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博物院

昭君博物院

中文名 昭君博物院
类型 首个5A级品牌文化旅游风景区
目录导航

建筑介绍

昭君博物院昭君博物院昭君博物馆是世界首座记录匈奴历史的博物馆,也是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打造的呼和浩特市的品牌旅游景区重点工程,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向世界呈上的一张历史文化名片,博物馆展现了2000多年前昭君和亲的历史,见证了汉蒙文化融合的发展历程。

发展历程

2017年8月5日上午,昭君博物馆项目竣工仪式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举行。[1]

主要建筑

昭君博物院昭君博物院昭君博物馆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建筑面积15092.62平方米,地上二层,地下一层,建筑高度14.5米,包括展厅、互动厅、接待厅、库房、票务大厅、观景平台及连廊等。

匈奴文化博物馆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唯一的匈奴博物馆;单于大帐是昭君博物院的主要建筑物,其建筑面积为1800平方米;昭君宅是将 昭君故里——— 湖北兴山的昭君宅进行复制而建造的,同时和亲宫、“藏墨苑”书画展厅也都独具特色。 

1、匈奴昭君文化博物馆,建筑面积15000㎡,是中国首家反映匈奴历史和昭君出塞的陈列馆。

2、中国历代和亲文化馆,建筑面积3000㎡,介绍了在历史的长河中,各民族之间持续不断的和亲,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和亲文化。

昭君博物院昭君博物院3、昭君出塞5D影院,建筑面积3000㎡,是结合了全媒体特效以情景演绎的形式直观展现昭君出塞的历史典故和传奇故事,以真人舞台表演,全媒体手段独特舞台设计为游客带来的超乎寻常的感官体验。

4、单于大帐,建筑面积2600㎡,北方少数民族典型的穹庐式建筑,展示了匈奴民族的草原文化特色,内部功能为演出厅,演出大型实景舞蹈《昭君出塞》。

5、汉式昭君故里,建筑面积1800㎡,由昭君宅、昭君祠堂两部分组成,按1 :1的比例从昭君家乡建筑复原,通过院内建筑及其200多件民俗实物,充分展现了昭君家乡生活和风土人情。

建筑特色

昭君博物院昭君博物院建筑完全按照西汉贵族墓规制建筑而成,从高处看过去,整个建筑像两座金字塔由中央连廊衔接而组成一个“和”字。为了表达对古人智慧的尊重,项目采用了仿夯土混凝土艺术挂板、重组竹两种新材料,来诠释古老的传统土木建构方式。室内使用了无缝式聚氨酯弹性地坪、硅藻泥等新材料,来增加博物馆内的艺术表现力。

建筑整个外立面共用2762块仿夯土混凝土艺术挂板,正常全部安装这些挂板需要200余天,项目团队仅用了不到100天时间全部安装完成,创造了国内混凝土挂板幕墙安装新速度。同时,项目在国内首次将直立锁边系统应用在了外幕墙体系,专业性极强,保证了斜幕墙的施工质量。

项目团队

昭君博物馆由中建一局承建,项目团队在中国首次将MR混合现实技术应用到工程建设领域,工程建设中优化雨棚方案,确保了构件尺寸的加工精度,避免二次加工,使常规50-60天的工程量,在25天内全部完成。昭君博物馆是中建一局5.5精品工程生产线上的又一座博物馆代表作,是继北京故宫博物院午门展厅、世界最高非遗博物馆-西藏非遗博物馆等之后的第11座博物馆代表作。

昭君博物馆项目履约团队是中建一局集团唯一女项目经理褚崇英带领的鲁班奖团队。项目团队传承“工匠精神”和先锋精神,精心策划、科学组织,不仅攻克了工程的重难点,仅用3个月时间完成了从挖土到主体结构封顶,提前7天完成了异常复杂的主体结构施工,创造了中国博物馆建设新速度。

历史典故

王昭君像王昭君像在呼和浩特市南9公里的大黑河南岸,就是让人敬仰的昭君墓。传说,昭君原是天上的仙女,为了汉匈之间的民族和平,自愿下凡来到民间,与单于结为夫妻,造福人民。 历史上的王昭君,真名嫱,字昭君,西汉时南郡秭归人(今湖北省兴山县),为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公元前37年,王昭君被选入后宫,为汉元帝待诏。公元前33年,在汉匈两族人民迫切要求民族和平的形势下,王昭君自愿请行出嫁匈奴,做了单于的阏氏,促使汉匈两族之间保持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相处。匈奴境内的经济文化得到发展,王昭君得到各族人民的爱戴。在中国历史上,王昭君是一个献身中华民族友好事业的伟大女性。在民间百姓中,昭君是美的化身。

两千年来,她的传说、故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自唐、宋以来,历代文人咏唱昭君、抒发情感的诗文、歌词、绘画、戏曲更是多不胜数,形成了千古流传的“昭君文化”。现代著名史学家翦伯赞赞美:“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琵琶一曲弹至今,昭君千古墓犹新”。今天的昭君墓,宛如北方草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成为名扬世界的旅游胜地。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