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合镇历史悠久、民风淳朴,万合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那遥远的西周。翻开泰和县城最古老的地图,县城东门就在仁善、仙槎两河,整个竹山圩镇和湖尾、高樟、南垅、坪上、沙垅、罗家、沙湖、集义、江南、前进等11个村落都被囊括在城内,万合历史上就是西昌古城一部分。至明朝历化年间,为解决城内严重内涝而开挖新赣江河道,才形成万合和沿溪、澄江隔江相望的现状。1977年7月在桑芫村庙花洲出土了重34公斤、高55厘米的西周铜质甬钟,甬钟浑厚庄重古朴,铸造精美,为省内罕见瑰宝。勤劳朴实的万合人,用自己的智慧在波涛翻滚的赣江边生生不息。[2]
万合镇位于泰和县东北部、赣江东岸,距县城20公里,距泰和火车站10公里。主要公路交通有泰(和)万(合)公路、永(昌)万(合)公路、古(坪)竹(山)公路、万(合)陂(头)公路以及在建的泉南高速公路。水运则有赣江航运码头。目前万合至泰和县城主要有两条线路:一条是在印霞江乘轮渡,沿泰万公路直达县城;另一条是沿永万公路,经永昌市绕行泰和大桥,再折至县城。目前在建的大型水利工程赣江石虎塘航电枢纽工程主坝址位于境内石虎塘村,建成后坝顶可通行,直达赣江西岸,将可大大缩短往来县城的时间。
万合镇现辖1个居委会和28个村委会:万合镇居委会、湖尾村、高樟村、南垄村、坪上村、沙垄村、湖头村、罗家村、江南村、集义村、前进村、桑园村、沙湖村、华盖山村、哨丰村、陂溪村、店边村、菰塘村、塘尾村、南坑村、霞山村、黄坑村、宁溪村、大鹏村、赤溪村、铜陂村、樟塘村、竹山村、钟阜村,镇政府驻坪上村。
全镇人口52860人,现有耕地面积77625亩,其中水田60200亩,旱地17425亩,土地肥沃,宜种植水稻、竹篙薯、车前籽、西瓜、甘蔗等作物。山林面积70015.5亩,其中经济林60000余亩,境内矿藏丰富,以红砂、盐矿居多.
万合镇水交陆交进,交通便利,通讯发达,移动、联通两网覆盖全镇,已装移动电话3000余户。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今天的万合人民有信心把万合建设成吉泰盆地上的明星重镇。
万合镇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是泰和的“鱼米之乡”,盛产竹稿薯、车前籽、西瓜、花生、芝麻等名优物产。
近年来,万合镇党委政府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按照“围绕市场抓调整,突出效益抓开发,围绕产业抓服务,引导农民搞流通”的思路,走以基地为示范,带动千家万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已形成五大特色农业基地:60000亩优质稻基地;5000亩竹篙薯基地;5000亩车前籽基地;5000亩转基因白杨基地;1000亩红瓜子、花生、芝麻基地。逐步形成变“竹蒿薯一枝独秀”为“名优特产竞风流”的新避面。镇特色农产品营销公司有白凤牌竹篙薯、花生油、芝麻油、红瓜籽以及“翠竹”、“万丰”、“万集”优质大米等产品。
改革开放以业,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指导下,万合涌现出一大批经商办企的能人,创建出一批明星企业。李期倩牵头创办志麟有限公司,肖承先创办粮食加工厂,刘木明投资100万元创办万合加油城,镇机关干部集资50万元创办特色农产品营肖公司,到目前为止,乡镇企业总产值达8275万元,创利税822万元。万合镇党委政府抓住有利时机,解放思想,大胆招商引资,做大做强乡镇企业,逐向使万合走向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
2011年,完成生产总值3.1亿元,增长15%;全镇财政总收入完成8570万元,同比增长36.7%,列全市30强乡镇第22位;完成工业企业税收1227万元,超额完成227万元,同比增长70%;全年完成进园项目实际进资1800万元人民币,实际利用外资215万美元,其中现汇进资115万美元,实现出口创汇2740多万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500元,比上年增长9%,各项经济考核指标保持良性发展态势。2011年,荣获全县乡镇综合目标考评第二名等19个市(县)先进表彰。 [1]
万合镇交通便利,距县城仅18公里,永万公路直通县城,万南、万竹、万陂公路贯穿全镇,水运有赣江之便,通讯发达,联通、移动两网覆盖全镇,程控电话装有6000多门。电力充足,农网改造已经完成。城建步伐不断加快,圩镇中心兴建了“中心花园”、“街心花园”,正准备兴建50亩的文化休闲广场,旧的商贸市场已改造,进行了功能分区,实现了硬化、绿化、亮化。文教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全镇有三所中学、两所中心小学,26所完小,两所卫生院,其中万合中心卫生院软、硬件设施在全市乡镇中首屈一指。[3]
人文荟萃、名胜繁多,远近闻名的要数店边村的“科甲第”和梅冈王氏宗祠“本仁堂”等古老建筑。“科甲第”创建于南宋绍定四年,历经770多年风雨,至今保存完好,已列为省级保护文物。“本仁堂”不仅结构合理,而且雕梁画栋,花、鸟、虫、鱼、人物惟妙惟肖,极尽装饰,巧夺天工。该堂四周风景秀丽,左前方是千年古樟,有“金龟背印”之说,右有“莲花印水”,四周有梅冈八景:好古楼、万丈楼、携霞斋、湍竹亭、青晖楼、一乐堂、若单轩、东冈精舍。文化底蕴深厚, “文昌璀灿书风远,杏坛芳菲翰墨香”,罗家的文昌书院(也称“世德堂”),建筑之科学、技艺之高超、雕刻之精湛令人咋舌,整个书院占地500平方米,典型的砖木结构,分前、中、后三栋,气势宏伟,雕刻精细。1930年2月底,中共泰和县委,泰和县临时苏维埃政府迁至此办公,全县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在此召开。[2]
万合镇乃风光旖旎的旅游胜地。远有民族英雄文天祥以神奇的传说而命名的“华盖山”和“挂榜山”,有居泰和县之最,历经风雨年,占地1200平方米,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梅冈本仁堂”;近有中共泰和县委、泰和苏维埃政府革命旧址“四德堂”、“文昌宫”。承古融今,享誉史册,流传内外。万合自古民间文艺繁盛,采茶戏与舞龙狮争相辉映,每年元霄前后每村竞相演出,其中以华盖山、哨丰最著。2000年农民艺术节万合狮队获得二等奖。万合群众文化繁荣,学风浓厚,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人才辈出,是万合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