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内部现代化的运动设施、教学设施、医疗卫生设施、生活设施一应俱全,能全部满足师生需求。特色办学取得突破,近三年来有近40人被艺体院校录取。学校以一流的办学条件、一流的教学质量、一流的师资队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办学理念卓然挺立,被誉为“燕赵大地上一颗璀璨明珠”,是莘莘学子求学成才的幸福乐园和理想殿学校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优秀师资队伍,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形成了先进的办学理念,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成果,连续多年高考升学绝对人数、万人口升学率、重点大学升学率等多项升学指标均在全省名列前茅,并不断稳步攀升。
河北武邑中学于1951年9月建校,学校创办55年来,共有65个初中班,212个高中班毕业,为上一级学校输送了15600多人,培养初中毕业生3940人,在举办短训班时期,为社会培养了近500名有一技之长的人才。55年来,几经坎坷,几易校址,由开始的1个班50名学生,教工三人,占地数亩,发展到目前的64个班5000名学生,教职工258人,校园面积300亩。尤其近十年来,办学规模迅猛发展,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迅速提高,连续在衡水市同类学校评比中名列前茅,受到各级领导的肯定、赞扬以及社会的高度关注。
学校成绩的取得是几代武中人共同奋斗的结晶。
武邑中学 武邑中学是武邑县建校最早的地区级重点中学。
1951年9月,由地区批准,成立武邑县城关高小附设初中班,校址先是在武邑县城西街烈士祠堂后身,后迁至县城北街文庙西侧,只设一个初中班,仅一间教室,招生50名。当时有专职教师一名,兼职教师三名,校长王郁州。
1952年,由省政府批准正式建立武邑初级中学,校址设在城关镇太平庄西侧(旧址),并定名为“河北武邑中学”,是年招收学生四个班,200名。
1954年10月,县师范附属的两个初中班并入武邑中学,同时调来一批教师,学校初具规模。到1958年,学校已发展成六轨制,拥有18个教学班,900名学生,48名教师,教职工共95人。随着教育事业的日益发展,招生数额日益递增。
1958年9月,武邑中学又招收高中班两个,至此,武邑中学已发展成为高中双轨制,初中六轨制的完全中学,初、高中学制均为三年。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为大专院校输送学生120名,为中等专业学校输送学生439名。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停止招生,学生停课闹革命,形形色色的“造反派”组织不断涌现。一些优秀教师和学校领导被批斗,教学处于无政府状态。
1968年,学校成立“革命委员会”、“工宣队”、“贫宣队”,开始进驻学校。9月,在校学生全部毕业离校,大部分教师被调走。至此,武邑中学初中毕业生达63个班,3150人,高中毕业生15个班,750人。此后,学校只举办技工、师资、体育、文艺等各种短期培训班,培训急用人才。
1974年4月,河北省监狱疏散犯人来武邑。接上级革委会命令,武邑中学迁至城关中学(现城关镇第二中学),校址改为监狱。
1975年4月,监狱撤离,武邑中学迁回原址,并升格为“五·七大学”,继续招收各种短期培训班。曾先后举办过农业技术班、兽医班、赤脚医生班、教师培训班和拖拉机维修班等,至1977年恢复高考。
“文革”十年,武邑中学多种教学设施被打、砸、抢所破坏,教学难以顺利进行
粉碎“四人帮”后,县委、县革委与文教局致力于武邑中学的恢复工作。1977年恢复高考后,学校恢复原校名“河北武邑中学”,并为招收新生工作做好一切准备。
1978年1月,学校重新招生,共招收4个高中班,其中高二年级两个班(1、2班),高一年级两个班(3、4班),学制均为2年,学生共计200名。7月,有100名毕业生参加高考,升入大、中专学生31名。
1978年8月,学校领导班子调整,同时提出“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口号,学校工作逐步纳入正规。9月,学校又招收2个复习班(5、6班),4个高一年级(7、8、9、10班)和4个初中班(初一、初二各2个班)。学校恢复为完全中学。
1979年10月,学校组建文革后的第一个文班,招生53人。至此,武邑中学成为一所具有相当规模的完全中学。
1980年以后,学校不再招收初中生,只招收高中生,并实行六轨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进行全面拨乱反正,积极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为受迫害的教师平反昭雪,恢复名誉,激发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学校各项工作得以迅速发展。
至1991年,学校在校生达到1043名,教职工120名,总占地面积60亩,总建筑面积8400平方米。设物理、化学、生物3个实验室和电化教学室。学生宿舍建筑面积为1750平方米。教职工宿办室、伙房、图书室和其它用房建筑面积为2550平方米。拥有餐厅一座,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学校实验设备较为完善,能够进行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各种实验。文体器材较齐全。设有医务室和校医,卫生保健制度健全。学校有校办印刷厂,职工20人,印刷机械等固定资产价值7万元。
1995年,为适应适度发展高中的教育形势,学校发展为八轨制;1997年,学校又扩班为十轨制,并改班号为97—1班至97—10班。
1996年至2000年,学校对老校区硬件设施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先后投资170万元建成建筑面积2881平方米的实验楼;投资472.7万元,建成建筑面积7437平方米的教学办公大楼;投资490万元,建成建筑面积8800平方米的安居工程,96户教师迁入新居,安居乐业;投资7万多元修建了学校大门口;投资对学校伙房进行改革,由原来集体打饭改为食堂制,并实行了电脑IC卡卖饭;投资2万5仟元,在南院修假山,搞绿化,安路灯,美化亮化教学区环境;学校南院路面硬化3000平方米,结束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历史。
经过几年的调整及改扩建,学校办学条件水平提高,各项工作有条不紊,进展顺利,教
育教学成绩显著,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第一节 学校整体搬迁
随着学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影响越来越大,人民群众对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强,都希望孩子进好高中上好大学,而学校的现有规模却无法满足大多数家长的愿望。同时,省级示范性高中验收,学校在占地面积等环节距离标准要求有一定差距,也使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受到限制。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学校领导班子精诚团结,高瞻远瞩,他们以国家相关政策为依据,分析教育发展形式、总结办学经验,决定实施整体搬迁。这一决定得到了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经过多次论证、精心筹划,2001年3月19日正式开工建设,仅用160天的时间就完成了建设搬迁,创造了武邑建筑史上的奇迹。
新校占地面积226亩,北临50米宽的宏达路,西临106国道,交通十分便利。建设工程总建筑面积7万余平米,其中包括教学实验办公综合楼1.9万余平米,以及学生公寓、食堂、科技楼、图书馆、教职工住宅楼等,总投资达5500余万元。施工图纸由天津大学建筑设计院按省示范性高中标准规划设计,工程由衡水中实建筑公司和沧州一建公司中标承建。学校的整体迁建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武邑中学迁建工作,县领导把迁建工作作为全县大事来抓,时任县委书记郑新秋,县长纽兴辉时刻关注着迁建工作的每一环节,经常到施工现场指导。为加强领导,有利开展迁建工作,成立了由县委副书记袁洪恩任指挥长,副县长崔世霞任副指挥长以及各职能部门人员参加的武中迁建指挥部。指挥部的成立有力地促进了迁建的进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武中相关人员组成的迁建办公室在宋凤岐校长的正确领导下,发扬“吃尽千辛万苦、费尽千言万语、克服千难万险”的精神,跑办准备材料,协调部门关系,科学安排,周密计划,在工期短、任务重、质量要求高且资金缺口大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为学校和施工单位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施工单位以按时交工为己任,集中优势兵力昼夜奋战,科学施工,仅用五个多月时间一所布局合理,设计一流,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武邑中学已经落成。这样的速度在武邑建筑史上从来没有过。
武邑中学迁建后,每年以增加1000学生的规模进行了扩招,教育教学质量稳中有升,素质教育、社会效益和办学规模达到了和谐统一,并发挥了良好的辐射带动作用,不仅自身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还影响促进了全县乃至全市教育事业的发展,使教育成为武邑县的一个品牌、一个亮点、一个窗口。
第二节 创建河北武中·宏达教育集团
河北武邑中学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名闻全国的重点中学。每年都取得在全省重点中学名列前茅的高考成绩。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形成了先进的办学理念,打造出一支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成为衡水教育界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教育资源,成为武邑中学强大的“软实力”。然而,随着人民群众渴望子女成才的愿望不断强化,武邑中学已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
与武中仅一墙之隔的民办宏达学校建设投资6000万元,占地面积达350亩,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设有高中部、初中部,各有20个教学班,教学、生活设施在全省居一流水平。
2005年,中共河北省委六届七次会议吹响了向教育强省进军的号角,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把加快发展普通高中作为重要内容,要求切实解决好普通高中教育优质资源短缺、资源总量不足的问题。受这次会议精神的鼓励和启发,在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2005年5月26日,由武邑中学和民办宏达学校组建的河北武中·宏达教育集团成立了。
河北武中·宏达教育集团的核心构成有河北武邑中学、宏达学校。集团的核心依托为武邑中学,主要是充分发挥武邑中学示范带动作用,利用武邑中学的名牌效应,挖掘武邑中学宝贵的教育教学经验、优良的师资队伍、完善的管理模式等教育资源。同时利用宏达学校社会力量办学投资、一流的教学设施。集团实行两个体制,武邑中学仍是公办性质,宏达学校为民办性质。宏达学校实行独立法人、独立核算,自主办学、自主管理。通过整合双方教育资源,实现联合办学、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谐发展,武邑中学与宏达学校的强强联合,使河北武中·宏达教育集团总占地面积达650亩,建筑面积达15万平方米。在校生可达11000多名,成为河北省规模最大的中学之一,是武邑县教育事业的一次飞跃。集团力争在三、五年时间内跻身全国名校先进行列,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为武邑发展打造强大的智力平台。
整齐干净的食堂 食堂洁净,现代化厨房用具齐备,饭菜可口卫生,营养搭配合理;宿舍六人一室,并配有独立的洗漱、卫生间,干净舒适,通风采光效果好;运动场、洗浴中心、学校医院、校内超市等方便学生生活。优越的食宿条件与生活环境,为广大学生健全身心、快乐成长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李保兴,男,1955年生,河北武邑人,1973年工作,1977年入党。河北师范大学化学系毕业,中学高级教师,现任武邑中学校长。
河北省安全防范安全单位
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衡水市优秀学校
衡水市五四红旗团委
教育部诱思探究教学重点实验基地
河北省文明单位
河北省示范性高级中学
河北省园林式单位
优秀的清华考生 谷兆宁 王丙友 封学智 魏志良 王广仁 张冬洁 邢海英 孙广晨 张靖涛 陈彦凤 徐同喜 孙志佳 武立国 杜雄雄 吕晓阳 马占武 沈亚巍 高富军 李明亮 魏青松 李树森 杨晓晨 吴靖晔 李浩然 黄月香 张冬梅 郝世锋 吕瑞晨 胡尚如 袁长岭 王智瑞 韩世安 黄 飞 王 磊 赵永涛 王 晶 刘方亮 吴 越 郭 明 王 鹏 王世英 赵国强 韩国嵩 吴学雅 王 一 冯 治 刘鹏飞 张宏利 孙 磊 张晨阳 马春杰 田 雷 袁文军 陈明立 杜 危 鲍 雷 刘 义 郭俊旺 张 越 王 亮 苗 旺 张 健 李 晓 张 力 刘 飞 刘 冕 冯 倩 刘 学 田 琳
河北武邑中学于1951年9月建校,学校创办55年来,共有65个初中班,212个高中班毕业,为上一级学校输送了15600多人,培养初中毕业生3940人,在举办短训班时期,为社会培养了近500名有一技之长的人才。55年来,几经坎坷,几易校址,由开始的1个班50名学生,教工三人,占地数亩,发展到目前的64个班5000名学生,教职工258人,校园面积300亩。尤其近十年来,办学规模迅猛发展,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迅速提高,连续在衡水市同类学校评比中名列前茅,受到各级领导的肯定、赞扬以及社会的高度关注。
2007、2008、2009、2010年连续重点大学上线人数过千,本科升学率达90%以上,高出全省近60个百分点。在2011年高考中,我校各项指标再创历史新高。本一上线1718人,本二上线2817人,本科上线4072人,600分以上的学生857人,郭晓宇以691分的佳绩被清华大学录取,丁晓晨以681分的好成绩被北大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