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全景
鹰潭职业技术学院地处鹰潭市南郊320国道边,著名道教教圣地龙虎山下,浙赣、皖赣、鹰厦铁路交汇处,人文地理条件优越。学院前身为省级名校鹰潭师范和具有15年大专办学历史的鹰潭教育学院(1987年筹建,后又设“江西师范大学鹰潭专科部”)。2001年5月 ,两校合并成立江西师大鹰潭学院;2002年6月,通过省政府综合办学能力评估,设立鹰潭职业技术学院。
学院经过数年发展,已初具规模。校园面积5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有教职工238人,全日制在校生 4250人,生源来自全国 12 个省、市、自治区,成人学历教育在籍生500人,形成了以发展职业教育为主,稳定师范教育为辅,大、中专办学层次并存,涵盖成人学历教育、师资培训教育等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开放型办学格局。[3]
2002 年,学院党员大会确立了到2007年建成“合格的初具特色的职业技术学院”的奋斗目标,制订了五年发展规划和十年远景目标,即:三年夯实基础,五年评估达标,八年特色鲜明,十年争创一流。全院教职员工正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十足的工作干劲,扎实的工作作风为实现上述目标而努力奋斗。
学院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共有教师176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教师34名;硕士研究生学历以上的教师占比24%以上;“双师型”教师29名。学院加强校企、校校交流合作,长期聘请行业专家、能工巧匠来校任教。[1]
学院实训楼
学院办学条件优越。现拥有目前江西省一流的天文台和生物标本室,鹰潭市最大和装备最先进的数字图书馆,藏书量22万册;建设了快速、便捷的校园网络系统,有教学用计算机500余台;配有语音室、理化生试验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电子数码钢琴室、电子电工实验室、单片机实验室等10多个专业实验室;建有教学楼、科技楼、综合楼、艺术楼、培训楼、风雨球场等教学科研场馆和标准化的学生公寓、健身房;绿地面积占总面积的45%,校内水影松风,树木成荫,花草飘香,环境舒适宜人。
学院坚持扬优办学和特色办学,以就业为导向,对接市场,大力进行学科专业调整。现设有6系1部和中职分院共8个教学单位34个专业,招收高职类、师范类、五年制初中起点专科类三大块专科生和部分中职生。建成了旅游管理、机电一体化等一批就业前景看好的重点、特色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为60%,年度就业率达80%以上,并在北京、上海、南京、广州、宁波等地建立了10多个较为稳定的就业基地。
教学模式
学院立足于培养技能型、应用型、创新型的复合型人才,推行“健全人格+复合专业+现代技能”的三元培养模式,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了具有一定特色的学生技能考核及目标评价体系。经批准设有全国计算机高新技术考试站、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点、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点、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点、江西省直辖的职业技能鉴定所等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为学生锻炼职业技能,谋求就业途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学院以生为本,落实有关资助政策,通过设立奖学金(含优秀奖学金、单项奖学金、优秀新生奖学金)、助学金,提供助学贷款,发放困难补助和开辟勤工助学岗位等方式,构建全方位、多元化的资助体系,做到学优有奖,并确保不让一名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每年落实资助经费150万元以上。
教学改革
学院行政大楼学院坚持走产、学、研一体化办学的道路,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内部管理机制改革和后勤社会化改革,教学质量、学生综合素质和后勤服务水平逐年提高。近年来,学生在全国及省市一系列大赛中屡获好成绩,有近80人次获省市大赛冠军,艺术团体几乎承担了鹰潭市所有的大型演出任务。教师教学科研成果显著,近年共出版专著20部,发表论文200余篇,课题立项60多项,3人获全国优秀教师曾宪梓教育基金奖,1人为“ 全国艺术教育先进个人” ,1人为“省级教学名师”,1人为“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
职务 | 姓名 |
---|---|
党委书记 |
曾传鸿 |
党委副书记、院长 |
易想春 |
党委副书记 |
俞万华 |
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
万华 |
党委委员、副院长 |
唐三一、王捷 |
副院长 |
吴光全 |
资料来源:2021年7月学校官网。[2]
职务 | 姓名 |
---|---|
党委书记 |
曾传鸿 |
党委副书记、院长 |
易想春 |
党委副书记 |
俞万华 |
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
万华 |
党委委员、副院长 |
唐三一、王捷 |
副院长 |
吴光全 |
学校校徽
学院校徽1.图案构成:整体图案呈圆形,象征全院师生团结一心,外环是校名的中英文对照,内环整体图案由鹰潭职院的拼音简称“YTZY”演变而来,形似一个火炬。其中,象一只展翅高飞的雄鹰,象征学院人积极向上,充满朝气的良好精神面貌,也象征学生在知识的天空中振翅翱翔;代表强有力的支撑,寓意学校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石,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平台,也可以看作是讲台或数字1,意义深刻;是高科技的常用象征图形,体现了职业技术学院的特点。
2.色彩构成:整体图案选用蓝红,蓝色给人以希望,是科技的代表色,也意指“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与学校坚持以质量求生存的办学宗旨相一致。 红色热情奔放,是青年一代朝气蓬勃的体现。蓝红结合,给人强烈的时代感和视觉冲击,也体现了学院以人为本、注重技能培养的治校办学理念。
3.整个设计体现了学院的办学特色,美观大方,庄重高雅。
学校校风
善教、乐学、求实、创新
校风建设是学院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学院长久办学所积累的特色和风格,反应学院全体师生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方式。
学院形成的优良校风,是学院成熟与否的重要特征。它是学院长期性或永久性的标志之一。它也是学院的品牌、形象、承诺和信誉。对学院来说,“善教、乐学、求实、创新”的校风是一种蕴含着巨大财富的无形资产。
“善教、乐学、求实、创新”的校风体现着学院富有特色的办学理念、办学宗旨和办学特色,是学院的精神风貌的载体,是学校的内在的品质和灵魂,是维系学校生存和发展的一种精神力量,一个精神支柱。“善教、乐学、求实、创新”的校风对全院师生员工,特别是对交院学子的影响是强烈而深远的。它潜移默化地融人师生员工人格的各个层面,影响着师生员工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行为规范,直至人生的各个阶段。
学院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我们长久积累的灵魂、精神。建设良好的校风的宗旨,就在于培育大学的灵魂,弘扬大学的精神,就在于“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学校校训
厚德、博学、强能、自立
校训是学校办学历史、内涵建设、校园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积淀,是学校精神和灵魂的象征,是学校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也是全校师生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学校社团
学院师生活动中心为了丰富大学生活,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我院学工处(团委)组织成立了计算机协会、英语协会、摄影协会、棋友协会、演辩协会、心理协会、二月花文学社、科技协会等多种社团组织。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参加相应的社团或协会,丰富了课余生活,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学院每年举办科技节、技术节、体育节、读书节等大型活动;利用寒暑假组织“三下乡”和青年志愿者活动,强化了大学生的使命感、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丰富多彩的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道德修养水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