认为也不是什么座右铭:“我觉得应该这样做,我们有很多的东西都可以坚持。”
最后我想讲的是,必须做一个正直的科学家。
“最后我想讲的是,必须做一个正直的科学家。我相信,一个真正有创造性思维的、有成就的科学家,必定会严肃地追寻真理,也必定会有良好的科学道德。” 华老师真诚地说。
愿母校明天更美好
华中一老师离开交大很多年了,但时刻关心着母校的发展和建设。他希望母校在发展和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光荣传统,那就是求实、创新、不甘为人后。 华老师回忆起当年“听说交大不如清华时,我们很不服气,要努力地赶上去,不甘为人后”。
要从改善教师生活待遇、改善科研条件出发,在留住人才上下功夫。他认为,1952年院系调整和两次西迁之后,交大实力明显下降。改革开放以后,“交大发展的思路很好”,发展得比较快,但也要求稳,要力戒心浮和急躁,多静下心来扎扎实实做点事情,要从改善教师生活待遇、改善科研条件出发,在留住人才上下功夫;其次交大也要在社会上多发挥影响,多做点事情,不要让昂立一号成了交大唯一的标志性科研产品,交大应该可以拿出更多的成果造福社会。
交大的青年同学们不仅要读好书,学好本领,也要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多做点公益性的事情,要看轻钱财。 华 老师对青年一代也寄予殷切希望:“交大的青年同学们不仅要读好书,学好本领,也要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多做点公益性的事情,要看轻钱财。在这个物质世界里,青年时的理想和纯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用这段光阴做点有意义的事,比如说义务劳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社区共建等,你会自豪一辈子的。”
8月的晴空,骄阳逼人,在复旦古树参天、林木苍翠的校园里,我感到阵阵清凉。交大百余年的历史正是祖国百多年沧桑巨变、由弱而强的真实写照。对于一个正直的自然科学家来说,最大的奖赏不是权力和金钱,而是为人类——首先是自己的国家和人民——真正创造利益而产生的幸福感。百多年来,从交大校门出去的是知识广博、为国为民的一届又一届学子,沉淀下来的是自强不息、奋斗不已的文化底蕴,更是从实业救国到爱国荣校的优秀传统。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她都是每一位学子心中的圣殿,行动的指针,更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我耳边又响起华老师的话语:“对于一个正直的自然科学家来说,最大的奖赏不是权力和金钱,而是为人类—— 首先是自己的国家和人民—— 真正创造利益而产生的幸福感。”[2]
华中一同志终生献给教育,执教五十余年,诲人不倦,严格要求,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骨于。华中一同志十分重视教育思想和方法的探索,热心于科普事业。
华中一同志对复旦充满了感情。他担任学校的领导职务多年,为学校的发展和各项工作殚精竭虑,作出了贡献。他把加强课程建设,尤其是重点课程建设作为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积极推进建设复旦大学名牌课程的工作;他十分重视国际交流,多次出访并邀请国际上著名学者来访;他关心学生伙食和教师普遍关心的住房、交通、生活设施改善等问题,创立了复旦大学校领导接待日制度;在他担任校长期间,正是国内外形势急剧变化的时候,他配合学校党委,为确保学校稳定做了许多工作。
华中一同志取得的教学、科研成绩,得到了多次表彰。华中一同志政治立场坚定,能坚决贯彻执行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坚定地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自觉遵守党纪、政纪,廉洁奉公,始终忠诚于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他终身以教师为业,以培育人才为己任。多年来,在学校领导岗位和科研教学岗位上,华中一同志爱岗敬业,尽职尽责。他从学校领导职务卸任后,又重新活跃在科研教学的第一线,在纳米电子学研究中作出了新的成果。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为他所热爱的科教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治学严谨,知识广博,淡泊名利,为人师表。华中一教授的一生,是鞠躬尽瘁献身科研事业的一生,是孜孜不倦教书育人的一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