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龙山乡

断龙山乡

中文名 断龙山乡
车牌代码 湘U
所属地区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
邮政区码 416306
面积 95.86平方公里
目录导航

简介

辖杨家河,龙叫河、细塔、报吾烈、田家洞、喜其哈、米多、溪龙车、猛虎洲、胡家坪、大龙热、小白坐、苦坝、梅塔、白溪、百家、当家17个村委会和田家洞居委会。农产以水稻、玉米种植业为主。乡镇企业有水电、电石、加工和饮食服务业等。盛产桐油、茶油,是全县桐油、茶油生产基地之一。每年3月18日为土家族表演民间文艺的民族传统节日“社巴”

油茶种植

古丈县断龙山乡坐苦坝村田间地头看到,一片片规划整齐的杂交油茶正在茁壮成长,正在油茶基地里除草施肥的村书记向功进喜笑颜开:“我家种了20多亩杂交油茶,将来收获时一年茶油不下于1500公斤,盛果时收入年可达8万元。”

据悉,针对断龙山乡“十年九旱、滴水贵如油”恶劣的自然环境,断龙山乡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油茶种植就是其中的一项。去年年底以来,乡政府狠抓绿色油茶基地建设,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发展油茶产业。群众积极响应号召,坐苦坝村书记向功进先后两次带领村组干部自筹资金深入到浏阳市省科技厅油茶研究所示范基地进行考察,也数次到县委、县政府反映、争取油茶项目,在县委、县政府及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于2010年4月开始在坐苦坝村开始建立油茶示范基地。  据了解,该基地总投资290多万元,从株洲醴陵引进杂交品种,已陆续种植油茶幼苗近5万株。该乡计划通过3到5年的努力,力争把油茶产业发展成为村民增收和壮大集体经济的重要来源,为村民脱贫致富开辟出一条新路。油茶基地现已种植油茶618亩,并计划在五年内达到3000亩。

土家族服饰

相比较苗族服饰的镶金戴银,土家族服饰更加生活化、实用化。民国以来,土家男女一年四季都戴头巾,男人以青、蓝、白或条纹布为主,长二三米,一圈圈地缠绕在头上,包成人字路;女人则多为青丝帕或自印花头巾,丝帕薄如蝉翼,最长达七、米,是妇女终生陪伴之物,死后必以帕缝头入葬。衣服以青、蓝、白、印花布为主,男穿对胸衣,双排七至十一扣,俗称蜈蚣扣,袖口、领口及裤管末端加花边;女人则右开襟,袖大而短,饰花边,挂银铜佩饰,俗称“满襟”,有满清道风:未出阁少女着花衣,讲究大红大绿;小孩喜戴菩萨帽,虎头帽;男鞋多为青蓝布,女人穿绣鞋:姑娘出嫁时必穿“露水衣”,上着鲜艳桃花绣衣,下着八幅罗裙,与土老司八幅罗裙有异曲同工之妙。据大文豪沈从文考证,八幅罗裙是正宗土家装。过去土家男女不穿袜,兴打绑腿,尤男子将裤简裹成人字路,配布鞋或草鞋,十分精神利索,民族专家说这是土家兵战争装束,有土司“兵农合一”传统制度的痕迹。而民间百匠,又有不同职业装,如铁匠穿长而宽的牛皮肚兜以防灼伤;猎户挂绣花子弹肚兜是实战需要;农民雨天下田批蓑衣则是农事需要。对那些“命相”不佳的小孩,还要按土老司的指点戴“百家锁”、穿百纳衣,即从一百户人家讨一百块碎布拼做成衣服穿,否则难养成人等等。故外人说:土家人穿了一身的“讲究”。

产业开发

断龙山乡在10000多亩的范围内遍布地质上亿年的红石林,是不可多得的富有地质特色的旅游景区;体现民俗民风的一年一度土家民族“社巴节”,令省内外游客心驰神往;境内有丰富的白云石、硝石等资源,有巨大的开发潜力;每年两季盛产的枞菌,味道鲜美且极富营养价值,成了断龙山乡的一大特产。

断龙山乡农业生产已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全乡已累计开发椪柑、橙柚、板栗及薄壳核桃为主的各种水果7000多亩,在全州 “双控 ”条件下发展烤烟5326亩。全乡输出富余劳动力4000余个,年创劳务收入800余万元。2009年全乡工业生产总值达2亿多元,实现财政税收1000余万元,农业总产值从2006年的1200万元增长到2009年的1900余万元,人均纯收入从1350元增长到1690元。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