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

中文名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
博士点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个
创办时间 2001年
本科专业 8个
类别 二级学院
目录导航

历史沿革

1994年,北京外国语大学试点招收英语(经贸、商务、信息)专业本科生。

1999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开始招收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

2001年,北京外国语大学正式成立国际商学院。

2002年,国际商学院获得英国相关机构认证,首次开设中国管理硕士课程,与英国斯坦福厦大学联合培养来自欧洲的留学生,经济管理学科群被确定为国家211工程重点支持学科;同年,国际商学院开始招收金融学、工商管理、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

2004年,学院开始招收会计学专业本科生。

2007年,国际商学院开始招收外交学(国际经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经济管理学科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同年,国际商学院在教育部、财政部实施的高等学校质量工程中,被批准为 跨国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实验区。

2009年,国际商学院开始招收工商管理(国际商务)本科全英文教学实验班。

2010年,国际商学院BFSU-SolBridge项目正式成立,并招收了来自全球17个国家的30余名全日制本科学生。同年,国际商学院成功申报(新增)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并成立EDP(Executive Development Program)中心,专注高层管理培训。

2012年,国际商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跨国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实验教学中心获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13年9月,增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同年,国际商学院与商务部投资促进局签署合作协议。

2014年9月,增设国际商务、金融学两个专业硕士学位以及国际商务、国际金融同等学力研修班。

2015年,1月,国际商学院参与丝绸之路研究院建设;3月,国际商学院作为牵头单位之一参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南方研究院建设;4月,国际商学院成立创新创业中心;6月,国际商学院参与北外-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建设;7月,成立国际互联网研究中心;11月,国际商学院跨国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实验教学中心获批成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16年,国际商学院通过AACSB初审委员会IAC(Initial Accreditation Committee)的认证资格审核。这标志着国际商学院正式进入了AACSB认证申请程序。

2017年,4月,国际商学院举办AACSB认证AOL阶段培训会;5月,国际商学院联合广州广播电视台举办“一带一路+”北京演播室;6月,由国际商学院牵头的“丝绸之路商学院联盟”正式成立。同年,国际商学院学术期刊《区域与全球发展》创刊。

2018年,3月,新增本科专业:财务管理、国际商务,新增硕士专业:应用经济学(学术硕士一级学科)、工商管理(学术硕士一级学科)、会计硕士 MPAcc(专业学位),新增博士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11月,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主办的“一带一路”与学科建设研讨会在大连召开;12月,国际商学院牵头成立高等院校新商科建设与国际化联盟。

2019年,5月,国际商学院承办的第一所孔子学院——欧洲商务孔子学院在巴黎欧洲高等商学院揭牌,新增硕士专业:工商管理(MBA 专业学位)。[3]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19年5月,学院设有6个系,8个本科专业。[2]

系:国际经济系、金融系、会计与财务管理系、企业管理系、国际商务系、管理科学与工程系。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本科专业一览
国际经济与贸易 金融学 工商管理 会计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财务管理 国际商务 电子商务

师资力量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本科专业一览
国际经济与贸易 金融学 工商管理 会计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财务管理 国际商务 电子商务

学科建设

截至2019年5月,学院有教授10人,副教授19人,讲师25人。学院有五名教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两名教授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张继红、彭龙[4]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张继红、彭龙、武育楠、应惟伟、孙文莉[5]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张继红、彭龙[4]

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张继红、彭龙[4]

教学建设

截至2019年5月,学院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2]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

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国际商务与区域治理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理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

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外交学(国际经济方向)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国际商务、金融、会计、工商管理

学术研究

  • 质量工程

根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教育部、财政部人才培养实验区1个,国际商学院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1个。[2]

教育部、财政部人才培养实验区:跨国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实验区[2]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管理学科实验教学中心、国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实验教学中心[2]

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金融学[6]

  • 教学成果

截至2015年9月,学院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项。[6]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省部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
序号 项目名称 所获奖项 主持人 获奖年份
1 建设研究-教学型导师团队,培养高素质外语教育人才——研究生教育改革探索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文秋芳 2009年
2 用德语开设的德国经济专业倾向课程系列 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殷桐生 2005年
3 构建立体化跨文化学习环境培养“领袖型、桥梁式”国际商业人才 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彭龙、牛华勇等 2013年
4 首都服务业创新模式和机理的调研报告 2013年北京高校青年教师优秀调研成果 曹鸿星 2013年
5 跨国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北京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奖一等奖 彭龙 2009年

科研机构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省部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
序号 项目名称 所获奖项 主持人 获奖年份
1 建设研究-教学型导师团队,培养高素质外语教育人才——研究生教育改革探索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文秋芳 2009年
2 用德语开设的德国经济专业倾向课程系列 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殷桐生 2005年
3 构建立体化跨文化学习环境培养“领袖型、桥梁式”国际商业人才 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彭龙、牛华勇等 2013年
4 首都服务业创新模式和机理的调研报告 2013年北京高校青年教师优秀调研成果 曹鸿星 2013年
5 跨国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北京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奖一等奖 彭龙 2009年

学术成果

学术资源

截至2019年5月,学院设有8个科研机构。[7]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科研机构
二十国集团研究中心 管理科学研究中心 丝绸之路研究院 国际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
文化与旅游研究中心 中国商业案例中心 创新创业中心

合作交流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科研机构
二十国集团研究中心 管理科学研究中心 丝绸之路研究院 国际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
文化与旅游研究中心 中国商业案例中心 创新创业中心

文化传统

截至2019年12月,国际商学院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71项。[5]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国家级科研项目(部分)
序号 项目类型 项目类别 项目名称 负责人 立项时间
1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 青年项目 两级城市物流系统动态定价与路径优化联合决策研究 陈曦 2018年
2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一般项目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生产率效应研究 孙文莉 2018年
3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青年项目 考虑产品互补替代关系的相关推荐方法及其影响机制研究 张明月 2018年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青年项目 考虑个体学习效应的员工调度和服务车辆路径优化联合决策研究 陈曦 2018年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青年项目 团队文化多样性对团队创新的影响研究:基于分类-信息加工的理论视角 李倩 2017年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面上项目 多准则均衡模型在网络系统下的随机性理论与应用研究 武育楠 2015年
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面上项目 面向在线健康服务社区的用户使用效果优化及隐私保障机制研究 范静 2015年
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中华学术外译项目 《中国陶瓷史》 马琳 2015年

现任领导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国家级科研项目(部分)
序号 项目类型 项目类别 项目名称 负责人 立项时间
1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 青年项目 两级城市物流系统动态定价与路径优化联合决策研究 陈曦 2018年
2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一般项目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生产率效应研究 孙文莉 2018年
3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青年项目 考虑产品互补替代关系的相关推荐方法及其影响机制研究 张明月 2018年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青年项目 考虑个体学习效应的员工调度和服务车辆路径优化联合决策研究 陈曦 2018年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青年项目 团队文化多样性对团队创新的影响研究:基于分类-信息加工的理论视角 李倩 2017年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面上项目 多准则均衡模型在网络系统下的随机性理论与应用研究 武育楠 2015年
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面上项目 面向在线健康服务社区的用户使用效果优化及隐私保障机制研究 范静 2015年
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中华学术外译项目 《中国陶瓷史》 马琳 2015年

词条图册

学院办有《区域与全球发展》、《国际经济观察》、《G20发展报告》(年刊)等学术刊物。[8]

《区域与全球发展》主要分为区域问题、全球治理、国别研究三个板块;《国际经济观察》主要按期围绕围绕重点经济峰会和现象收录学术论文,如2016年8月主题为《G20峰会之国别视角》;《G20发展报告》(年刊)分为国情观察、能源与气候、学术视角三个栏目,收录重点国家经济观察报告等相关论文。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