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岭原本叫“狗脊岭”
古迹岭,位于今西安城东门外东关南街古新巷一带。不少人初听古迹岭的名字,都会想当然地以为能在历史悠久的西安城以“古迹”命名,想必一定藏有许多文物胜景。这种臆想其实并不成立,古迹岭虽然可说是从唐代延续使用下来的地名,但它的写法是根据谐音雅化而来的,一开始,它的名字和“古迹”并不沾边。
在唐代,古迹岭原本被叫做“狗脊岭”,因为那一带地形特别,沿东西方向地势明显高起,好似一条狗的脊梁,因此形象地得名。据陕师大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李令福教授介绍,关于“狗脊岭”这个名称,在新旧《唐书》及《资治通鉴》中都有提及。后来,在古人经年累月的称呼中,大概是觉得“狗脊岭”太不好听,于是将它根据谐音雅化,才写成了现在看上去很有文化色彩的“古迹岭”三个字。
除了“狗脊岭”,也有人以为古迹岭是由“枸杞岭”的说法变来的。“枸杞岭”与“狗脊岭”这两种叫法的读音非常接近,极有可能是出自同源,只是在民间的口头流传中,经过了不同演绎,生成了两个版本。“枸杞岭”一说认为,在那一带脊岭中,曾经成片地生长一种叫野枸杞的小灌木,旺盛的枸杞成为一道风景,于是便以这个特点得名。
不管“狗脊岭”也好,“枸杞岭”也罢,虽然都与名胜古迹无关,但不约而同的是,两种说法都认可了“岭”的含义。也就是说,这里的地势应该相对较高。“岭”,才是这处地方的内涵所在。这条“岭”,查阅《明清西安词典》可知,正是龙首原隆起的一条支脉。西北大学历史系退休教师张永禄教授介绍,这条支脉大致位于长安城六道高坡的第四坡道,根据解放后的考古测量显示,当时古迹岭的海拔在415米,高出周边十来米。
作为龙首原隆起的一条支脉,在一千多年前,古迹岭为自然脊岭地带,岭呈西南向东北走势,隆起的岭地东起今兴庆宫公园西侧,西至西安城东南角,长约550米,宽200多米。
再往后到明清再到民国年间,古迹岭一带逐渐开辟成道路,建成密集的居民区,岭脊陆续被铲低、铲平。
所以,历史上的古迹岭和现在通常理解的古迹岭概念并不完全一致。历史上的古迹岭更多是指地理概念,而后来岭地渐渐不复存在,但古迹岭的名称仍被沿用。现在的古迹岭既是东关南街东侧与曹家巷之间一段巷道的名称,也指东关南街中段西侧古新巷一带直到环城东路的这片区域。
随着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辖区内原有的国有中、小型企业基本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职工纷纷下岗或失业,因此社区内下岗、失业和无业人员偏多、困难户偏多、居民生活水平偏低。
2000年10月社区组建时,房屋一间,钱无一分,面对这样的困境,新的社区干部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社区干部们的努力,在一座堆积了八年之久的垃圾废墟上(仅运垃圾花费近三万元),建起了一座三层十八间,建筑面积520平方米的社区综合办公楼。并通过街办资助、社区干部筹资等方式为社区配备了办公桌椅、电话、两台电脑、打字机、复印机、传真机等办公设备。
有了较好的办公设施,深化社区服务才有了赖以生存的基础,而设区干部的超前意识、创新观念和勇于实践的工作作风才是社区建设的根本动力。几年来,社区一班人在党支部的正确领导下,本着“居民的需求,就是社区要提供的服务”这一理念,建立健全了社区的各种组织机构,完善了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法律服务体系、再就业服务体系,并建立了全市唯一一家社区妇女避护室。 2002年8月,《古迹岭社区简报》与社区广大居民正式见面。
通过几年的努力,社区的各项工作中均走在了全市社区建设的前列,先后获得碑林区“十佳示范社区”、“文明社区”;西安市“基层劳动保障先进单位”;今年七月,被省政府授予“促进就业示范社区”;社区党支部连年被评为“先进基层党支部”。 2003年区委授予“示范社区党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