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8月29日,吴中伦出生于浙江省诸暨县枫桥镇东畈村的一个贫农家庭。
1925年,吴中伦在上海私营华南农场当练习生。
1930年-1933年,吴中伦在杭州笕桥浙江大学农学院高级农业职业中学学农艺。
1933年-1935年,吴中伦在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当练习生。
1936年-1940年,吴中伦在金陵大学植物系、林学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2]。
1943年-1945年,吴中伦任重庆山洞建川煤矿公司、中央大学树木园技术员。
1945年,吴中伦任云南大学农学院植物学讲师。
1946年,吴中伦赴美国留学。
吴中伦图册(4)1947年底,吴中伦在耶鲁大学获硕士学位。
1951年1月,吴中伦在杜克大学获博士学位[2][6]。
1951年-1955年,吴中伦任林垦部(后为林业部)工程师、总工程师。
1956年,吴中伦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6],之后任研究室主任[2]。1957年,吴中伦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吴中伦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2]。1966年-1967年,吴中伦兼任亚热带林业研究站主任。1974年-1978年,吴中伦任中国农林科学院森林工业研究所负责人[2]。1980年,吴中伦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6]。1978年-1982年,吴中伦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2][5]。
吴中伦对中国主要林区和造林区进行了考察,对重要用材树种的分类、地理分布、生态习性进行了研究,对中国西南部林区和大兴安岭林区的区划、林型分类、采伐方式、更新和育林技术作了探讨,从而对国土绿化、园林化、保护水源林、发展薪炭林等提出了建议;他揭示了松属树种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弄清了它们的分布范围既表现松属区系植物地理的关系,也反映各种松树生态地理的环境[6]。
学术著作:
时间 | 著作题目 | 备注 |
1953-1955 | 《中国林业区划草案》[2] | 中国第一部林业区划的著作 |
1983 | 《国外树种引种概论》 | 主编、中国第一部全面系统总结国外林木引种的科学专著[2] |
1978 | 《杉木》[2] | |
《中国森林》 | ||
《国外树种31种概论》[5] | ||
《青衣江流域的森林》 | ||
《中国松属的分类与分布》 | ||
《园林化树种的选择与规划》 | ||
《川西高山林区主要树种的分布和对于更新及造林树种规划的意见》 | ||
《我国热带范围划分的商榷》 | ||
《植物群落的研究》[2] |
学术论文:吴中伦先后发表论文、学术报告近50篇[2]。吴中伦博士论文《中国的森林分区—兼论松属的自然分布》,是对中国森林地理分布规律的第一篇论述[5]。代表论文如下:1,吴中伦.谈谈生物学的前景[J].生物学通报,1991(05):1-2.2,吴中伦.缅怀尊敬的邓叔群先生[J].中国科技史料,2002(02):9-12.3,吴中伦.世界毁林趋势及其原因和后果[J].世界林业研究,1988(02):26-32.4,吴中伦.梁希同志是我国林业教育的奠基人[J].中国林业教育,1984(01):2-3.5,吴中伦.《黑荆树及其利用》一书之我见[J].林产化学与工业,1992(04):314-342.6,吴中伦.也谈森林与洪水[J].农业经济问题,1982(03):34-35.7,吴中伦.对海南岛森林的初步认识和林业建设的意见[J].热带林业科技,1982(01):2-7.8,吴中伦.祝贺《浙江林学院学报》创刊[J].浙江林学院学报,1984(00):8.9,吴中伦.对浙江林业建设的浅见[J].浙江林业科技,1987(02):1.[7]
时间 | 著作题目 | 备注 |
1953-1955 | 《中国林业区划草案》[2] | 中国第一部林业区划的著作 |
1983 | 《国外树种引种概论》 | 主编、中国第一部全面系统总结国外林木引种的科学专著[2] |
1978 | 《杉木》[2] | |
《中国森林》 | ||
《国外树种31种概论》[5] | ||
《青衣江流域的森林》 | ||
《中国松属的分类与分布》 | ||
《园林化树种的选择与规划》 | ||
《川西高山林区主要树种的分布和对于更新及造林树种规划的意见》 | ||
《我国热带范围划分的商榷》 | ||
《植物群落的研究》[2] |
时间 | 荣誉表彰 | 授予单位 |
---|---|---|
1956年 | 全国劳动模范 | 党中央、国务院 |
1977年 | 芬兰林学会奖状奖章 | |
美国林业工作者学会名誉会员 | 美国林业工作者学会 | |
1980年 | 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学部委员(院士) | 中国科学院[2] |
时间 | 荣誉表彰 | 授予单位 |
---|---|---|
1956年 | 全国劳动模范 | 党中央、国务院 |
1977年 | 芬兰林学会奖状奖章 | |
美国林业工作者学会名誉会员 | 美国林业工作者学会 | |
1980年 | 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学部委员(院士) | 中国科学院[2] |
时间 | 任职单位 | 兼任职务 |
---|---|---|
1962年 | 中国林学会第三届 | 理事会秘书长[5] |
1964年12月—1965年1月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代表 |
1978年—1988年 | 中国林学会 | 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理事长[5] |
1979年—1989年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科学评议组(林学分组) | 成员 |
1981年 | 国际林业研究组织联盟第17届理事会 | 中国副代表[2] |
1983年6月至1988年4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 | 委员 |
1988年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 | 委员 |
1988年 | 中国林学会 | 誉理事长[5] |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农业生物学科组 | 副组长 | |
中国绿化基金会 | 理事 | |
中国生态学会 | 理事、副理事长 | |
《中国科学》 | 编委和顾问 | |
《科学通报》 | 编委和顾问 | |
《林业科学研究》 | 编委和顾问 | |
《世界林业研究》 | 编委和顾问 | |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林业卷》 | 主编[2] | |
《林业科学》 | 主编 | |
《热带林业科技》 | 主编[2] |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 | 副主任[2] |
时间 | 任职单位 | 兼任职务 |
---|---|---|
1962年 | 中国林学会第三届 | 理事会秘书长[5] |
1964年12月—1965年1月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代表 |
1978年—1988年 | 中国林学会 | 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理事长[5] |
1979年—1989年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科学评议组(林学分组) | 成员 |
1981年 | 国际林业研究组织联盟第17届理事会 | 中国副代表[2] |
1983年6月至1988年4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 | 委员 |
1988年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 | 委员 |
1988年 | 中国林学会 | 誉理事长[5] |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农业生物学科组 | 副组长 | |
中国绿化基金会 | 理事 | |
中国生态学会 | 理事、副理事长 | |
《中国科学》 | 编委和顾问 | |
《科学通报》 | 编委和顾问 | |
《林业科学研究》 | 编委和顾问 | |
《世界林业研究》 | 编委和顾问 | |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林业卷》 | 主编[2] | |
《林业科学》 | 主编 | |
《热带林业科技》 | 主编[2] |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 | 副主任[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