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古代西胡
中国古代对西域各族的泛称。因在匈奴 西而得名。西汉时仅指葱岭以东,东汉起亦兼指葱岭西各族。其中较著名的城国、游牧部落和民族有鄯善(原名楼兰)、车师(原名姑师)、龟兹、于阗、焉耆(亦作乌夷、乌耆、
阿耆尼等)、疏勒(唐称去沙、伽师祗离)、姑墨、大宛、蒲类、狐胡(亦作孤胡)、乌孙、大小月支等。以从事游牧为主。汉代设置
西域都护府进行管辖,加强了汉族西域各族经济文化的联系。秦汉以来,对来自这些地区的物产多加以“胡”字,如胡桃、胡椒等。《后汉书.西域传赞》:“逷矣西胡,天之外区。土物琛丽,人性淫虚。不率华礼,莫有典书。若微神道,何恤何拘。”李贤注:“逷,远也。”明
陶宗仪《辍耕录.事物异名》:“毳布也罽也。《
说文》曰:‘西胡毳布。’” 西胡
后汉西胡简称
中国后汉至唐对西域各族人的通称。胡为匈奴的自称与他称。乌桓、鲜卑等族居于匈奴的东方,称为东胡;西域各族居于匈奴的西方,故称西胡。后汉人与南北朝人对葱岭以东以西诸国皆称为西胡。当时,前来传布佛教的西域胡僧为数甚多,僧人往往以国名为姓,如月氏人姓支,安息人姓安,康居人姓康,天竺人姓竺。不以国名为姓的多系葱岭以东的西域诸国人。
唐代的西胡
唐人称印度为梵,此外西域诸国,包括波斯、大秦在内,皆称为胡。中原与西域的交通以汉、唐两代为盛,而就政治联系的密切,人民往来的殷繁,以及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看来,唐代达到全盛时期。当时西域诸族每遣子侄为质于唐,入充侍卫,因而久居长安,有的更入唐籍为民。昭武九姓胡自汉代以来即以长于经商闻名,东西方贸易为所垄断。唐时更聚居或散居中原许多地区,称为兴胡或商胡。唐代在民风物俗方面因袭隋朝的旧习,通常不问华夷,兼收并蓄。7世纪以来的长安几乎成为东西人才荟萃的都会,胡服、胡帐、胡乐、胡舞到处可见,卖酒为生的贾胡称为酒家胡,侍酒的胡女称为胡姬。
胡食在魏晋时期已行于中原,至唐而转盛,有毕罗(即抓饭)、烧饼、
胡饼等名目。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