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城镇

坛城镇

中文名 坛城镇
车牌代码 皖S
地理位置 蒙城县
气候类型 温热带气候
邮政编码 233500
国家/地区 中国华东安徽省蒙城县
目录导航

简介

坛城镇属淮北平原腹地,地势平坦,西北高而东南略低。年平均气温14度,降水量850毫米,无霜期约210天,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水系资源充足,有古老的北淝河横贯境内,南北三条自然河流,人工河七条,总蓄水量达2100万立方米,境内沟渠纵横交错成网,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坛城镇交通便利,老2 0 3省道横穿南北,县乡公路四通八达,公路客运已开通至南京、上海、宁波、温州等省市。

坛城镇是著名的农业大镇,以棉花、玉米、小麦、黄豆、红芋为主,其中棉花是蒙城县重点棉产区之一,坛城混汤大白菜驰名省内外。工企业主要以民营企业为主,有建材厂、水泥制品厂、轮窑厂、面粉厂、灯泡厂、服装等。

坛城镇有社区居委会2个,分别是坛城社区居民委员会和邓桥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12个,分别是宋寨村、芮集村、大任村、高桥村、小山村、庞庙村、李营、姜营村、祠堂村、张圩村、陈大村、戴园村。

历史沿革

坛城是一座古城,有3500余年的历史。坛城山,上古名景山,后改北冢山。夏朝末,商族从黄河北迁到这里,首领成汤,曾在景山上与东方诸侯会盟,故坛城最早称景亳,是汤的初都。汤王迁都后,于此地建诸侯国—冢国,此即蒙城称蒙的由来。北冢故城有三道城墙,称外城、中城、内城,今中城墙仍高于地平面5米余,周长4公里余,现 在内城墙仍有遗迹。西周及春秋初,仍为蒙国。到了战国时期,坛城归楚,楚国于此设置蒙县。西汉中期,把蒙县改为山桑县,断续达九百余年。到了唐朝,公元742年,唐玄宗把山桑县改为蒙城县,并把县址从坛城迁到今蒙城,沿称至今。所以,坛城是蒙城的根。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称“蒙”之地。

楚汉至唐,坛城作为该县的政治文化中心达一千多年。历史文化内涵,源远流长,底蕴丰厚,是蒙城古老文明的摇篮,是中华民族历史中灿烂的一页。

“北冢故城”早在1 9 9 6年就被列为蒙城县重点历史文物保护单位。2O02年9月12日,亳州市政协在坛城镇隆重召开“北冢故城文史调研会”,肯定了北冢故城的研究价值。1989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考古研究所、省市政协、省市文物局、文化部门的专家、学者多次来坛城考查,给予“北冢故城”很高的评价。认为是我国商朝的古城址,有挖掘和研究价值。我县尉迟寺遗址是中国原始第一村,“北冢故城”—坛城,应该是中国商朝第一城。建设蒙城历史文化名城,开发蒙城旅游业,坛城必是未来蒙城经济发展的亮点。

行政区划

全镇辖12个行政村,2个社区。

姜营村 坛城社区
庞庙村 张圩村
代园村 芮集村
邓桥社区 祠堂村
大任村 李营村
高桥村 陈大村
楼山村 宋寨村

古迹文物

姜营村 坛城社区
庞庙村 张圩村
代园村 芮集村
邓桥社区 祠堂村
大任村 李营村
高桥村 陈大村
楼山村 宋寨村

经济建设

坛城古迹有:汤都古城、北冢山、量沙台、王常墓、饮马泉、庄子故居、卧龙岗、捻军领袖鲁王任化邦故居、龙山文化遗址等1 2处。有多处古迹都涉及国史,有极重要的研究价值。

近 年来,县委、县政府对北冢故城、北冢山、重要历史文物景点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进行保护和维修,特别是“北冢文史研究会”近 年来做了大量的历史研究和文字工作,搜集的珍贵史料,填补了蒙城上古史的空白,更为重要的是,揭开了司马迁《史记》记载庄子是“蒙人”之蒙的千古之谜,这为论证庄子是蒙城人,提供了有力史证,为下一步开发“北冢故城”,研究商朝历史和庄子文化,奠定了基础。

党政建设

多年来,通过实施黄淮海平原开发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全镇8.2万亩耕地全部达到沟、渠、路、林、桥、涵等配套要求,先后改造中低产田2万余亩,治理涝洼地2000亩,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丰产丰收,粮食生产连年稳定增收。通过实施农业结构调整,主导产业规模迅速壮大,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

所获荣誉

新的党委、政府成立以来,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抓住当前发展的有利战略机遇期,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核心,确立了“强龙头,壮筋骨,转作风,兴调研,调结构,促发展”的工作思路。立足实际,放眼全局,稳农重工,抓点示范,实现了镇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产业效益日益提高。在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同时,根据我镇实际情况,挖掘本地资源,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一招三化”战略,立足本镇实际,采取“专班运作、责任到人、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工作方法,突出优势招商,创优环境招商,放眼长远招商,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项目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较圆满的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任务,有力地推动了全镇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面对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全民创业”和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一招三化”战略,我镇党委、政府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继续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为主题。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扶持培育经济发展示范点,全面实现农业产业化,为实现小康乡镇而奋斗。

班子成员

2020年6月,被授予“第五届安徽省文明村镇”称号。[1]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