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家庄

目录导航

简介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该村有数人为保家卫国而献出宝贵生命。1958年开始修峡山水库,全村半数居民响应国家号召迁至吉林省汪清县罗子沟农场,其余各村分散居住。直到1960年才在峡山东侧建村。1976年,迁至现址,峡山一直为该村属地。

该村历史人物有:邵凌阁(清代)、邵广文(民国)。

建国后该村领导有:邵明山、邵长全、邵华文、邵立军、邵立坚等。现书记为邵长光。

村内现在名人有:邵初世(原昌邑水产局局长)、邵长奎(原昌邑财税局局长)、邵立子(原潍坊化工供销公司经理)、邵明训(该村医生,擅长中医针灸)、邵立坚(原村主任,曾为峡山开发作出杰出贡献)、邵立军(原书记)等。

古树:该村峡山西北部有大片清代栗子、柿子、枣树, 仍为盛果期。

该村风景: 峡山风景名胜、刘伯温隐居传说、玉皇大帝传说、潍河三角洲等。

邵家庄

邵家庄,位于西安市户县东南,因邵氏在此早居而得此名。南依秦岭,全村共200户,村中有苍龙河流过。新中国成立后全村人民响应国家号召,齐心发展生产,改革开放之后,全村人更是上下齐心某发展,较早得建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农村。

山东省海阳市留格庄镇邵家庄

村名由来

清乾隆二年(1737年),邵姓先祖从“小云南”迁来定居,以姓命村名邵家庄。

概况

邵家庄位于海阳市东南部,地处东经121°22′,北纬36°42′。东、西两侧临黄海,南与冷家庄相接,北与张家庄为邻。距市政府驻地25公里,原属大辛家镇,2000年12月大辛家镇撤销后,隶属留格庄镇。全村辖区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6.3公顷,适宜种的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地瓜、花生、蔬菜等。 2002年,全村有106户,309人。有邵、张、隋、丛等4姓,均为汉族,其中邵姓人口较多。 195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2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8.6万元。200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784万元,人均纯收入2918元。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888万元,第一产业占总收入的97.5%,第三产业占总收入的2.5%,人均纯收入3200元。

大事记

1942年胶东军区某部进驻,本村解放。 1946年通利商行成立,行长王秀臣,第二任行长邵先考。1955年村里成立了两个互助组,组长分别为邵吉森、邵荣喜。 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邵荣世。1983年秋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渔船也实行承包制。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00公斤,总产3万公斤;有木帆船5只,渔业产值5000元。1978年,粮食亩产250公斤,总产量6.5万公斤。1983年,全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制,粮食亩产305公斤,比1978年增长55公斤;渔船增至12只,渔业产值达14.5万元。2000年,粮食亩产378公斤,总产9.6万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458公斤,总产8.7万公斤;机动渔船20只。 1994年以来,村党支部发动群众开发海滩,进行海水和滩涂养殖。到2000年,养殖文蛤4公顷,杂色蛤12公顷、贻贝3公顷,围海建池2.7公顷,收入75万元,利税3.5万元。 2002年,第一产业总收入866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8万元,畜牧业收入6万元,渔业收入742万元,其它收入100万元。 第二产业1970年,村自筹资金购买粉碎机、面粉机,成立面粉厂,职工3人。 第三产业1986年,村设代销点。后发展商店1个,理发店1个。2002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5人,收入22万元,其中运输业收入5万元,服务业收入10万元,商饮业收入7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

1953年,成立了邵家庄小学,学生30余人。1992年,南岛等四个村合并成立南岛联小。自建国到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专院校者2人,中专5人;村民中获得农艺师职称2人,助理农艺师职称2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仅70公斤左右,以吃糠菜为主。解放后,村民生活不断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粮食200公斤。1975年,全村人均粮食250公斤,人均存款2000元。2002年,全村有中型客运车1辆,各种运输车5辆,摩托车30辆,电话75部,彩电81台,电冰箱70台,洗衣机2台,各种船只20只。 村庄建设建国前,本村只有22户人家,到处破乱不堪,村民住房完全是草房,居住面积人均仅5平方米。1983年以来,村里规划了街道和房屋建设。至2000年,村新建4排新房,32户住上了新的宽敞房屋。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16平方米。 集体福利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村民的福利逐步提高。1970年,集体购买电视机1台。1975年,集体投资5000元,购买发电设备1套,供村民照明用电。1980年,村集体投资1.5万元,用上电网供电。1988年,投资1.2万元,村民吃上了自来水。1997-2000年,村民安装电话75部,成了电话村。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

1941年,冷秀章在本村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名党员。1942年,成立党支部,邵吉考任党支部书记。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先后开展了反奸、反特、反恶霸、斗地主活动,组织支前队8人。1949年党员身份公开,全村有党员9名。2002年,全村有党员18名。曾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有邵吉考、邵桂芳、邵荣世、邵吉祥、修本良、邵荣奎、邵吉顺、邵吉瑞、邵光端、邵永坤、张世禄。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4月,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9月,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治安、民兵、妇女等组织。曾任村主要行政负责人的有邵吉彬、邵荣桂、邵桂芳、邵荣世、邵荣智、邵吉民、邵吉环、邵吉顺、张世禄。1999年4月,张世禄被村民直选为村民委员会主任。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