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城

栗城

人口 111万人(2002年)
中文名 栗城
所属地区 商丘市
目录导航

基本概况

地图地图       夏邑地处豫、鲁、苏、皖四省结合处,和永城、虞城毗邻。面积1481平方公里,人口111万。北依陇海,南临江淮,东接连云港,西连京九,是京九经济开发带的黄金枢纽——商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商丘市第二个省直管县(第一个是永城市)。

  夏邑是一片古老神奇的土地,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便有人类生息繁衍,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是黄河文化最早发源地。在“母系社会”时期,中国氏族联盟时代伏羲女娲氏政权的第二十六任帝、大伏羲氏族栗陆氏执政的首任帝栗陆氏伏安(都于今舞阳县)降生于此。

  境内有清凉山(龙山文化遗址),三里故堆,崇光寺等历史遗址,记录了先民们劳动和创造的豪情。

  夏代属虞地,秦置栗县,新改为“下治县”,东汉改为“夏邑县”,晋泰始元年(265年),复名“下邑县”,金改下邑为夏邑,延续至今。

县名由来

孔子故里孔子故里 古城夏邑,历史悠久。为何取名夏邑,民间传说不一。远在战国时期,取名下邑,因地处低洼,取其低下之意。

夏邑县

到了金朝,女真族对沦陷区人民进行了残酷的压迫和剥削。中原大地反抗民族压迫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传说当时下邑北是刘楼村,有个农民叫刘华夏,他看到金人对中原人民残暴的奴役和残杀,便聚众数十人揭竿而起,十日之内发展到三千余人。他们在刘华夏的带领下,杀死女真族统治者,攻克下邑县城,以下邑为据点,四出打击女真官兵。同时,为表达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气节,改“下邑”为“夏邑”。700余年来,夏邑的名字相传至今。

夏朝都邑

少康中兴之都

  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是中国传统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在中原地区实行世袭制的朝代。依据史书记载,夏、商、周三代皆为奴隶制世袭王朝,君主与诸侯分而治之,而夏朝是第一个世袭的氏族奴隶制王朝。根据史书记载,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这样,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夏朝共传十四代,十七后,延续约四百七十一年,为商朝所灭。夏朝作为中国传统历史的第一个王朝,拥有较高的历史地位,后人常以“华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大禹老年,推荐皋陶为继承人。皋陶虽有威望,但还没来得及禅让就死了。禹又让伯益做继承人。禹死以后,伯益按照禅让的传统,躲到另一个地方表示谦让,由各氏族部落决定继承人。由于伯益的威望和权力都比不上启,启轻而易举的继承了禹的位置,并征服了不服从自己的其他部落。启的即位,打破了禅让制,成了历史上王位世袭继承制的开端。启在位期间,完成了夏朝的建立,而且使夏朝走上了鼎盛时期。启死后,继承王位的太康在东夷族的进攻下丧失了权力,有穷氏的首领后羿乘机夺取了政权。直至后羿被他的大臣寒浞所杀,相之子少康逃到纶,得到有虞氏的帮助,组织夏的旧部,积蓄力量,乘寒浞内部混乱之时,出兵打败了寒浞父子的力量,夺回了政权,才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这就是“从太康失国到少康中兴”的故事。

  少康,又名杜康。生卒年不详。相子,攻杀寒浞,复兴夏朝。在位21年,病死,葬于阳夏。

夏朝历代都邑

帝王 都城 今地
大夏 山西运城夏县
河南洛阳嵩县
高密 河南洛阳新安县境内
阳城 河南登封告成镇
阳翟 河南许昌禹州
晋阳 山西太原晋源镇
平阳 山西临汾西南
安邑 山西运城夏县禹王城
候城 浙江绍兴会稽山
启、太康 阳翟 见上
太康、中康 斟鄩 河南偃师二里头
帝丘 河南濮阳西南
斟鄩 见上
羿 河南滑县
羿、寒浞 穷石 河南洛阳南
少康 河南商丘虞城县西
夏邑 河南商丘夏邑县
帝丘 见上
一说今河南济源西北2公里庙街原城
杼、槐、芒、泄、不降、扃 老丘 河南开封市开封县陈留镇
廑、孔甲、皋、发 西河 一说今河南安阳东南
斟鄩 见上

行政区划

帝王 都城 今地
大夏 山西运城夏县
河南洛阳嵩县
高密 河南洛阳新安县境内
阳城 河南登封告成镇
阳翟 河南许昌禹州
晋阳 山西太原晋源镇
平阳 山西临汾西南
安邑 山西运城夏县禹王城
候城 浙江绍兴会稽山
启、太康 阳翟 见上
太康、中康 斟鄩 河南偃师二里头
帝丘 河南濮阳西南
斟鄩 见上
羿 河南滑县
羿、寒浞 穷石 河南洛阳南
少康 河南商丘虞城县西
夏邑 河南商丘夏邑县
帝丘 见上
一说今河南济源西北2公里庙街原城
杼、槐、芒、泄、不降、扃 老丘 河南开封市开封县陈留镇
廑、孔甲、皋、发 西河 一说今河南安阳东南
斟鄩 见上

历史沿革

2000年,夏邑县辖8个镇、17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033519人,其中:城关镇56216人、会亭镇46313人、马头镇39483人、济阳镇34353人、李集镇70884人、车站镇55672人、杨集镇44612人、韩道口镇43443人、曹集乡42770人、胡桥乡41467人、歧河乡40619人、郭店乡38817人、业庙乡49720人、中峰乡26490人、罗庄乡32483人、桑固乡44083人、何营乡30587人、王集乡35921人、刘店集乡31010人、骆集乡43896人、太平乡52558人、孔庄乡48984人、火店乡44347人、北镇乡44869人。

  截至2010年12月31日,夏邑县辖8个镇、16个乡:

城关镇 会亭镇 车站镇 李集镇 杨集镇 马头镇
韩道口镇 济阳镇 北镇乡 歧河乡 火店乡 中峰乡
罗庄乡 孔庄乡 业庙乡 何营乡 骆集乡 王集乡
太平乡 郭店乡 桑堌乡 曹集乡 刘店集乡 胡桥乡

资源状况

城关镇 会亭镇 车站镇 李集镇 杨集镇 马头镇
韩道口镇 济阳镇 北镇乡 歧河乡 火店乡 中峰乡
罗庄乡 孔庄乡 业庙乡 何营乡 骆集乡 王集乡
太平乡 郭店乡 桑堌乡 曹集乡 刘店集乡 胡桥乡

经济建设

夏,属豫州,名栗城,中期为都城。西周至春秋,今夏邑为宋国栗邑。战国,属楚。秦,在今夏邑地置栗县,在今县境东北部置祁乡县。

  西汉,初,除栗县和祁乡县外,又在今夏邑西南部置建平县。后,栗、祁乡、建平3县皆为侯国,属沛郡。新朝,栗侯国改称“成富”。

  东汉,栗侯国和祁乡侯国皆废。建平侯国属沛郡。三国,今夏邑地属魏,南部属谯郡,北部属梁国。 西晋,归属如魏。东晋,在今夏邑西南置马头郡,治建平城(今马头),辖蕲、己吾、下邑3县。南北朝,今夏邑地属梁郡。北魏孝昌二年(526),下邑县治所于栗城(今夏邑县城),栗始名下邑。

  北齐,下邑属马头郡;马头郡废,属亳州。隋,初属谯郡,开皇十六年(596)置宋州(治今商丘市睢阳区),下邑县属之。唐,下邑初属宋州。宋州易名睢阳郡,下邑属之;睢阳郡复名宋州,下邑仍属之。五代,后梁,下邑属宣武军(今商丘)。后唐,宣武军改为归德军,下邑仍属之。宋,归德军改为应天府,辖下邑。金,应天府改称归德府;下邑属之。

  金末,改下邑为夏邑。元,夏邑并入睢阳,不久复置,仍属归德府。 明,清,夏邑均属归德府(州)。中华民国,民国2年(1913)2月夏邑属豫东道。民国3年6月,豫东道改名开封道,夏邑遂属开封道。

  民国19年开封道废,县隶省。民国22年属河南省第二行政区(治商丘)。抗日战争时期,夏邑由国民党、共产党、日伪3方政府管辖。(国民党)夏邑县政府,治所无定,属河南省第二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夏邑县抗日民主政府,治所无定,先后属八路军苏鲁豫支队、豫皖苏边区联防委员会、淮北路西专员公署;雪商毫县抗日民主政府(会亭、马头、业庙、济阳一带属之)属淮北路西专署。

  日伪夏邑县政府,治县城,属豫东道。 解放战争时期,夏邑属国民党,共产党两方政府管辖。夏邑县政府,治县城和刘堤圈(今夏邑县车站镇),属河南省第二行政区(商丘);夏邑县人民政府,治所无定,先后属苏皖边区第八行政专署、豫皖苏区行政委员会、豫皖苏区第三专署、商丘专员公署。1949年,夏邑县属商丘专区。1958年,商丘专区与开封专区合并,夏邑隶属开封专区。1961年,商丘专区与开封专区分开,夏邑仍属商丘专区。1996年商丘专区改商丘市,夏邑隶属商丘市。夏邑最有名大红枣!

特色产业

  夏邑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气候温和,雨且充沛,是国家小麦、棉花生产基地县。优质山羊板皮、小磅牛皮产量出口居全省前列。 夏邑泡桐、蚕茧、桐木产品、丝织地毯、抽纱、刺绣远销东南亚、西欧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夏邑县工业发达,已形成以纺织、油漆、酿造、皮革、食品、化工、机械、建材等为主的工业体系。夏邑还是全国石棉四大生产基地之一,被誉为华夏石棉第一县。荣获国际金奖的“大富豪”系列酒名扬中外。

  夏邑是“全国流通体制改革试验区”和“河南省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的“特别试验县”,享受国家和省地赋予的多项优惠政策。 夏邑县城市建设发展较快,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城市框架已经拉开,城区面积已达2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膨胀到近15万人。城市道路宽阔、花草遍地、绿树成荫、城市功能齐全。农机、农资、粮油等20多个专业批发市场群已初具规模。

打火机加工产业集群

  2009年,夏邑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5.25亿元,同比增长11.7%,其中第一产业完成36.16亿元,同比增长13.8%,第二产业完成37.85亿元,同比增长13.8%,第三产业完成31.24亿元,同比增长17.4%;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069万元,同比增长10.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21656万元,同比增长40.8%;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1680万元,同比增长19.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67.8元,同比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3800元,同比增长9.2%,国民经济整体上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2009年夏邑县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全省信该工作显著进步县”、“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县”、“全省职业教育攻坚工作先进县”、“河南省残疾人工作先进县”、“全省扶贫开发工作先进县”、“全省教育宣传先进县”、“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等多项荣誉称号。

  产业集聚区

  产业集聚区位于连霍高速夏邑出口两侧,位置优越,交通方便。从2008年开始规划建设,规划总面积近20平方公里,目前,建成区面积4.2平方公里。集聚区内道路、供排水、强弱电、绿化、亮化等配套设施基本齐全。先后修建了振兴路、工业路、长寿路等40公里集聚区内道路,形成“四横六纵”的路网格局,铺设供水管网40公里、排水管网80公里,实现“水通、路通、电通、通讯通、排水通、场地平”五通一平,绿化、亮化等配套设施日臻完善;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公共环保设施正在建设,同时,做好筑巢引凤工程,建成标准化厂房32栋、16万平方米,职工宿舍楼2栋、1万平方米。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2亿元。2011年计划新增建设投资5.5亿元,截止6月底,已完成投资3.8亿元。10公里长的跨越大道、创业路和康复路西延工程基本竣工;建成四回路110千伏变电站一座,已投入使用;日处理6万吨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中。目前入驻企业136家,从业人员1.8万人,2010年完成营业收入42.3亿元。集聚区主导产业是纺织服装和农副产品加工业,被省服装行业协会授予“河南省服装产业基地”、被省纺织行业协会授予“河南省知名纺织产业集聚区”。

  招商政策

  一、税收政策。

  入住本县产业集聚区工业项目,自投产之日起3年内其交纳的所得税和增值税,财政地方税收留成部分全额退还给企业。

  出口企业当年自营出口50万美元以上,当地财政按每出口1美元奖励企业0.02元人民币。

  二、用地政策。

  固定资产投资1亿元以上项目实行“一事一议”零地价供地。

  招商环境优势:

  首先, 我们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兑现承诺,实行限时办结,一事一议,建立了客商至上、特事特办得绿色通道,把所有困难留给政府,把所有便利让给企业,使优质服务贯穿项目洽谈、引进、建设、投产、达效全过程。

  第二,产业集聚区除质检、安监、住建等部门进入外,实行封闭式管理,推行全程优质服务,实行项目指挥长负责制,严格落实“一二三四五六”软环境治理机制:

  (一)是每个重点项目建立一个由县级领导任指挥长的项目建设指挥部,为项目建设提供全程优质服务;

  (二)是做到项目征地企业不与群众接触、手续报批不与部门接触;

  (三)是严厉打击项目建设中的强装强卸、强揽工程、垄断工料的不法行为;

  (四)是严禁向企业乱摊派、乱检查、乱评比、乱罚款;

  (五)是坚决刹住在企业管理中的吃、拿、卡、要、报等不正之风;

  (六)是招商过程中落实首招负责制、限时办结制、一站服务制、过错追究制、客商评议制、按期兑付制六项服务承诺

食用菌加工业

基础设施

  夏邑县是中国最大的打火机制造基地,夏邑县打火机加工产业集群为“中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之一。夏邑县拥有各类打火机生产及相关企业219家,从业人员3万人。2007年,全县产销打火机50亿只,实现产值30亿元,其中仅夏邑县会亭镇打火机厂家就实现年产销打火机30亿只,实现产值18.5亿元,占全县总体的62%。夏邑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一次性打火机生产基地。2007年,夏邑县组织新九、顺通、慈会等5家规模以上打火机生产企业专业技术人员,针对“CR方案”中有关技术要点,研发出符合标准的自动锁定撬板等6项产品配件,从此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防止儿童误用安全装置的打火机,使所生产的打火机全部符合“CR”标准,通过了欧盟国家产品质量标准。夏邑县生产的“新九”“百事得”牌打火机,获得名牌产品称号,远销全国各地,部分产品还出口到俄罗斯、日本、韩国、南非等20余名国家和地区。

旅游资源

  夏邑县食用菌生产加工业主要分布于夏邑县车站镇、李集镇、王集乡,起步于2000年,发展于2002年,现已成为豫东最大的双孢菇生产基地。

  目前,辐射带动全县11个乡镇、83个村委、8000户农民从事食用菌生产,形成以双孢菇、草菇为主,香菇、鸡腿菇、杏孢菇、平菇等多菇并举的生产格局,先后培育40个购销加工龙头企业,61个食用菌生产专业合作社,全县发展双孢菇1.5万座、750万平方米,其他菇类1000万袋,年产量1.5亿公斤,年加工食用菌罐头2万吨,盐水菇6万吨。带动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员达3.2万余人,初步成为全国知名的食用菌种植、加工、销售和创汇基地,先后接待黑龙江、湖北、山西、河北、安徽、内蒙古、山东、四川、陕西等10省27个县、市领导及专业人员500余人(次)参观考察,被中国食用菌协会命名为“中国食用菌之乡”, 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县级食用菌之乡。

长寿之乡

  夏邑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十分优越,距京九、陇海铁路交叉的黄金十字架仅40公里,陇海铁路、霍连高速公路、310国道、商宿公路在境内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交通网遍及城乡。县城及24个乡镇已开通程控电话,移动电话已与全国并网运行。县内电力充足,由华东、华中两大电网同时供电。

  公路总里程372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25.5公里。有省道3条,全长76公里,县乡道全长296公里。桥梁73座,1770延米,乡公路晴雨畅通。664个行政村通汽车。北部有陇海铁路12公里,县辖内设有周楼、杨集、2个火车站。

长寿之乡的奥秘

  夏邑风光秀丽,环境优美。战国时期筑建的古栗城,周围拥有3000亩水面的城湖,现经开发已形成集旅游、休闲、水产、商贸为一体的"天龙湖公园”,县城服务设施齐全,豪族、孔祖、栗城、天龙等数十家宾馆及商业、饮食服务网点遍布城区。 灿烂的孔子祖籍文化,标志着夏邑文明的昨天,一片片火热的开发区、工贸区和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工厂展示着夏邑美好的未来。名胜古迹彭雪枫将军纪念馆,在县城东孔庄乡八里庄村,蔡楼遗址位于县东南蔡楼村。

孔子还乡祠内景

天龙湖公园

彭雪枫将军纪念馆

夏邑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夏代属虞地,商代为栗邑,西周属宋国,秦置栗县,汉置栗侯国,北魏时称“下邑”。金末取“华夏之邑”意,改称“夏邑”,相延至今。夏邑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祖籍。孔子多次回栗祭祖和考察殷礼,县城北6公里处建有“孔子还乡祠”。孔庄乡八里庄是新四军四师师长彭雪枫将军殉难地,建有“彭雪枫将军纪念馆”。汉代著名政治家平当,明代军事家朱廉,清代著名诗人、剧作家、书法家李树谷,现代著名中医学家赵锡武,皆诞生于此。

  夏邑 孔子老先生的祖籍!

孔子还乡祠

城湖风光

长寿之乡的标准

  2008年10月6日,夏邑县被中国老年学学会授予“中国长寿之乡”称号,成为河南省当时第一也是唯一获此称号的县,同时成为中国的第八个“长寿之乡”。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当年夏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72.7岁;到2007年底,该县113.8万人中,60岁以上人口为148601人,占总人口13%;80岁以上老年人28350人,占总人口比例高达2.5%,超过1.4%的国家评审标准;止于2008年4月底,100岁及以上老人120人,每10万人中有10.5个百岁老人,超过7/10万的国家评审标准及联合国的7.5/10万的评审标准。据统计,至2008年4月底,该县金婚夫妇6386对,钻石婚夫妇871对。韩道口镇班则启、班胡氏夫妇年龄分别为103岁和102岁,婚龄达84年。

  2011年商丘宁陵被评为长寿之乡,2012年商丘永城被评为长寿之乡。至此,商丘市已有夏邑和宁陵两个县和永城市是国家级长寿之乡,这为商丘市申请长寿乡奠定了基础。

长寿文化节

  夏邑县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冷暖适中。虬龙沟、巴清河、沱河、东沙河等河流横穿全境,水质优良,生活饮用水达到GB/T5750-2006标准;空气清新,大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境内森林覆盖率达到26.9%。当地物产丰盛,小麦、玉米、大豆、红薯、苹果、食用菌、各类时令蔬菜均是餐桌上常见的食品。

  除了良好的生活方式外,该县的高寿老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具有长寿遗传基因。据鹿邑司姓祖谱记载,司姓1—11世先祖(始于南宋)平均年龄达86岁,其中90岁以上3人,百岁以上2人。今年已经100岁的曹集乡农民郭允千,其家族亲属均长寿,年龄大都在90多岁。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时,该县最高年龄者已达114岁。

生活习俗

  2007年,中国老年学学会颁发了“中国长寿之乡”评比标准和评审办法,并同时在全国展开评审活动。评比标准规定有3个必达指标和12项考核指标。3个必达指标:

  1、长寿的代表性。区域现存活百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7/10万以上。

  2、长寿的整体性。区域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比全国水平高3岁。

  3、长寿的持续性。80岁以上高龄老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在1.4%以上。对于12项考核指标,要求其中2/3必须达标。截至目前,全国有8个县市被授予“中国长寿之乡”称号。

支柱产业

  2011年10月28日—30日,中国·夏邑首届长寿文化节在夏邑县成功举办。

  开幕式上,市政协主席吴宏蔚宣布中国·夏邑长寿文化节开幕,中国老年学会、长寿研究委员会主任萧振禹宣读贺信,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副市长马刚向大会致辞。马刚在讲话中说,夏邑现有百岁以上老人120多人,占总人口比例的十万分之十四,超出国家的区域长寿标准一倍多,是名副其实的长寿之乡。这次长寿文化节,既是对夏邑源远流长的长寿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是近年夏邑发展成果的全面展示,更是融入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壮大长寿经济的务实之举。这次长寿文化节,集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于一体,是提升夏邑竞争力的主要载体,是提升商丘知名度的重要名片。

  开幕式上,著名主持人程前、刁琳琳主持大型文艺演出《走进长寿之乡》,著名歌唱家蒋大为、张也,著名歌唱演员付迪生、任静、郭峰、李殊、金美儿以及台湾高音之王、铁肺王子杨培安登场演出。

  节会期间,夏邑县分别举行了中国·夏邑首届长寿文化节健康与长寿高峰论坛、长寿文化书画展、长寿文化摄影展、长寿食品展、民俗文化展、民俗实物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展。100多名民间工艺匠人,为大会亮绝活,现场进行泥塑、捏面人、吹糖人、剪纸及宫灯、中国结、旗穗、石雕、木雕、刺绣等手工技艺表演。举行了唢呐大赛、民舞表演、曲艺演唱大赛。

2011长寿文化节开幕式(20张)

国民经济

  (一)衣着

  清末,上层人物男着长衫马褂,女着紧身旗袍,均为丝绫绸缎。劳动人民平时均着短衣,男着偏襟短衫(俗 称大襟褂子,后改对襟褂子)。冬季着长衫棉袍,多不扣纽,拦腰束带,紧身利落。裤子,清末、民国均为大腰裤,折腰后束带,裤脚肥大,脱穿方便。较好的人家春秋穿无腰套裤,冬天穿全腰棉裤。劳动人民衣料均为当地手工织的染色土布(俗称上土大布),男尚深蓝,女尚浅蓝,小孩穿蓝底白花的土花布。丝光蓝、标准布、府绸之类的机织布(当时统称洋布),很少有人穿的起。

  民国时期,夏邑县城出现西服、中山装、学生装、女短裙,当时认为新颖、时髦;清末的遗老遗少,仍着长衫马褂以示循古。劳动人民服装样式变易不大,只是机织染色布服装逐渐增多,但仍以土布为主。

  建国后,长衫渐废,制服流行。年轻妇女渐由偏襟改为列宁式翻领对襟上衣,男女渐改穿制服裤(大腰裤渐废),一般均为机织的蓝色或青色布(土布渐废),色彩、式样较单一、古朴。1981年后,人民服装变化巨大,样式新颖,色彩缤纷,青年男女服装,城乡已差异不大。

  帽子:清末,男人多戴六瓣瓜皮帽头子(顶上带红疙瘩)。民国时期,毡制礼帽流行,瓜皮帽渐废。农民冬天多戴棉线帽,俗称“猴帽”,夏戴草帽、斗笠。建国后,制服帽、工人帽流行,礼帽随长衫废除,冬有海军式的裁绒帽。1981年后,帽子式样大革新,据1985年商业部门统计,冬季购销男女冬帽近50余种。随着西服的流行,礼帽也在夏邑市场出现。

  鞋:清末、民国时期,均穿自空缝制的乌帮白底的布鞋,劳动人民走长路多穿草鞋、棉线鞋,轻便而且代价低廉,冬天穿苇缨毛窝(用茼和苇缨编成)。棉鞋一般穷人穿不起。雨天穿麻窝或稻草窝子(用茼或稻草编织成),不仅防水性差,而且笨重磨脚。雨胶鞋夏邑早已出现,但价格昂贵,城市贫民和乡下人很少享用。建国后,雨胶鞋渐在乡间流行。现在,均为半筒胶鞋。各种胶底布鞋,机制布鞋,塑料凉鞋,猪、牛皮鞋,也渐次普及。

  袜:清末民初,人民多穿自家缝制的白布袜,穿时裤脚扎上带子。的渐穿线袜(俗称洋袜)。农民多给线袜缝上帮底,经久而磨。除冬天外,农民很少穿袜子。1980后,棉线袜渐少,已为各种化纤袜子取代,冬天赤脚的人已很少见。

  (二)饭食、菜肴

  清末、民国时期,人民食用的粮食,主要有小麦、玉米、高粱、绿豆、豌豆、豇豆、谷子、红薯等。农民以高梁、红薯为主食。有的地方习惯吃发面馍或死面饼子(用锅贴或蒸而成)。大米较少,逢年过节方能吃上一顿。

  1981年农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夏邑县人民摆脱了吃高粱、红薯、回销粮的困境。

  过去农民一年到头吃自家腌制的咸菜(如酱豆、萝卜干类)和晒的干菜,逢年过节,才能吃上鱼肉。婚丧喜庆,十大碗筵席,或六碟六碗,或八碟八碗筵席。现在夏邑宴席日趋丰盛奢侈。乡下有提高。近年来,由于养殖业与种植业的发展,猪、牛、羊肉、鸡、鸭、鱼、蛋、瓜、果、蔬菜,已充斥市场,满足需求,大大丰富了城乡人民的物质生活。

  (三)住房

  千百年来均为土墙草房,即以泥土为墙,高梁秸或芦苇为芭,苫上茅草或麦秸。农村小康人家有前屋、堂屋、偏屋。很多穿苦人家只有茅屋一二间,一家数代同居一室。为防盗防寒,一般正房后墙均不留窗户,室内阴暗,夏天万为闷热。房屋结构质量较差,数年之后即开始破漏,以后得年年修葺。瓦房只有官衙、公署、庙宇、祠堂和城乡少数上等人家才有。1981年以后,房屋更新速度较快,夏邑县城房屋更新更快,一幢幢楼房从平台升起。城郊居民区砖瓦房鳞次栉比,农村新建的瓦房已经过半。但农村建房大部缺乏合理布局,样式单一,不光浪费耕地面积,而且设计多不合乎卫生要求。2000年以后,夏邑农村普建二层小楼房。特别是2008年以来,在夏邑各乡镇, 首先富有的居民, 率先建起三层或四层的小洋楼。里面配有卫生间,淋浴房, 空调等等。

  (四)行

  建国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夏邑占主要地位,经济落后,交通工具原始、笨拙,民国时期,夏邑有黄包车(群众叫“洋车”),后有商办汽车,乘坐的多为官绅、富商。劳动人民外出多系步行。运输大都靠肩挑手推,长途跋涉,饱尝胼手胝足之苦。

  建国后,汽车渐多。1982年以后,自行车基本普及,私人机动车辆日益增多,陆路、客运、货运均较方便。

  2008年以来 ,由于国家实行汽车补贴政策, 各个乡镇的汽车拥有量激增, 有的村民家中拥有2至3辆小汽车。

社会事业

  夏邑县地处豫、鲁、苏、皖四省结合部,总面积1470平方公里,总人口110万。夏邑县是“全国流通体制改革试验区”、“河南省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县市之一,又是河南省治安模范县,具有优越的投资环境。

  夏邑县境内有清凉山、三里固堆、姜仁固、崇光寺等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和商汤祷雨处遗址。战国时期筑就的城湖,拥有3000亩水面,如今已改造成集水产、商业、旅游于一体的“天龙湖公园”。湖内盛产鲫鱼、蒲菜。全县拥有农机、工业品、农资、粮油等10多个商品批发市场,是豫、鲁、苏、皖结合部重要的物资商品集散地。夏邑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优质棉基地县、优质苹果基地县、秸秆养牛示范县、瘦肉型猪基地县、山羊板皮出口基地县、全国平原绿化达标县和省水利建设先进县。夏邑工业已形成以酿造、油漆、化工、铸造、电缆、食品、建材、机械、粮棉、木材加工等为主的工业体系。夏邑是全国四大石棉生产基地之一,是全国丝织地毯、抽纱刺绣生产出口基地和全国最大的打火机生产基地。

夏邑天龙湖景区(12张)

崇光寺

商汤祷雨处

对外开放

  2007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80.2亿元,同比增长14.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5亿元,

夏邑天龙寺

第二产业增加值28.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2.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8%、18.6%、20%。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282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35元,同比分别增长10.5%、24%。

  农村支柱产业是建设新农村的支撑。夏邑立足本县资源优势,以工业化思路培育农村支柱产业,带动培育了食用菌加工、木材加工、棉花加工、粮食加工、畜产品加工等五大支柱产业,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居住环境发展

  全县有果树、良种、蔬菜、养殖等科研机构15个,科技人员4300多人。几年来,全县共组织实施科研计划项目147项,引进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150多项、创科技成果48项。有各类学校642所,其中中专3所,高级中学7所,初中65所,小学567所,在校学生26.85万人。全县有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社、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文艺表演团体等机构。 全县有卫生机构33个,卫生技术人员2652人,拥有病床位1925张。夏邑体育工作成绩显著,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全国武术之乡”。

  “中国食用菌之乡”

  2007年12月8日~10日,中国食用菌协会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在福建古田召开。会上,中国食用菌协会命名夏邑县为“中国食用菌之乡”,并举行了授牌仪式。至此夏邑县成为全国唯一的县市级“中国食用菌之乡”。

  从2000年开始,夏邑县把发展食用菌生产作为富民强县的“一号工程”来抓,经过8年的发展,目前,全县建起标准化菇房1.2万座,种植品种10多个,年产食用菌1.25亿公斤,产值近8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夏邑县先后被河南省农业厅评为“河南省食用菌生产基地县”、“河南省食用菌生产先进县”;被中国食用菌协会评为“全国小蘑菇新农村建设优秀示范基地。

同名夏邑县

  夏邑曾先后成功的举办了“孔子祖籍文化学会成立暨学术研讨会”、“儒商现象与现代市场经济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三届全国落叶果树研讨会”、“中西部县城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等大型国际、国内会议,并多次在沿海发达地区举行招商引资会议。近几年来,引进县外资金数十亿元,一大批外来投资项目在夏邑建成投产。

  第四届孔祖文化节开幕“弘扬孔祖文化、扩大经贸交流、促进合作发展”为主题的第四届孔祖文化节暨投资贸易洽谈会5月15日在孔子的祖籍所在地夏邑县开幕。夏邑县是孔子的祖籍所在地,孔子六世祖由夏邑奔山东,孔子曾多次回乡祭祖、考察殷礼,后人在县城北六公里处立祠以作纪念,取名“还乡祠”。

中国打火机生产基地

  夏邑县自第一批居住小区卫康花园等小区开建以来,现在已形成大规模小区开发。例如北区的滨河花园,东区的海天花园,南区的力达等。

  居住环境逐渐改善,很多小区都已形成正规物业管理,天然气、光纤进入社区,并且有些小区逐步建立了暖气供应系统,如海天花园、富饶春城等。

  质量也进一步提高,并逐步向高层、小高层发展。结构向框架和框剪结构发展,整体现浇。目前县城已出现高层社区,如海天花园等。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