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明仪

公明仪

职业 音乐家
性别
国籍 中国
目录导航

简介

  公明仪自幼有音乐天赋,平日拿筷子敲碗, 音调铿锵殊妙。然而家境贪寒,买乐器不起,只好跳 踢踏舞,人却以为他 疯了。后有宫庭乐师 弥留之际,以为 孺子可教,将毕生钟爱之琴馈赠于他。从此,公明仪见人就笑,人以为他疯了。

人物典故

  战国时代,有一个叫公明仪的 音乐家,他能作曲也能演奏, 七弦琴弹得非常好,弹的曲子优美动听,很多人都喜欢听他 弹琴,人们很敬重他。   公明仪不但在室内弹琴,遇上 好天气,还喜欢带琴到郊外弹奏。有一天,他来到郊外,春风 徐徐地吹着,垂柳轻轻地动着,一头黄牛正在草地上低头吃草。公明仪一时兴致来了,摆上琴,拨动 琴弦,就给这头牛弹起了最 高雅的 乐曲《清角之操》来。 老黄牛在那里却无动于衷,仍然一个劲地低头吃草。   公明仪想,这支曲子可能太高雅了,该换个 曲调,弹弹小曲。老黄牛仍然毫无反应,继续悠闲地吃草。   公明仪拿出自己的全部本领,弹奏最拿手的曲子。这回呢,老黄牛偶尔甩甩尾巴,赶着 牛虻,仍然低头闷不吱声地吃草。   最后,老黄牛慢悠悠地走了。换个地方去吃草了。   公明仪见老黄牛始终无动于衷,很是失望。人们对他说:"你不要生气了!不 是你弹的曲子 不好听,是你弹的曲子不对牛的 耳朵啊!"最后,公明仪也只好叹口气, 抱琴回去了。真是自找没趣。

启发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对牛弹琴"这句成语,比喻对 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是白费口舌;也常用来讥笑说话不看对象的人。   另据一些养牛业人士的经验,牛在听了音乐后可获得一定的放松,对提高牛肉质量有利,看来对牛弹琴也是一种辅助饲养手段。

人物影响

  公明仪有琴,如巧妇 有米,自创数曲,决定巡回演出。可是人皆不喜欢听新创作的东西,说这么一串噪音会流行吗?怎么不弹弹“ 下里巴人”?如此,公明仪每次开演都有瓦片石头 破鞋如急雨骤至,还要坚持,台子已翻了底朝天。   公明仪 浑身是伤,沮丧万分,叹“知音少, 弦断谁人听。”他披头散发, 踯躅江畔,抱琴在怀,整日 以泪洗面。   忽一日,遇一水牛。水牛正在吃草,见他形容枯槁立马目不转睛。公明仪见牛如此,一声浩叹,说人不愿听,且给牛弹一弹罢。   一曲弹罢,牛 摇摇尾巴,望他一眼, 转身走去了。难道连牛也如此没有音乐细胞么?第二日,公明仪又对牛弹琴, 牛吃草不顾。公明仪说还是撇下 摇滚,来点舒缓的,配合牛啃草吧,于是继续对牛弹琴,三日四日五日乃至 许多日。   终于有一天,公明仪发现牛的异样:若连日弹欢快类曲子,牛日见膘肥体壮;若连日弹抑郁类曲子,牛逐渐消瘦枯形。公明仪顿时来了灵机:这不是 潜移默化么?这不是熏陶出来了么?当此需乘势而上,不断培养开发;他琴声一起,牛即俯仰不已。可用琴声召牛而来,挥之而去。从此,牛不离其左右。再过一些日,公明仪谱写牛 舞曲数种,每曲一弹,牛即应节而舞,舞姿或拙朴或滑稽,配合得恰到妙处。   训练成熟,公明仪再次携牛巡回演出,场场爆满。公明仪随牛而 名声大震。后有人制成录像发行世界, 美国佬一见, 美其名曰: 斗牛士舞。   后来,那头牛患老年综合症而亡。然公明仪的琴曲至今仍广为流传,像牛一样代代不衰。   [1]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