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

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

中文名 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
获得荣誉 首届宋云彬古籍整理奖图书奖
目录导航

内容介绍

马王堆汉墓简牍帛书上世纪70年代初出土于长沙马王堆汉墓,包括《周易经传》、《老子》等50余种文献,内容涉及先秦秦汉的政治、军事、思想、文化、科技等众多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此前,由于种种原因,马王堆简帛文献一直未能完全发表。为全面整理这批珍贵文献,湖南省博物馆、复旦大学和中华书局于2008年9月启动编纂出版合作项目。著名古文字学家、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裘锡圭教授担任主编,率领研究团队对马王堆简牍帛书进行了整理和研究。

《集成》公布的马王堆简帛数据全面完整,全书规模宏大,共分7册,第一、二册为整理图版,第三至六册为释文注释,第七册为原始图版。图版精美,释文注释精审,是目前马王堆汉墓简帛文献最全面的整理文本。部分帛书的整理取得突破性进展,如《五十二病方》新释200余字,改释100余字;《五行》改释、新释112字。

整理历程

  “在1974年,国家文物局就已组织成立了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可以算作帛书整理的第一阶段。”马王堆汉墓简帛的整理经过三个阶段才有今天的成果。

  墓葬中成批的帛书、帛画、简牍出土后,最初荟萃了如唐兰、张政烺、朱德熙、顾铁符等一批学界骨干力量,分工整理,并分别于1980年、1983年、1985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精装本《马王堆汉墓帛书》(一)(三)(四),公布了大量帛书和医简图版,对这些图版予以释读和注释,从而为以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随着专家年龄日渐偏大、整理难度日益加大等因素,小组自然解散,马王堆汉墓简帛文献整理一度停滞。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湖南省博物馆一度重启文献整理的工作,然而受当时技术所限等情况,第二阶段整理虽也有一些成果,但10多年间整理工作始终断断续续。陈剑表示,虽然近年来涌现出许多竹简资料,但这么重要的文献这么多年见不到全貌,外界要求马王堆文献全部发表的呼声一直很高,所以馆方在2007年左右第三次借助多方外界力量重新开始汉墓简帛的整理工作,团队主要由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诸多学者及湖南省博物馆研究人员组成。

  主要从整理难度较大的环节突破

  这次的完整公布可以从技术和内容两个方面来说。技术上看,本次整理最初启动时,湖南省博物馆所有的帛书、竹木简、木牌、帛图帛画以及相关全部残片均拍摄了高清晰数码相片和反转片;而为了保证印刷的质量,中华书局还专门找了国内顶尖的彩印公司。而这样的高精度还原就比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马王堆汉墓帛书》黑白照片质量要好许多。“很多东西当时即便拍了但可能也看不清,但现在基本都恢复了原貌,更加便于进行学术研究。”

  从内容上讲,主要是在原先出版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增补,在碎片较多、整理难度较大的一些部分进行突破。如古代数术类文献的发表,其实所谓数术即是指以前迷信类的东西,主要涉及占卜、择日等内容,如《阴阳五行》甲乙篇、《出行占》《木人占》等。陈剑表示,由于这些帛书“有的碎得非常厉害”,且涉及不少专门知识,而另一方面则是在最初整理时,这部分内容重要性相对较弱,所以这类文献的整理工作也就一直拖了下来。

  除此之外,就是首次集中公布了空页、衬页的内容。一般用来抄书的帛有时正文抄完后还有空白,这部分多余的帛不会裁去,而是一起折叠了。经过长时间浸泡等原因,空白部分也会留下较清晰的“倒印文”、“反印文”、“渗印文”等,虽不如正文清晰,但经过技术处理后,通过这些印在衬页上的文字可以补充正文部分缺少的字,补上不少碎片。

  衬页的情况与空页类似。衬页并不用来抄书,而仅是在帛书进行折叠时,将衬页放入中间,保护帛书上下页文字。然而同样是因浸泡等原因,帛书上的文字也会印到衬页上去。

  《集成》的出版只是一个起点

  “学术研究是没有止境的,这次所谓完整,指的是材料公布的完整。”陈剑表示,外界往往以为材料公布仅仅是发表的事,其实并非那么简单,主要困难还是来自帛书本身,需要一笔一划去琢磨。所有的出土文献均需要经过一个整理过程,尽可能“拼”得完整,才是科学的公布办法,如果只是把帛的照片往外一扔,会给未来造成混乱。

  上世纪80年代整理完成后出版《马王堆汉墓帛书》只有(一)(三)(四),“但其实当时帛书从第一至第六本的顺序都已经编好号,每本均选定了内容。”这次最终把剩下的(二)(五)(六)内容整理公布出来。“我们在释文上尽量保证可靠,尽可能把所有碎片拼上,尽量恢复帛书原貌的同时,按照出土文献公布规范将原始材料公布。

出版发行

《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在马王堆汉墓完成发掘40周年之际出版发行。

荣誉记录

2017年5月5日,《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获得首届宋云彬古籍整理奖图书奖。[1]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