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村有三个自然村组成,山顶的樊山村,西边的王街村和东边已经不住人的老姆掌村。
101户, 本村街巷硬化10000㎡,植树2000多株,有少量果树和农田,整个植被覆盖率在80%以上,生态良好。
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花生、芝麻、红暮等,可一年两作。从种到收,基本实现机械化。
住宅统一规划设计,水电齐全,设备配套,基本实现村村通水泥路,家家通电话,人人都能看上有线电视。
另外,村有铁厂两个,商店三个,人均年收入约4250元,1993年被沁水县命名为第一批小康村。
王街村和樊山村都是历史悠久的古村落,都留有明清年代的遗迹,特别是樊山村和老姥庵与皇城相府陈氏家族有着割不断的历史渊源。
村界内有四季常青的“松柏树”和各种树木花草,陈昌期墓、陈相国石牌楼、陈廷敬故居陟屺楼(俗称“望月楼”)、陈氏当年购置的家产老姥庵(避暑山庄)及山场、陈廷敬当年活动留下的众多其它遗迹等。
此外,王街村西北尚存樊庄古城堡;樊山村东北白龙庙遗址等。其中,老姥庵已公布为沁水县文物保单位。所有景点都有很好的旅游开发价值,现已与晋城煤业集团联营,正在开发之中。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243亩(其中:田6亩,地237亩),人均耕地1.08亩,主要种植玉米等作物;拥有林地 6625亩,其中经济林果地225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10亩,主要种植泡核桃等经济林果;荒山荒地113亩,其他面积4100亩。
该村截止2010年底,已实现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全村58户全部饮用井水。有58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58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55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30户;该村到镇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27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18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3辆,农用运输车2辆,摩托车10辆。全村装有太阳能农户2户;建有小水窖59口。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195亩,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95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87亩。到2010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2户居住在砖木结构房屋中,有54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有2户居住在其它结构的房屋中。
该村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81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51万元,占总收入的28.18%;畜牧业收入56万元,占总收入的30.94%(其中,年内出栏肉猪270头,肉牛43头,肉羊186头);林业收入70万元,占总收入的38.67%;第二、三产业收入4万元,占总收入的2.21%。农民人均纯收入2950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畜牧业等为主。
该村的主要产业为养殖业,主要销往省内。2010年畜牧业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56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30.94%。该村发展泡核桃特色产业,计划发展泡核桃产业。
该村有农户58户,乡村人口228人,其中男性126人,女性102人。其中农业人口225人,劳动力126人。该村以彝族为主,其中彝族206人,汉族22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92人,参合率84.96%;享受低保29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距离村委会卫生所17公里,距离镇卫生院35公里。人畜混居的农户1户,占农户总数的1.72%。
该村小学生就读到十字口完小,中学生就读到龙街中学。该村距离小学校18公里,距离中学35公里。目前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33人,其中小学生17人,中学生16人。
到2010年底,该村已签订农业承包合同50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234.69亩。农村财务管理实行委托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会议方式公开。
该村设党小组1个,党员总数2人,党员中男党员2人,团员3人。
该村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人畜饮水困难,道路基础差。学校基础设施差,教师生活和工作都非常艰苦。
该村发展思路和重点是:发展泡核桃特色产业,发展养殖业、采矿业,加大矿石探查和开采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