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照排是指激光照排机进行光电转换在胶片上曝光生成潜影的工作。激光照排机的曝光光源有半导体激光与红外激光管。照排机产生的激光束有4路(束)、8路、16路、32路等不同机型。激光束多,扫描的速度就快。
激光照排技术是80年代末伴着汉字输入方案的出现在中国推广开来的。最先运用这项技术的是汉字排版量很大的报社,随着汉字输入法的普及,传统铅字排版印刷基本绝迹。数码照片和文字输入法支持了快速地在电脑上制作与编排图文,激光照排技术使电脑里的图文生成到胶片上,为印刷提供了可供晒版的胶片,大大地缩短了制作周期,提高了响应信息的速度。
首先要将文件输入到电子计算机中,即借助编辑录入软件,将文字通过计算机键盘输入计算机,这个过程叫作录入。第二部是要借助于排版软件,将已录入的文字进行排版,这里将要用许多排版指令来确定整个文件的全貌,如标题的设置、字体字号的选择、尺寸大小、行间距离、另行或另页等,这个过程叫作排版。第三步是通过显示软件,在计算机屏幕上将排好版的文件显示出来,这时,编辑人员可直接对其进行校对修改。如果需要多人对此文件进行校对,也可通过打印软件,利用打印机或激光印字机将文件打印出来。第四步是将准确无误的文件,通过照排软件负责将其传送到照排控制机,最后在激光照排机上输出,形成像纸或软片。至此为止,可以说电子照排系统所担负的工作就全部完成了。下一步将通过晒版、上版、胶印等一系列印刷工艺流程将文件转化成精美的书刊或报纸。
在实际应用中,电子排版系统还可以进行广告设计、封面设计,直接出四色片进行彩色印刷等,当然,这需要再增加一些必要的外置设备,利用电子排版系统进行广告或封面设计,其效果是人力所不及的。首先它具备十分庞大的资料库,可随你所需选取任意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其次是设计手段丰富,可采用柔焦、淡化、变形、移位等各种各样的手段来营造不同的氛围或效果,令人叹为观止。我国的电子排版系统发展速度相当快,已经具备和出版大国相抗衡的能力,其前景是十分光明的。
1985年以前我国报社出版印刷全部采用铅排、大部分铅印工艺。这不仅效率低、劳动量大、环境污染严重,容易发生铅中毒,而且出版周期长。1985年新华社计算机激光汉字录入、编辑和小报版面排版试验成功;1987年,经济日报社计算机激光汉字大报版编辑排版系统试验成功,但直到1988年才开始部分版面试运作。而人民日报曾经在1987年前后花了数百万美元从美国引进照排系统,结果水土不服。就在激光照排技术还处于萌芽的阶段,深圳特区报印刷厂也早早地进行了项目探讨。
1988年9月深圳特区报印刷厂开始紧锣密鼓地投入硬件采购,“当代毕昇”、世界中文彩色照排系统创始人王选亲自领衔,带了10多个骨干力量来到印刷厂。他兴奋地说,当时的北大方正系统一直找不到愿意合作的单位,因为谁也下不了这个决心,没想到这个事在特区、在特区报做成了。
结果,深圳特区报业印刷只用了4个月,于1989年元旦开始试运作,5月即实现了革命性跨越式迈进:全部版面用激光照排,告别了铅与火的历史,进入了光与电的时代,真正体现了深圳效率和特区敢闯的精神。
到了1990年以后,国内报社才开始大规模采用激光照排技术。可以说,他们是实际意义上的全国第一家普及电脑激光照排的厂家。
后来王选曾经给特区报业印务下了这样的定义:“该项成果引发我国报业发展重大变革,开创了报业印刷的先河。”当时,内地和香港不少报社都纷纷过来取经,北大方正系统的知名度也由此越来越大。
激光照排机是70年代研制出来的一种新设备,它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对输入文字符号进行校对,编辑处理,再通过激光扫描技术曝光成像在感光材料上,使扫描光束亮度高,经聚焦后到极细的光束,其扫描分辩力可达40线/MM,因此这种照排机能较好地再现文字字形轮廓和笔锋,照排的文字质量高,排版速度快,已成为文字排版的主力军,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断发展,技术日益完善,种类众多,从使用激光光氦氖(HE-NE)激光,氩离子激光和发光二级管(LED)等,从扫描方式不同来看有,棱镜扫描,机械式滚筒扫描(外滚筒扫描)和内圆滚筒扫描等几种主要方式,也有采用振镜扫描式的,但对振镜质量要求高而用得较少。[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