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ories of inflation 当代西方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国家通货膨胀产生原因所作出的理论解释。西方经济学界对通货膨胀一词的解释是有分歧的。 例如F.von 哈耶克认为:“通货膨胀一词的原意和真是指货币数量的过度增长,这种增长将合乎规律地导物价的上涨”。M.弗里德曼赞成这样的定义:“物价遍的上涨就叫做通货膨胀”。
西方学者对通货紧缩一般都直接定义为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下降。它是一个与通货膨胀相对应的概念,即从本质上看,它是一个货币现象,又是一个经济问题,是经济问题在货币上的表现。由于经济运行中的诸多矛盾,使商品与货币流通中出现了较多的商品追逐较少的货币,导致市场上大部分商品都供过于求,商品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下降,即谓通货紧缩。这种现象往往与经济萧条或经济衰退相联系,因而通货紧缩也被理解为经济衰退之前与贯串于整个经济衰退过程中的一个经济现象。
衡量通货紧缩的经济指标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价格指数,一般以对居民生活影响最大的最终消费品价格指数来衡量,在美国与日本,比较注重消费批发物价指数,在英国、法国、德国等地,比较注重消费零售物价指数。二是货币指标,根据各国货币政策侧重点的不同,有些是货币供应量指标,有些是利率指标。三是经济增长率指标,一般都以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为代表。通常以最直观的价格指标来判断是否出现通货紧缩,同时通过对货币指标与经济增长率指标的分析,对通货紧缩现象作出评价。
由于在定量问题上的不同理解,有些人认为价格指数上涨率或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下降,即为通货紧缩;有些人则认为价格指数上涨率与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下降到较低的水平甚至是负值时,才能确认出现了通货紧缩。实际上,前一个观点是从相对的角度来理解,即把通货紧缩看作是通货膨胀率的下降;后一个观点是从绝对的角度来理解,即通货紧缩是在一个特定数值内的经济现象。这两种观点可以统一起来的,即把这两种通货紧缩看作是不同阶段上与不同程度上的通货紧缩。通货紧缩是一个中性概念,它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可能是良性的。也可能是恶性的,应根据实际经济运行情况来加以评价。
通货膨胀是指流通中货币量超过实际需要量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其理由是,通货膨胀概念的定义必须体现因与果关系的有机统一,通货膨胀的起因在货币供给过多,结果则表现在物价上涨,没有物价上涨的货币供给过多不属于通货膨胀,没有货币供给过多的物价上涨也不属于通货膨胀。
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都是用一般物价水平这个概念来表明物价的变动情况。一般物价水平指的是,各类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加总在一起的平均数。如果一般物价水平在上涨,那就可以确定通货膨胀形势。
为要计算各类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加总在一起的平均价格变动幅度,就需要利用统计资料来编制物价指数。目前,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编制的物价指数,通常有批发物价指数,零售物价指数(消费物价指数或生活费用指数),以及国民生产总值折算价格指数等。资本主义国家一般都用这些指数(更主要的用消费物价指数)来确定通货膨胀率。有的经济学者还提出,通货膨胀率应以货币供应增长率减掉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来加以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