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中文名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所属地区 南京市
隶属 南京大学
目录导航

历史沿革

1921年竺可桢先生在东南大学创建地学系,该系设地理气象和地质矿物两个专业。

1930年原国立东南大学由第四中山大学改名为国立中央大学后,地学系也分成地理学系和地质学系,地理学系设地理、气象两个专业。

1945年气象专业独立成系。1949年南京解放,改为南京大学地理系。

1952年院系调整,原浙江大学地理系(地质地理系)、四川大学地理系和金陵女子大学地理系部分师生并入南京大学地理系。

1954年在国内率先成立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专业。

1960年代后,又先后率先成立地图学、陆地水文、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专业。

1987年易名为大地海洋科学系,设有经济地理与城乡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自然资源(陆地水文)、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专业。

1995年易名为城市与资源学系,设经济地理与城乡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学、资源环境区划与管理(土地管理与房地产开发)、旅游规划与管理、地貌与第四纪地质等专业。

2006年4月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南京大学批准成立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下设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国土资源与旅游系、地理信息科学系、海岸海洋科学系四个系。

学院概况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2006年5月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南京大学批准成立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学院下设地理信息科学系、国土资源与旅游学系、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和海岸海洋科学系四个系。

2010年9月因学科调整,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并入建筑学院。学院在原有自然地理学科的基础上成立了地理与区域规划系。学院现有正、副教授60人,中科院院士2人(其中兼职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兼职),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1人(兼职),讲座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A类2人、 B类2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获得者3人,博士生导师26人(其中兼职7人),是国内从事地理学研究、资源环境研究、地理信息技术研究和海岸海洋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现有5个本科专业、10个硕士点、 10个博士点以及地理学博士后流动站。拥有自然地理学国家重点学科和海洋地质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土地利用与规划3个江苏省重点学科。学科专业涉及地理学、地质学、海洋科学、环境科学、建筑学、公共管理学、应用经济学、测绘科学与技术等八个一级学科,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设有地理学国家理科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庐山、湖山、连云港等教学实习基地;地理与海洋科学实验教学中心;拥有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岸与海岛开发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实验室、地理科学实验教学综合实验室、树木年轮与环境和光释光测年实验室等,具有土地开发利用、土地整理、水资源评价、环境评价和测绘等国家级执业或培训资质,已形成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的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2010年承担各类研究和应用课题100余项,科研经费接近6000万元。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比利时、奥地利、瑞典、韩国等国家的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多次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每年均有多名学生获得公派出国访问、参加学术会议和留学深造的机会。

学院为我国的国土资源开发、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旅游管理等领域培养了大量的高层次人才,毕业生主要在区域开发、国土资源、水利水电、房地产、测绘、遥感与信息系统、海洋、旅游等部门与领域择业,或进入国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

师资力量

现有教职员工140名,其中院士4人(兼职3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教授30人、副教授39人、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约1000名。[1]

学院在地表过程与环境演变、碳循环和陆气协同遥感、海岸带环境与资源、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土地利用、旅游地理等方向具有鲜明特色,赢得了学术界的广泛赞誉。近三年,学院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和课题、863重点项目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等10余项;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发表SCI收录论文200余篇。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主要参与)、教育部创新团队和江苏省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各1个。学院教师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0)、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9)、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一等奖(2012)、国家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以及法国地理学会和国际第四纪联合会荣誉会员(2010)等。[1]

专业介绍

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拥有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理科培养基地——地理学专业点和自然地理学国家重点学科点及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和地理学博士后流动站。本学院还是教育部地理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建设部高等城市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单位,是国内最重要的地理学、城市与区域规划、资源与环境、地理信息系统以及海洋科学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中心之一。

学院现设有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土地管理与房地产开发方向)、地理信息系统、旅游管理(经济学)、城市规划与设计(5年制工科)等5个本科生专业;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第四纪地质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工科)、海洋地质学、土地资源管理、环境科学、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区域经济、海岸海洋科学、摄影测量与遥感、土地利用与规划、城市与区域规划等14个硕士生专业;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城市与区域规划、海岸海洋科学、资源环境遥感、土地利用与规划、海洋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等10个博士生专业,已形成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设有环境地理研究室、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研究所、非洲研究所、区域发展研究所、区域环境演变研究所、旅游研究所等众多研究所。2000年国家批准成立了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标志着本院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地位。本院具有国家建设部《城市规划设计》甲级资质证书,国家环保局《环境评价》A级资质证书,水利部《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A级资质证书,水利部《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A级资质证书,国家测绘局《测绘资格》乙级证书,还是江苏省国土资源厅授权的土地利用规划从业机构等。此外,挂靠本院的研究机构有跨院系的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南京大学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南京大学自然资源研究中心,以及跨校的东部资源环境与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和南京大学-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国土资源研究中心。

学院在海洋科学、资源与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城市与区域科学、地貌与第四纪、土地开发利用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2000年以来有多位教师以及多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各种奖励。

在新的世纪,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将继续弘扬传统,深化改革,开拓创新,不断探索富有南京大学特色的办学模式,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朝着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目标迈进,争取早日进入南京大学一流院系的行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现任领导

院长 鹿化煜
党委书记 李满春
党委副书记 杨得志
副院长 王腊春 柯长青 黄贤金 张立峰

历任院长

院长 鹿化煜
党委书记 李满春
党委副书记 杨得志
副院长 王腊春 柯长青 黄贤金 张立峰

学院英才

竺可桢(1921-1930)

胡焕庸(1930-1943)

李旭旦(1943-1952)

任美锷(1952-1984)

杨 戊(1984-1987)

王 颖(1987-1995)

彭补拙(1995-1999)

顾朝林(1999-2003)

高 抒 (2003- 2014)

鹿化煜(2014-)

重点学科

中国科学院院士 任美锷王 颖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高 抒鹿化煜侯书贵陈镜明(B)宫 鹏(B)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鹿化煜
教育部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李满春黄贤金汪亚平濮励杰柯长青杜培军
江苏省教学名师 李满春
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工程”培养对象 高 抒李满春黄贤金汪亚平濮励杰鹿化煜
江苏省"青蓝工程计划"人选 王结臣杜培军

自然地理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 任美锷王 颖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高 抒鹿化煜侯书贵陈镜明(B)宫 鹏(B)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鹿化煜
教育部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李满春黄贤金汪亚平濮励杰柯长青杜培军
江苏省教学名师 李满春
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工程”培养对象 高 抒李满春黄贤金汪亚平濮励杰鹿化煜
江苏省"青蓝工程计划"人选 王结臣杜培军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国家重点学科(二级) 自然地理学
江苏省优势学科 地理学
江苏省重点学科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海洋地质学、土地利用与规划

海洋地质学

国家重点学科(二级) 自然地理学
江苏省优势学科 地理学
江苏省重点学科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海洋地质学、土地利用与规划

土地利用与规划

南京大学的“自然地理学”学科点迄今已有90年的发展历史。1955年建立的自然地理学专业,是第一批国家重点学科,是国家首批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近20年来,本学科点瞄准国际科学前沿,密切结合我国建设发展,以研究地球表层系统的地表过程与环境和水土资源为中心,研究地貌、水文、土壤、气候、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过程和发展规律。在中国自然区划、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原环境变迁、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演变、南水北调及喀斯特地貌发育规律、海岸与海岛资源环境等科研领域取得丰硕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国家优秀教材特等奖1项,教育部优秀教材特等奖1项等。

近年来,本学科点进一步凝练科学问题,针对国际上发展地球系统科学和全球变化研究的学术前沿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将原来的研究方向调整为:1)地表过程与生态-环境演变;2)河海交互作用与海岸海洋沉积动力学; 3)水土资源利用;4)极地环境;5)全球变化的高新观测技术与数据采集; 6)地球系统演化中的人文因素。本学科点营造了“严谨求实、开拓创新”的学术氛围,注重本科生和研究生在校期间的科研实践,提高创新和创业能力,多出优秀成果。新增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课题和“863”课题6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项、国家公益性行业专项4项以及一大批其他科研项目,科研经费总额显著增加。加强了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国际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的建设,新建成光释光测年实验室、树木年轮气候实验室、花粉分析实验室、水土资源环境实验室和GIS与遥感实验室等,与学校相关实验室形成了自然地理学研究实验室网络体系。[2]

词条图册

江苏省重点学科

1957年,李海晨先生在南京大学率先成立了国内最早的地图学专业。1978年南京大学成立遥感应用研究室。之后,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国内重要的科研与教学基地之一。1997年南京大学GIS与遥感研究所成立,建成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博士点;2000年,学科特区“国际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成立;2005年,被评为江苏省重点学科。在原有GIS、RS、数字地图技术教学与科研多年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了遥感物理、高光谱遥感、热红外遥感和遥感定量反演模型的教学与研究,逐步形成了遥感辐射机理基础研究、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以及地图制图技术与GIS研发应用结合等特色。

南京大学地理信息学科面向高科技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标志性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如:城市地价动态监测自适应模型研究,GIS中超媒体信息表达与可视化查询研究,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研究,GIS支持下的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水稻冠层养分高光谱遥感数字信息采集关键技术研究,中国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江苏省生态环境的遥感调查,区域资源环境调查与LUCC研究,基于GIS的流域空间水文过程模拟与预测等,具有国内或国际领先水平。同时,本学科在教学方面也取得了长足进步:2003年,出版我国GIS领域首部“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GIS设计与实现》;2004年,“《GIS设计》课程建设与创新”成果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09年,获得测绘科技进步奖;2011年,李满春教授获得“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