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说经典之美

演说经典之美

中文名 演说经典之美
主要内容 孙绍振教授在东南大学的讲座记录
页数 412页
出版时间 2009年
装帧 平装
目录导航

介绍

作者:孙绍振

·页码:41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9787533451189

·条形码:9787533451189

·装帧:平装

·开本:16

内容简介

演说经典之美演说经典之美本书为孙绍振教授在东南大学的讲座,根据录音记录稿整理、修订而成。内容包括“另眼看曹操”,“青眼看宋江,法眼看武松”,“复眼看鲁迅”,“冷眼看钱锺书”,“正眼看余秋雨”,“凤眼看古典诗歌欣赏:绝句内部的潜在变幻”,“笑眼看中国古典小说:美女难逃英雄关”等。作者演讲幽默风趣、妙语如珠,其间与学生的鼓掌、欢笑、对话、质疑,现场互动的强烈氛围全方位呈现。虽为学术演讲记录,然读来如智性幽默散文。

作者简介

孙绍振,1960年毕业于北大中文系,1990年,德国特里尔大学进修,1992年,美国南俄勒冈大学英语系讲学,1995年香港岭南大学访问研究。现任福建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福建省北大校友会副会长。

主要著作有《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文学创作论》《美的结构》《论变异》《当代中国文学的艺术探险》《审美价值结构和情感逻辑》《孙绍振如是说》《挑剔文坛》《文学性讲演录》《名作细读》《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演说经典之美》《幽默逻辑探秘》《幽默理论基础》《漫话幽默谈吐》《幽默心理与幽默逻辑》;散文集有《面对陌生人》《灵魂的喜剧》《美女危险论》《满脸苍蝇》等。

编辑推荐

以“思想·开放·个性·好读”为标签,所有内容均源自名家之讲谈实录,或源自名师课堂,或源自公共讲堂(坛),或源自开放非开放之各种讲演、谈话,所选内容我们秉持或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或具有更为开放的思维与向度,或具有极其强烈之个性(表述及其他),而所有的作品,我们都注重“好读”,注重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良性沟通。

1.名家风范,铸就精品

本书作者是著名学者孙绍振老师,此前本社出版有其畅销书《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

2.讲谈风格,成就好读

本书内容源自孙绍振先生在东南大学的课堂讲演,根据录音整理润色而成。孙先生的讲演幽默睿智,妙语连连,一直以来在各大高校都广受欢迎,讲演现场笑声掌声不断。而讲演本身考虑到听众的互动,自身即平易而好读。

3.个性风采,审智散文

孙绍振先生讲演个性鲜明,率性而言,却常能别出心裁,语惊四座,尤擅长即兴调侃,幽默风趣,而睿智异常,让人拍案叫绝。故有人誉之为“学术的讲演,审智的散文”。

4.经典风行,睿智解读

本书内容以“古典”解读为主,如“另眼看曹操”,“复眼看鲁迅”,“冷眼看钱锺书”,“正眼看余秋雨”,“凤眼看古典诗歌欣赏:绝句内部的潜在变幻”。睿智风趣,读来如智性散文。

本书是孙绍振教授在南京东南大学的演讲集,收录了他在东南大学六年以来的精彩演讲,全书保留了口语化的演讲词,生动地体现了孙教授幽默诙谐富有智慧的语言风格,并收录了精彩的师生现场互动交流,令读者有如身临其境,感受孙教授另类的学术演讲风格。全书是一种独特的孙氏审智散文的集结。

用演讲辞的形式来传达学术理性。用当代的口语叙述古代的事情,把读者带入当代、带入现场,让读者从演讲辞中消除对学术理性的距离感,进而体会这种带有幽默、谐趣风格的另类审智散文的魅力。可以做语文教师的辅助教案。

目录

另眼看曹操:多疑和不疑

青眼看宋江,法眼看武松:人性、神性和匪性

复眼看鲁迅:杂文家和小说家矛盾

冷眼看钱锺书:对浪漫爱情的消解

正眼看余秋雨:从审美到审智的断桥

凤眼看古典诗歌欣赏:绝句内部的潜在变幻

笑眼看中国古典小说:美女难逃英雄关

慧眼看文学经典:真善美的“错位”

换眼看幽默和雄辩:“他圆其说”和“逻辑错位”

天眼看科学家:造福人类还是毁灭地球

……

文摘

武松打老虎的办法很不科学,因而很危险。(笑声)

试想,武松一只手按着老虎的头,大概左手吧,另外一只就是右手,握起拳头来,砸老虎的脑袋。一般的哺乳动物,比如兔子,头被按住了,它的后脚就没有办法了,但是别忘了作为猫科的老虎,身量特别长,腰又柔软,把它的头按下去,它的前脚无所作为——水浒传上写它只能刨出一个坑来,这是可信的。但它后面那两个脚干什么的?它不会闲着,肯定会拼老命,千方百计地翻过来,垂死挣扎,去抓武松。在此情况下,武松别无选择,只能把另外一只手也按下去。一只手按头,一只手按屁股,就是这个样子(做两手分别按老虎头性状,听众大笑)其结果当然是僵持。如果就这样僵持下去,对武松是极其危险的。老虎以逸待劳,我就这么趴着,你就看着办吧。(笑声)你还不敢不使劲,一松劲,就翻过来了。但老是这么使劲压着它的脑袋,也不是个事儿,因为劲是有限的,而时间是无限的,劲总有用得差不多的时候,总有精疲力竭的时候。到了没有劲可用的时候,吃亏的是谁呢?不言而喻。(大笑)

……

施耐庵把武松送到景阳冈,干什么?就是要看看他这个英雄,有什么超越常规的心态。正是为了这个,在遇见老虎以前,他先让他喝酒,超越常规地喝。我们看到,这位武松老哥来到景阳冈下的酒店,门前的招旗就是:“三碗不过岗”,意思说是,喝酒不能越过三碗。但是,武松就自以为不是普通人,往下一坐,“敲着桌子”要酒。一碗一碗地喝,连喝三碗。还要喝。店家说,不能喝了,我们这里是“三碗不过岗”。这酒叫作“出门倒”,一般人喝过三碗,一出门就要醉倒的。可武松自我感觉特别良好,硬是要喝,说,喝醉的,“不算好汉”。要记住武松的这个字眼,“好汉”,好汉是和普通人不一样的,武松觉得他不是普通人。店家好心相劝,他威胁说,你再啰嗦,老爷把你的屋子打个粉碎,连桌子都给你翻倒过来。结果是真他一口气就喝了十八碗,又吃了好多斤牛肉,并没有醉。

这里我要说明一下,十八碗酒,这么多,就是十八碗水,肚子也够胀的,弯腰也困难了。居然还没有醉。这可能有几种解释:

第一,当时的酒,度数可能很低,是农家的那种米酒,我猜想,类似上海那种“酒娘酒”。在《智取生辰纲》中,白日鼠白胜卖的那种酒,可以大口大口地喝,可以解渴的。有点像今天的啤酒吧。

第二,这是一种假定,吃得多,力气大。在中国古典传奇小说中,是英雄气概的象征。孟子引告子的话说:“食、色,性也。”中国古典英雄,在这两方面很

序言

高山起于深海,这套《东南大学人文讲演录》丛书缘起于历百余年的东南大学人文教育传统和持续十几年之久的东南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丛书在反映东南大学人文教育盛况的同时,也体现着我们对大学文化建设和人文教育理念的探索与思考。
大学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摇篮,文化是大学的灵魂,她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发挥作用。大学以其高品位的文化来浸润和培育学子的精神世界,以无用之形营卫大用,以澹泊之心收获大利。大学的文化品位固化于校园的大楼与大树之间,体现于人文与自然之美的有机相连,显现于师生的语默止静和为学任事之中。
大学的文化品位首先是历史的积淀。这种积淀使大学继承了绵延的文化血脉和高贵的精神品质。东南大学地处南朝刘宋四学、萧梁五馆、有明南雍和国立中央大学的旧址,三千年吴文化崇文重教、广博易良的气韵风骨和江左百代文枢的荣辱沉浮,孕育了这所百年学府崇高、沉静、雄毅的精神气质。徜徉在东大校园,遒劲挺拔的六朝松,巍然高耸的穹顶礼堂,九龙湖畔重檐庑殿式的教学楼、气势雄伟的李文正图书馆,大树与大楼折射出深厚的历史底蕴、雄伟的文化气魄,一种深厚的历史感和超凡的文化诉求会不自觉地在心中涌动,我们仿佛体味到,将“止于至善”作为校训是这所大学基于文化源脉的自然流向。
东南大学的人文教育传统可溯至其前身两江师范学堂时期。其时,任学堂监督(即校长)的晚清著名的书画家李瑞清将学科设置依科学、国学、美术鼎足三分,初奠人文教育之规模。其后,国立东南大学首任校长郭秉文力倡“通才与专才平衡,人文与科学平衡,师资与设备的平衡,国内与国际的平衡”的办学方针,高扬人文精神。一时,东南大学名师荟萃,俊彦云集。陶行知、陈鹤琴、任鸿隽、胡刚复、熊正理、竺可桢、熊庆来、叶企孙、秉志、邹秉文、胡先骕、茅以升、杨杏佛、孙本文、马寅初、李叔同这些史册中熠熠生辉的名字,使东南大学获得了“北大以文史哲著称,东大以科学名世。然东大的文、史、哲教授,实不亚于北大”的称誉。
1922年,东南大学教授吴宓、梅光迪、柳诒徵、汤用彤等在东大创办了以“倡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的《学衡》杂志,围绕《学衡》形成了独立的文人群体——“学衡派”,形成了五四运动之后著名的文化保守主义营垒,为东南大学建立了鼎盛的人文传统。其后,罗家伦校长将构建有机体的民族文化确立为国立中央大学永久的使命,这为中央大学发展为当时全国科系最全、实力最强的综合性大学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以有机的文化培育通才的理念和延续发展民族文化为使命的泱泱大风,在一代代东大人身上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大学的文化品位既基于历史传统,又根植于现实的创造。正如曾三次登上东南大学人文讲坛的著名社会学家、香港中文大学原校长金耀基教授所言,“一所大学的文化生活常决定这所大学的风格,常影响学生的气质品性和有文化情调、有生命意义的生活方式”。大学之大在于博大与深刻,大学的风格和与大师紧密相连。大学依靠学术大师用精深的学术造诣和崇高的人格魅力吸引和影响求知若渴的学子。
百余年来,东大养成了自己亲近学术大师的传统。上世纪初,著名哲学家杜威、罗素,文学泰斗泰戈尔以及梁启超、胡适等人文大师、学术巨擘都曾在东大开席筵讲。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继承与发扬悠久的学术演讲传统,致力于为东大学子提供一种创造性的文化生活,力邀科学巨匠、人文大师、文化名人开设精品人文课程,开设高品位的讲座,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十余年来,数百位人文名家和科学大师在东南大学登坛讲演,一时声振金陵,盛甲东南。
以塑造高峰体验为特征的东南大学人文大讲座成为“学在东大”文化形象的重要标志。“华灯初上,大师入席;群生拥座,校歌声起;讲者娓娓,听者如醉;相与问答,引人人胜”是东大人追求博雅文化最为动人的文化生活场面。它与这所大学的大楼和大树一样存留在东大学子们灵魂的最深处。东大学子们正是在享用畅酣淋漓的精神盛宴中茁壮成长,聆听高品位的人文讲座和高水平的人文课程、亲近科学和人文大师成为东大学子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孟子曾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东大学子正是在这种高格调文化生活中获得了“高峰体验”,养成了博大的胸怀和宏阔的视野,使自己的思维深刻、追求的境界高远。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作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者,我们深恐随着时间的推移,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文字的阙如而流失,故而将名家大师们的精彩演讲和上课实录辑为“东南大学人文讲演录”,内容涉及哲学、历史、文学、美学、文化、人文教育、学术人生等各领域,可谓包罗万象,囊括众学。读者可从文字符号承载的广阔宇宙中,一览时彦关于天人之际、古今之变、内外之道、中西之学的精彩论述,体味一代学术郁郁乎文的蔚然盛况和一代学人光风霁月的德业气象。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谨将这套丛书奉献给所有关心大学人文教育的读者,以期将东南大学人文教育的精神成果与大家共同分享,在学术思想界和广大读者之间架起达道通衢。愿这套丛书能如开启当代学术殿堂的钥匙,使读者得人其门,一览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东南大学人文讲演录》丛书编委会
二零零九年元月二日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