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珍

王志珍

中文名 王志珍
主要成就 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出生地 江苏吴县
性别
国籍 中国
目录导航

人物简介

1947年,王志珍五岁步入了学堂,第二年转学到上海工部局小学(解放后改为上海榆林区中心小学)。

1951年,王志珍的父亲去世后举家迁回老家苏州,在景海小学、江苏师范学院附小上五、六年级  。

1953年,就读于上海市上海中学 [1]

1959年,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系学习。

1964年,王志珍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之后进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工作,先后担任实习员、助理研究员(1979年晋升)、副研究员(1985年晋升)、研究员(1993年晋升)。

1979年―1981年,德国羊毛研究所访问。

1981年―1982年,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访问学者。

王志珍王志珍(3)1987年―1988年,美国希望城国立医学中心访问科学家。

1988年―1991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访问科学家。

1991年―1993年,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研究助理。

1995年05月―1995年08月,德国哥丁根大学访问科学家。

1998年02月―1998年04月,香港科技大学访问教授。

2001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2005年11月,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2005年―2008年,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2008年―2013年,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研究方向

本研究室近十几年来集中在蛋白质折叠研究,在国内开辟了分子伴侣和折叠酶研究的新方向。提出“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既是酶又是分子伴侣”的假说,为此假说提供了实验支持;系统研究了一些分子伴侣和酶的两种活性的结构基础和作用机制,建立了折叠酶帮助蛋白质折叠较全面的作用模式。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在体内的分子伴侣功能已得到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据。本研究室近年来深入研究蛋白质氧化折叠机制以及分子伴侣在蛋白质质量控制中的作用。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综述

王志珍(1)提出“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既是酶又是分子伴侣”的假说,为该酶固有的分子伴侣活性提供了最早的实验证据,并证实和区分了该酶的二种活性在帮助含二硫键蛋白折叠中的作用,打破两大类帮助蛋白的界限,总结出折叠酶新的作用模式。(2)最早成功地用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催化同一基因编码的两条肽链的正确重组,提出“胰岛素A、B链已经含有足够的结构信息而能相互识别和相互作用,并形成结构最稳定的天然胰岛素分子” 。

  • 科研成果奖励

截至2018年5月,王志珍以第一完成人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以第二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人才培养

  • 教育谏言

2019年4月25日,王志珍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办公室中接受采访时,就记者提出的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中创新人才培养、营造良好创新环境以及国家创新体系顶层设计等问题阐述其观点,并给出建议  。

1、创新人才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是未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骨干,而将帅型的科技人才则是推动科技大踏步前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对于如何打造更好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以及科研人员应该如何面对成长中遇到的“瓶颈”问题,王志珍给出自己的见解与建议。1.1大学应有分类,应有不同的培养目标;1.2博士毕业答辩可能常流于形式;1.3是否发表文章才能毕业?1.4坚持择优支持年轻科研人员;1.5正确面对所谓“瓶颈”问题。

2、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对于营造怎样的创新环境,以保证科研人员能够安心、专心、高效地开展高水平、高质量的研究工作,王志珍给出了建议。2.1统一、规范科研经费资助体系;2.2在基础研究领域择优给予固定支持;2.3加强项目考核与信息公开;2.4建立公正、合理的科研评价制度;2.5引导良好的学术生态;2.6严肃、公开、透明处理学术不端事件;2.7建立高效的大设施平台;2.8办出让人信任的、高质量科技期刊。

3、国家创新体系顶层设计。科技发展需要综合考虑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因此需要做好国家创新体系顶层设计,对此王志珍也谈了自己的想法。3.1国家最高科技咨询机构;3.2稳定支持非热门学科;3.3重视“小科学”研究,合理组织科学攻关;3.4 正确认识科研仪器的自主研发问题。 

  • 教育成果奖励

王志珍指导的学生中李剑的论文获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以及2003年度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多名学生获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为此,王志珍于2001年和2004年两次获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奖 [1]  。

主要工作

1. 用果蝇模型研究α-synuclein作用机制和蛋白质质量控制的作用。

2. 金黄色葡萄球菌核酸酶的单分子折叠研究。

3. 负责蛋白质氧化折叠的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与其氧化酶Ero1的相互作用。

4. ERp44调控IP3R1的Ca离子通道活性的结构基础研究。

5.温度诱导DsbC解聚成单体的氧化酶活性。

工作进展

1. 报道了用小角X射线散射技术测定的人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全长分子在溶液中四个亚基成环形排布,而非如美国同行推测的线性排布。该模型解释了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发挥生物活性合理的结构基础。J. Biol. Chem.(2006)

2. 鉴定到分子伴侣Hsp70通过与帕金森氏病相关蛋白α-synuclein的不同折 叠中间体相互作用抑制其形成纤维。J. Mol. Biol.(2006)

3. 鉴定到DsbC解折叠中的单体折叠中间体。Biochemistry(USA)(2006)。

4. 确认无信号肽的AS在大肠杆菌表达时转运到周质腔定位。鉴定其C端99-140是主要的与转运相关的序列。J. Bacteriol.(2007)

5. 解析了人ERp44 2.6埃分辨率的晶体结构。EMBO reports(2008)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1995年―2001年 亚洲大洋洲生物化学家和分子生物学家联合会中国代表
2005年―2008年 九三学社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2005年—2008年 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增补为全国政协委员
2008年—2013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2009年— 中国国际交流协会第十届理事会副会长 
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蛋白质专业委员会主任

人物评价

时间 担任职务
1995年―2001年 亚洲大洋洲生物化学家和分子生物学家联合会中国代表
2005年―2008年 九三学社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2005年—2008年 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增补为全国政协委员
2008年—2013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2009年— 中国国际交流协会第十届理事会副会长 
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蛋白质专业委员会主任

词条图册

王志珍的有关工作鉴定了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和DsbC蛋白的分子伴侣活性,打破了折叠酶和分子伴侣这两大类帮助蛋白的界限,建立了折叠酶帮助蛋白质折叠较全面的作用模式  。(九三学社评)

王志珍在蛋白质折叠,折叠酶和分子伴侣胰岛素A、B链相互作用及重组等研究中做出重要贡献  。[2](中国科学院评)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