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祐四年(907年)三月,唐昭宣帝 李柷禅位梁王 朱温,朱温 改“唐”国号为“梁”,史称 “后梁”; 晋国、 岐国、 吴国仍以“唐”为国号,仍称“ 天祐”年号。923年,李存勖在 魏州称帝,改元“同光”,李存勖并没有按传统以自己的王号“晋”作为新朝的称号,而是采用“唐”作为国号;且在灭梁之前,一直延用 唐昭宗时的“ 天祐”作为年号。所以“前晋政权”和“后唐政权”的正式国号仍然是 “唐 ”,然而为了区别 李渊建立的 “唐 ”和 石敬瑭建立的 “晋 ”,故称呼 李存勖称帝前的政权为 “ 前晋 ”,称帝后的政权为 “ 后唐”。 [3]
后唐一度被视为 中兴大唐的存在,且自身实力雄厚,统治版图为五代各国之最,再而庄宗也为 李柷上谥号,虽然血脉不同,但有所继承。 [4] 清人 陈鳣编撰《 续唐书》时,根据明人 陈霆编撰《 唐余纪传》的宗旨,以 后唐、 南唐两朝,上承唐祚,下启宋朝,应当作为 五代十国之正统。 [5]
参见:柏乡之战、幽州之战、胡柳陂之战
中和三年(883年) 沙陀族将领李克用因收复京师长安有功 后唐被封 河东节度使,治 太原府。大顺二年(891年),受封晋王,建立 晋国。 [6] 由于 朱全忠曾有意暗杀李克用,但被李克用侥幸脱身,所以李克用与朱全忠誓不两立。 [7] 天祐四年(907年)朱全忠篡唐建立 后梁,李克用仍用唐天祐年号, 晋国成为后梁北方最大的威胁。 [2] 天祐五年(908年)李克用死后,子 李存勖即晋王位。 [8]
天祐七年(910年)朱温企图彻底消灭 义武军和 成德军,派大军进 攻赵地。成德 节度使赵王 王镕无法抵御后梁的进攻,向 晋国求救。 [9] 同时 义武节度使北平王 王处直也遣使表示愿意归附 晋国。李存勖把握时机,派大军救赵,与梁军大战于柏乡,大败梁军。 柏乡之战后, 义武军和 成德军都归附于 晋国,使得 晋国的势力逐渐强大。
天祐八年(911年) 卢龙节度使燕王 刘守光称帝,改元 应天,国号“燕”,史称“ 桀燕”。 [10] 李存勖以平叛为名,大举进攻燕国。天祐十年(913年) 晋国灭亡 燕国,杀刘守光于太原。 [11] 经过此战,河北之地大都归属于晋,为晋南下灭后梁奠定了基础。
天祐十二年(915年)天雄节度使邺王 杨师厚去世, 梁末帝企图分魏博为两镇,魏博军乱,相继以州县归降 晋国。 [12] 经过一系列的战争后,魏博诸州为 晋国所有。自此, 河朔三镇全部都归入 晋国的统治之下,使得梁晋形势发生逆转, 晋国由弱势一方变为强势一方。天祐十五年(918年)晋王 李存勖率军攻 梁,在今河南胡柳陂一带与梁军大战,晋军先败后胜,但也伤亡惨重,无力再攻汴州。
天祐十八年(921年)赵国发生内乱,赵王 王镕为其养子 张文礼所杀,李存勖派大军讨伐,张文礼病死。 [13] 天祐十九年(922年) 李存审攻陷 镇州,杀张文礼之子张处瑾,自此赵地彻底为前晋所有。 [14]
参考:杨刘之战、后唐灭后梁之战
天祐二十年(923年)四月,李存勖在 魏州称帝,改元同 后唐光, 沿用“唐”国号,因李存勖复以“唐”为国号,故称“后唐”,以与“李唐”相别。 [3]
同光元年(923年)十月初二,李存勖亲率大军由 杨刘渡河,初三,进至 郓州,以部将 李嗣源为前锋。当夜越过汶水,次日晨与梁将 王彦章相遇,一战而胜,并克中都(今山东 汶上),擒 王彦章。他又采纳李嗣源关于兵贵神速、急趋汴州的建议,命其率前军当夜出发,自率主力继后。初七,进至 曹州(今山东 曹县西北),梁将不战而降, 朱友贞见援兵无望而自杀。初九,唐军至 汴州,王瓒开门出降。十二日, 段凝率军五万到封丘(今属河南)请降, 后梁灭亡。 [15]
李存勖入汴州后,贬 郑珏为莱州司户参军, 萧顷登州司户参军;杀 李振、 赵岩、 张汉杰、朱珪,灭其族。
后唐
李存勖与 伶人同台演出,并起艺名“ 李天下”;因喜好演戏,而对伶人特别宠信,以致出现了伶人干政的古代少有的现象。唐末宦官大批被杀,侥幸逃生的宦官多藏匿民间。李存勖登基后,宦官势力死灰复燃。李存勖身边的宦官多达近千人。且以宦官为监军,牵制军中将领。李存勖听信伶人和宦官的谗言,疏忌宿将,弄得人人自危。大将李嗣源可谓忠心耿耿,也遭到猜忌。
租庸使孔谦横征暴敛,百姓怨声载道,李存勖反而认为 孔谦理财有功,赐“丰财赡国功臣”称号。 [16] 李存勖听信宦官之言,设立内府和外府;导致外府常虚竭无馀而内府山积。 [17] 当时政制混乱,政出多门。皇太后 诰命,皇后 教令,与庄宗的 制敕交行于地方,地方官府都照办不误。 [18]
同光二年(925年)南汉国主 刘龑听说李存勖灭梁,心生恐惧,派使者进贡,并窥探虚实。使者何词返汉后,向刘龑汇报说:李存勖“骄淫无政,不足畏也”。
参见:后唐灭前蜀之战
同光三年(926年)九月,庄宗命魏王 李继岌,枢密使 郭崇韬,领兵六万,自凤翔走 大散关入蜀;另以 高季兴为东南面行营都招讨使,率荆南军攻取 夔州、 忠州、 万州等地。 [19]
同光三年(926年)十月,马步军都指挥使 李绍深攻克威武城;蜀将王承 后唐捷以凤、兴、文、扶四州降唐。唐军长驱直入,李继岌兵临兴州,蜀将 宋光葆以梓、绵、剑、龙、普五州降唐;而后蜀国武定节度使王承肇、山南节度使王宗威、阶州刺史王承岳分别献城投降;只有蜀国天雄节度使王承休与副使安重霸打算出秦州攻打唐军,至茂州,兵马仅剩两千, 安重霸见大势已去,以秦、陇二州降唐。高季兴乘势率水军逆流而上,攻打施州。蜀国峡路招讨使 张武用铁锁断绝长江航路,大败荆南军, 高季兴乘轻舟逃走。不久,张武闻北路失败,便以夔、忠、万三州降唐。十一月,唐军昼夜兼行,至利州, 王宗弼闻风弃城西逃。李继岌率大军向 剑州、 绵州、 汉州推进。蜀国武信节度使兼中书令 王宗寿以遂、合、渝、泸、昌五州降唐。 李绍琛到达绵州时,绵江浮桥已被蜀兵破坏。为速取蜀国,李绍琛乘蜀兵溃败之机,率大军骑马渡江,入鹿头关,攻克 汉州,直逼成都。
同光三年(926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李继岌率大军到达成都,翌日,蜀主 王衍出降, 前蜀灭亡。
参加: 兴教门之变
同光四年(926年)二月, 皇甫晖在 邺都叛乱,李存勖命 李嗣源前往讨伐。不料刚到魏州城下,所部发生哗变,与魏州叛军会合,共同拥戴李嗣源为帝。李嗣源起初托故逃出魏州城招集散兵,后来在女婿 石敬瑭以及手下 安重诲、 霍彦威的劝诱之下起兵造反。 [20] 庄宗听闻讨伐军有变,即令怀远指挥使 白从晖率骑兵扼守河阳桥,以护卫京城;又拿出金帛赏赐诸军,并亲率军趋 汴梁,但为时已晚。途中闻知李嗣源已入汴梁,即仓皇回逃,至 荥阳,随从士卒已散逃过半。刚抵 洛阳,从马直指挥使 郭从谦亦率所部兵 哗变,与京城驻军展开混战。
同光四年(926年)四月初一,庄宗率近卫骑兵出战,中 流矢而死。初三,李嗣源入洛阳,被群臣拥戴为监国,不久于庄宗柩前即皇帝位,改同光四年为天成元年。
天成元年(925年) 霍彦威、 孔循劝明宗更换国号,明宗以 兄终弟及为由否决了这一提议。 [21] 丙申,杀租庸使 孔谦。天成四年(929年)六月,前荆南行军司马、归州刺史 高从诲,上表请求归附朝廷。七月,明宗任命高从诲为荆南节度使,兼侍中。
长兴元年(930年)十一月,武安节度使 马希声,上表请求归附朝廷。十二月,明宗任命马希声为武安、静江节度使,兼 中书令。 长兴元年(930年)十一月,契丹国东丹王 耶律倍归唐,明宗以天子仪卫迎接,并赐姓东丹,名慕华,拜怀化军节度使、瑞慎等州观察使;后又赐国姓李名赞华,改封陇西县开国公。长兴二年(931年)六月,明宗复置明法科,同 大唐开元礼。
明宗统治时期,后唐国势有所起色,百姓日渐富裕,使本已十分衰败的朝政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面。实际上,明宗之治并不稳定。明宗晚年,国内已有乱象。 [22]
长兴四年(933年)十一月二十日,秦王 李从荣因谋反被处死。当时李嗣源病危,于次日派宦官 孟汉琼到邺都召李从厚回京。十一月二十六日,李嗣源去世, 秘不发丧达六天之久。 [23] 十二月一日,在西宫发丧, 李从厚即皇帝位,改长兴四年为应顺元年。 [24]
闵帝即位后,把潞王 李从珂和 石敬瑭当成眼中钉。闵帝先是罢李从珂之子 李重吉控鹤指挥使,外任亳州团练使。又将李从珂改镇河东,将河东节度使石敬瑭改镇成德,将成德节度使 范延光改镇天雄,让自己的堂兄弟 李从璋调任凤翔,接替李从珂的节度使职务。因此李从珂在部下的鼓动下,拒绝了朝廷命令,起兵造反。
应顺元年(934年)三月,朝廷军马兵临风翔城下。 李从珂登城哭诉,言其无罪,被奸人所害。禁军将领 杨思权为一己私欲,遂煽动禁军兵变,率诸军投降了李从珂。李从珂尽出凤翔所有用来赏军,并许诺攻下洛阳后,再给予重赏。潞王大军很快攻下长安、华州、陕州,侍卫亲军纷纷归顺潞王。闵帝无奈,只好仓皇向魏州逃去,途中遇到河东节度使 石敬瑭,石敬瑭引兵尽杀闵帝亲随,将闵帝软禁在卫州。 [25]
应顺元年(934年)四月三日, 李从珂率军进入洛阳城。宰相 冯道率领文武百官劝进,李从珂假意不从。次天,曹太后下诏废 李从厚为鄂王,命李从珂为监国。六日,又立李从珂为帝,改应顺元年为清泰元年。
参见:后晋灭后唐之战
清泰二年(935年)末帝派遣武宁节度使 张敬达领兵驻屯在代州,牵制并 后唐监视石敬瑭。 [26] 清泰三年(936年)末帝又调石敬瑭为天平节度使,企图以此消弱石敬瑭兵权。 石敬瑭拒绝调任。于是,石敬瑭叛变,同时石敬瑭还上表指责李从珂即位非法,应立即将皇位让给许王。末帝大怒,撕毁奏表,削其官爵。
清泰三年(936年)五月,末帝任命建雄军节度使 张敬达为太原四面都招讨使, 杨光远为副使,率大军讨伐石敬瑭。 [27] 唐军包围了太原,筑长围以围困晋阳。石敬瑭遣使向契丹求救,表示愿意割地称臣。九月,契丹主 耶律德光亲率五万兵马增援石敬瑭,唐军与辽晋联军大战于团柏谷,唐军大败,死伤万余人。随后,石敬瑭与契丹军得以顺利南下进逼京师洛阳。途中先锋指挥使 安审信、振武守将 安重荣、彰圣指挥使 张万迪等将纷纷归降石敬瑭,后唐统治岌岌可危,处于即将全面崩溃的前夕。
清泰三年(936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末帝见大势已去,带传国玉玺与 曹太后、 刘皇后以及太子 李重美等人登上玄武楼,自焚而死,后唐遂亡。
后唐于923年灭后梁,除南汉、南齐、前蜀外,其余各国皆称臣纳 后唐(3) 贡;926年又灭前蜀,南平、南楚于928年、930年先后内附后唐,后唐一度统一 汉地大部,对 中原王朝最终统一全国具有历史推动意义。
后唐极盛时期的疆域,东接海滨,西括陇右,北带长城,南至岭南。约有今河南、陕西、山西、宁夏、北京、天津、山东、湖南、湖北等省市,河北省张家口以南地区,四川省岷江、大渡河以东地区,甘肃省东部,贵州北部,江苏省徐州地区,安徽省西北部、广东省北部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西南部。
后唐起自河东,东平燕人,取灜、莫以北诸州,遂定幽 后唐、蓟之地,复南下灭梁。初庄宗即位,以魏州为东都,号兴唐府;以镇州为北都,号真定府;太原为西都,灭梁后,迁都洛阳,号为东都,因以长安为西都,太原改为北都,而魏州、镇州如故。同光后,称洛阳为兴唐府,魏州别号邺都;天成以后,废邺都,仅西北东三都存焉。其疆域较梁略广,兼有九道之地; [28] 唐字灭燕臣岐,破西蜀后,仅余吴、吴越、南平、楚、闽、南汉诸国,及孟知祥以蜀地称王,与唐共八国,其时“东际于海,南至淮、汉,西逾秦、陇,皆唐境也。共得州一百二十有三。
各府尹、节度使管辖诸州 | ||
---|---|---|
西京留守(京兆府、金州) | 东都留守(河南府、汝州) | 凤翔镇(凤翔府、乾州、陇州、义州) |
北京留守(太原府、辽、汾州、沁州、石州、宪州、岚州、代州、忻州、府州、蔚州) | ||
归义镇(瓜州、沙州、甘州、肃州) | 河西镇(西凉府) | 振武镇(朔州、胜州、麟州) |
昭武镇(利州、集州、巴州、通州) | 宣武镇(汴州、曹州) | 武贞镇(朗州、岳州、澧州) |
武兴镇(凤州、兴州、文州、扶州) | 大同镇(云州) | 武定镇(洋州、壁州、蓬州) |
静难镇(庆州、宁州、衍州、邠州) | 护国镇(河中府、绛州) | 建雄镇(晋州、慈州、隰州) |
平卢镇(青州、淄州、莱州、登州) | 武宁镇(徐州、宿州) | 天平镇(郓州、齐州、棣州) |
成德镇(镇州、赵州、深州、冀州) | 昭义镇(潞州、泽州) | 匡国镇(华州、商州、同州) |
宁江镇(夔州、忠州、施州、万州) | 河阳镇(孟州、怀州) | 山南西道镇(兴元府、开州、渠州) |
武兴镇(凤州、兴州、文州、扶州) | 安远镇(安州、申州) | 山南东道镇(襄州、房州、均州、复州) |
定难镇(夏州、宥州、银州、绥州) | 保大镇(鄜州、坊州) | 雄武镇(秦州、成州、阶州) |
归德镇(宋州、单州、毫州、颖州) | 彰武镇(延州、丹州) | 义武镇(定州、祁州、易州) |
威胜镇(邓州、唐州、随州、郢州) | 武泰镇(黔州、涪州) | 泰宁镇(兖州、沂州、密州) |
威塞镇(新州、毅州、儒州、妫州) | 彰国镇(应州、寰州) | 忠武镇(许州、陈州、蔡州) |
荆南镇(江陵府、峡州、归州) | 义成镇(滑州、濮州) | 横海镇(沧州、景州、德州) |
羁縻州(辰州、叙州) | 镇国镇(华州、商州) | 安国镇(邢州、洺州、磁州) |
直隶州(郑州、耀州) | 保义镇(陕州、虢州) |
武定镇(洋州、壁州、蓬州) |
剑南西川镇(成都府、茂州、维州、彭州、汉州、蜀州、邛州、眉州、陵州、简州、雅州、黎州、嘉州、荣州、资州、戎州) | ||
静江镇(桂州、融州、昭州、宜州、柳州、象州、州严、思唐州、蒙州、富州、贺州、梧州、龚州) | ||
卢龙镇(幽州、涿州、莫州、灜州、蓟州、顺州、檀州、平州、泰州) | ||
剑南东川镇(梓州、绵州、龙州、剑州、阆州、果州、普州) | ||
武安镇(潭州、邵州、衡州、永州、道州、连州、郴州) | ||
天雄镇(兴唐府、贝州、博州、相州、卫州、澶州) | ||
朔方镇(警州、雄州、灵州、盐州、威州) | ||
彰义镇(泾州、行武州、行渭州、行原州) | ||
武信镇(遂州、合州、昌州、渝州、泸州) |
各府尹、节度使管辖诸州 | ||
---|---|---|
西京留守(京兆府、金州) | 东都留守(河南府、汝州) | 凤翔镇(凤翔府、乾州、陇州、义州) |
北京留守(太原府、辽、汾州、沁州、石州、宪州、岚州、代州、忻州、府州、蔚州) | ||
归义镇(瓜州、沙州、甘州、肃州) | 河西镇(西凉府) | 振武镇(朔州、胜州、麟州) |
昭武镇(利州、集州、巴州、通州) | 宣武镇(汴州、曹州) | 武贞镇(朗州、岳州、澧州) |
武兴镇(凤州、兴州、文州、扶州) | 大同镇(云州) | 武定镇(洋州、壁州、蓬州) |
静难镇(庆州、宁州、衍州、邠州) | 护国镇(河中府、绛州) | 建雄镇(晋州、慈州、隰州) |
平卢镇(青州、淄州、莱州、登州) | 武宁镇(徐州、宿州) | 天平镇(郓州、齐州、棣州) |
成德镇(镇州、赵州、深州、冀州) | 昭义镇(潞州、泽州) | 匡国镇(华州、商州、同州) |
宁江镇(夔州、忠州、施州、万州) | 河阳镇(孟州、怀州) | 山南西道镇(兴元府、开州、渠州) |
武兴镇(凤州、兴州、文州、扶州) | 安远镇(安州、申州) | 山南东道镇(襄州、房州、均州、复州) |
定难镇(夏州、宥州、银州、绥州) | 保大镇(鄜州、坊州) | 雄武镇(秦州、成州、阶州) |
归德镇(宋州、单州、毫州、颖州) | 彰武镇(延州、丹州) | 义武镇(定州、祁州、易州) |
威胜镇(邓州、唐州、随州、郢州) | 武泰镇(黔州、涪州) | 泰宁镇(兖州、沂州、密州) |
威塞镇(新州、毅州、儒州、妫州) | 彰国镇(应州、寰州) | 忠武镇(许州、陈州、蔡州) |
荆南镇(江陵府、峡州、归州) | 义成镇(滑州、濮州) | 横海镇(沧州、景州、德州) |
羁縻州(辰州、叙州) | 镇国镇(华州、商州) | 安国镇(邢州、洺州、磁州) |
直隶州(郑州、耀州) | 保义镇(陕州、虢州) |
武定镇(洋州、壁州、蓬州) |
剑南西川镇(成都府、茂州、维州、彭州、汉州、蜀州、邛州、眉州、陵州、简州、雅州、黎州、嘉州、荣州、资州、戎州) | ||
静江镇(桂州、融州、昭州、宜州、柳州、象州、州严、思唐州、蒙州、富州、贺州、梧州、龚州) | ||
卢龙镇(幽州、涿州、莫州、灜州、蓟州、顺州、檀州、平州、泰州) | ||
剑南东川镇(梓州、绵州、龙州、剑州、阆州、果州、普州) | ||
武安镇(潭州、邵州、衡州、永州、道州、连州、郴州) | ||
天雄镇(兴唐府、贝州、博州、相州、卫州、澶州) | ||
朔方镇(警州、雄州、灵州、盐州、威州) | ||
彰义镇(泾州、行武州、行渭州、行原州) | ||
武信镇(遂州、合州、昌州、渝州、泸州) |
中央官制
后唐同光元年(923),重建 枢密院。废崇政院,以亲信外臣任枢密使,直接以“宣”行使职权,侵夺了中书的职权。 [29]
后唐亦设租庸使统领财政。天成元年(926)四月,改由宰相或宣徽使判 盐铁、 户部、 度支。长兴元年(930)八月,明宗决定使用 三司使职名,三司使遂成为最高财政官员。 [29]
地方官制
府、州分为 节度使州、 防御使州、 团练使州、 刺史州,州长官为刺史,通常由前三使分别兼任,单任刺史的较少。 节度使兼任州刺史,本州以外的辖州,称为支郡,上述各类长官几乎都由武将担任。都城、陪都称府,长官称 尹,陪都设留守兼任 府尹。州、府下设 判官、 推官为上佐, 录事参军掌庶务, 户曹、仓曹等分理诸事。 [29]
县设 县令,下设 主簿、 县尉分理民事、刑狱,后以 镇将理刑狱治安,县尉遂废。 [29]
同光二年(924年),仿唐朝后期《 大中刑律统类》,编定《同光刑律统类》13卷;后又制编《天成格》3卷、《清泰编敕》30卷。 [30]
后唐禁军实源于李克用创建的河东镇之军队。其军队主要由 沙陀、 契苾、 吐谷浑和代北汉人和河东土著人为主,其中坚力量便是李克用所收养的所谓 义儿军。李克用最初的军队主要由少数民族组成。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李克用被任命为 雁门节度使,募兵八万,皆代北军兵。根据《 资治通鉴》记载,主要为 吐谷浑、 沙陀、 回鹘、 奚、 室韦、 鞑靼之属,由于少数民族的游牧特性,这支军队骁勇善战,常能以少胜多,是河东军队的中坚力量。李克用就是依靠这只军队,在镇压 黄巢起义军以及后来与朱温的争霸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河东军队的另一组成来源便是李克用和李存勖父子在兼并战争中收编的其他方镇的军队,尤其是李存勖攻取河朔地区后,收编的幽州、成德和魏博等镇的军队。这些部队弥补了沙陀、吐谷浑等擅长野战而不长于攻城的弱点,极大的提高了后唐军队的作战力。923年灭梁,又大规模的收编了后梁的禁军部队,使其成为后唐的禁军部队。
后唐以唐朝继承者自居,故其在军制上自然不会完全沿袭后梁之制。庄宗在灭梁后,即以左右龙武、左右羽林、左右神武等为六军。明宗时期,后唐对左右羽林军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整顿,从而使羽林军的兵力得到了加强。长兴二年,左右 羽林军被改编为左右严卫军,龙武、神武改编为左右捧圣军;次年,神捷、神威、广捷等军改编为左右羽林军。
后唐的 侍卫亲军之制,在庄宗统治时期较为混乱,庄宗除了将河东军队升格为禁军外;还将在战争中收编的河朔诸镇的军队改编为禁军;对于归降来的原后梁禁军,经过收编后仍保留了其禁军军号。这些禁军除了六军以外,其余的均属于侍卫亲军系统,因此这一时期的后唐侍卫亲军下属的军队众多,军号繁杂,显得较为混乱。明宗统治时期一度对禁军进行过整顿,并给侍卫步军和侍卫马军授予了军号,初步改变了这种混乱状态。
时间 | 战争 | 交战方 | 结果 |
---|---|---|---|
907年 | 潞州之战 | 梁朝 | 梁军几乎被全歼 |
908年 | 三垂冈之战 | 梁朝 | 梁军伤亡过万 |
909年 | 晋州之战 | 梁朝 | - |
910年 | 柏乡之战 | 梁朝 | 梁军精锐损失惨重 |
911年 | 幽州之战 | 梁朝、燕国 | 梁军救援失败,燕帝刘守光被俘,燕亡 |
915年 | 魏州之战 | 梁朝 | 梁军七万兵马几乎全部被歼 |
916年 | 晋阳之战 | 梁朝 | - |
918年 | 胡柳陂之战 | 梁朝 | 梁军伤亡近三万,唐军伤亡惨重无力再攻汴州 |
919年 | 德胜城之战 | 梁朝 | 梁军伤亡近千人,唐军固守德胜南城 |
920年 | 同州之战 | 梁朝 | - |
921年 | 望都之战 | 契丹国 | 契丹军伤亡数千,镇州叛乱被平定 |
922年 | 镇州之战 | 梁朝 | - |
卫州之战 | 梁朝 | - | |
923年 | 郓州之战 | 梁朝 | - |
杨刘之战 | 梁朝 | 梁军伤亡过万,唐军保住南进重镇杨刘 | |
后唐灭后梁之战 | 梁朝 | 梁军不战而降,梁帝朱友贞自杀,梁亡 | |
925年 | 后唐灭前蜀之战 | 蜀国 | 蜀军不战而降,蜀帝王衍出降,蜀亡 |
929年 | 定州之战 | 北平国、契丹国 | 北平军献定州城降,王都自焚,北平国亡 |
930年 | 后唐攻两川之战 | 董璋、孟知祥 | 唐军攻两川失败,两川割据成为现实 |
936年 | 后晋灭后唐之战 | 晋朝、契丹国 | 唐军不战而降,末帝李从珂自焚,唐亡 |
时间 | 战争 | 交战方 | 结果 |
---|---|---|---|
907年 | 潞州之战 | 梁朝 | 梁军几乎被全歼 |
908年 | 三垂冈之战 | 梁朝 | 梁军伤亡过万 |
909年 | 晋州之战 | 梁朝 | - |
910年 | 柏乡之战 | 梁朝 | 梁军精锐损失惨重 |
911年 | 幽州之战 | 梁朝、燕国 | 梁军救援失败,燕帝刘守光被俘,燕亡 |
915年 | 魏州之战 | 梁朝 | 梁军七万兵马几乎全部被歼 |
916年 | 晋阳之战 | 梁朝 | - |
918年 | 胡柳陂之战 | 梁朝 | 梁军伤亡近三万,唐军伤亡惨重无力再攻汴州 |
919年 | 德胜城之战 | 梁朝 | 梁军伤亡近千人,唐军固守德胜南城 |
920年 | 同州之战 | 梁朝 | - |
921年 | 望都之战 | 契丹国 | 契丹军伤亡数千,镇州叛乱被平定 |
922年 | 镇州之战 | 梁朝 | - |
卫州之战 | 梁朝 | - | |
923年 | 郓州之战 | 梁朝 | - |
杨刘之战 | 梁朝 | 梁军伤亡过万,唐军保住南进重镇杨刘 | |
后唐灭后梁之战 | 梁朝 | 梁军不战而降,梁帝朱友贞自杀,梁亡 | |
925年 | 后唐灭前蜀之战 | 蜀国 | 蜀军不战而降,蜀帝王衍出降,蜀亡 |
929年 | 定州之战 | 北平国、契丹国 | 北平军献定州城降,王都自焚,北平国亡 |
930年 | 后唐攻两川之战 | 董璋、孟知祥 | 唐军攻两川失败,两川割据成为现实 |
936年 | 后晋灭后唐之战 | 晋朝、契丹国 | 唐军不战而降,末帝李从珂自焚,唐亡 |
明宗不仅减轻了赋税,天成四年(929)还规定,全境按季节早晚,分别规定几种纳赋期限,自气候比较温暖的黄淮地区,“夏税”自五月十五日起征,八月初一日纳足,最北部的沿边地区,则自六月初十日起征,九月纳足。比唐制晚一至三月,便于税户纳税,这是 两税制(田赋)实行以来最重要的改革。
后唐以恢复唐朝正统为号召,灭梁之后铸行新钱,仍沿用 开元通宝之称,中间屡遭变故,旧钱日少,所剩不。而之后的后唐庄宗时,兵事渐少,商业略盛,市场中钱少不便,乃于天成年间铸“天成元宝”,以便流通。此钱径2.4厘米,钱文隶书,旋读,书法浑厚凝重,轮廓阔壮,较为精良。但此钱民间有私铸者。另外有“清泰元宝”,是末帝 李从珂于清泰年间所铸。钱径3.4厘米,钱文隶书,顺读,书法平平。后唐十余年间变动迭起,似不应铸钱。所以现在学者有认为此钱乃仿自北宋 “ 崇宁重宝”,并不是后唐清泰年间所铸。
天成二年(927),各地“街坊市肆人户不顾条章(指每陌八十文),皆将短钱(指每陌少于八十文)转换长钱(折算一百文)”,诏令“并须使八十陌钱”(以八十文折算一百文)。由于现钱缺乏,后汉乾祐中,“官库出纳缗钱,皆以八十为陌,至是民输者如旧,官给者以七十七为陌,遂为常式”。
长兴元年郭在徽曾建议:“铸造新钱,或一当十,或一当三十,或一当五十”,但被认为“以一当十,真谓将虚作实”而否定。
后梁与晋连年征战,使河北地区岁无宁日,后梁先后两次决黄河以阻挡晋军,致使黄河中下游地区洪水泛滥,后唐灭梁后多次修复 酸枣县(今延津)境内河堤。尤其是长兴元年(930年) 张敬询任滑州节度使后,“河水连年溢堤,乃自酸枣县界至濮州,广堤防一丈五尺,东西二百里,民甚赖之”。
明宗时注意兴修水利,长兴三年(932年)五月,“幽州进呈新开东南河路图,自王马口至淤口长一百六十五里,阔六十五步,深一丈二尺,可胜漕船千石”,可以通航60吨左右的船只,在当时内河航运中这是较大的船只。这是五代前期河北北部地区重要 漕运河道,自后晋时起本地区属于辽朝。
后唐为解决军需,恢复“ 营田”。明宗时,利用闲田兴置的军屯,不仅利用兵士,而且还用无地民户耕种,恢复农业生产,在解决军队粮食供应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为了防止军队抢占民间良田及强迫民户耕种,以及有些民户投靠“营田务”,以致官府税收损失。长兴二年(931年)九月规定:“应三京、诸道营田,只耕佃无主荒田及召浮客。”
为了鼓励逃户归业恢复农业生产,天成三年(928年)规定“每逃户归业后,委州司各与公凭,二年内放免两税差科”的优惠。长兴三年还对因水灾而外逃农户的房屋、树木及“动使什物”,由各村邻居保管,待逃户回乡后归还,春耕时业主还未回来,允许邻户耕种并承担赋税,如业主归来,则等秋收后归还土地。保护原业主的财产并减税以鼓励农民归业,恢复与发展农业生产。
后唐宰相 冯道等奏准刻版印卖儒家群经,作为儒生学用的标准文本。当时,自长兴三年(932年)始据唐《 开成石经》校刻《 九经》(《 易经》、《 书经》、《 诗经》、《 三礼》和《 春秋三传》),历后晋、后汉,至后周广顺三年(953年),共用二十余年时间方告完成。这“九经”世称《五代监本九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雕印的儒家典籍。
后唐的坑冶业,以铁、铜为主,其次是金、银、铅、锡。 坑冶由私人经营的,缴纳一定数额的税“ 岁课”。也有朝廷直接经营的,产品的运销全受朝廷的控制。
后唐冶铁业十分发达。明宗曾下诏“并许百姓逐便自铸造”。
天成三年(928年), 兴元府重修通向关中的“斜谷阁道二千八百余间”,洋州又“重开入蜀旧路,比今官道近三十五驿”, 夔州也开新路至 房州,加强了后唐边境与腹地的陆路交通。
长兴三年(932年)取进士8人,而 诸科达81人,开诸科取士多于 进士的先例;后晋天福六年取进士1人,而取诸科达45人。自天福九年起,诸科取士多于进士,遂成惯例。
天成五年(930年),宋延美“明算科 及第。是年 明算五人,而延美为之首”。
寒食节是百姓“野祭”扫墓的节日,同光三年(925年)庄宗出洛阳西郊望帝陵方向进行“ 望祭”,是仿民俗进行的,称为“ 破散”,为其后帝王所沿袭,并烧衣服、纸钱。
后唐时,京城洛阳凡是死亡之家都需经官府或军方巡察,如有非正常死亡,事涉冤诬即行追勘,并对各级官员、百姓的 丧葬仪制,包括 明器数量等都有规定。
虽然战乱不断,后唐仍沿唐制设史馆。修撰《庄宗实录》、《明庄宗录》、《(后)唐功臣列传》,还有庄宗曾祖 朱邪执宜、祖 李国昌、父 李克用的《懿祖、显祖、太祖纪年录》。
后唐时,又规定 时政记、 起居注,以及各种行政措施,包括 法令变更、州县 废置、中高级官员的 任免、 仪制礼乐等文件,并送 史馆存档,当为晋、汉、周三代所 沿袭。不仅成为历代修撰本朝或前朝实录的素材,也是北宋初年修撰《 五代会要》、《 旧五代史》各志的依据。
太祖诸子:邕王 李存美、薛王 李存礼、申王 李存渥、睦王 李存乂、永王 李存霸、通王 李存确、雅王 李存纪。 [31]
庄宗诸子:魏王 李继岌、守王 李继潼、光王 李继嵩、真王 李继蟾、川王李继嶢。 [31]
明宗诸子:秦王 李从荣、宋王 李从厚、许王 李从益、潞王 李从珂(本姓王)。 [32]
明宗诸侄:洋王 李从璋、兖王 李从温、泾王 李从敏。 [32]
废帝之子:雍王 李重美。 [33]
秦国
同光元年(923年)唐庄宗 李存勖灭亡后梁,建立 后唐。 李茂贞乃上表称臣,遣其子从严来朝。庄宗以其耆老,甚尊礼之,改封秦王。 [34] 同光二年(924年)李茂贞去世, 李从曮继位。庄宗授凤翔节度使兼任管内观察处置使。 [35] 同光三年(925年)庄宗以魏王 李继岌伐蜀,诏李从曮充供军转运应接使。 [35] 天成元年(926年)加检校太师。 [36] 天成四年(930年)改任天平军节度使。 [37] 清泰元年(934年)复任 凤翔节度使,仍封秦国公。 [38]
闽国
同光元年(923年)庄宗 李存勖灭亡后梁,建立 后唐。王审知派使者朝奉纳贡,李存勖诏令加封功臣,增加爵位食邑。 [39] 同光三年(925年)王审知去世,其子王延翰嗣位,自称威武留后。 [40] 天成元年(926年)三月,庄宗授任王延翰为 威武军节度使。五月,明宗加授王延翰为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十月,王延翰称王,国号“闽”,仍以后唐 年号为正朔。 [41] 天成元年(926年)王延钧继位, 唐明宗任命为 节度使,累加检校太师、 中书令,封闽王。 [42] 天成二年(927年)明宗任命王延钧为本道节度使,封 琅琊王。 [43] 长兴四年(933年)王审知次子 王延钧称帝,年号 龙启,国号“大闽”。 [44]
蜀国
同光三年(925年) 后唐灭 前蜀,以孟知祥为 西川节度使。 [45] 长兴三年(932年)孟知祥杀 东川节度使 董璋,得东川地。长兴四年(933年)封 蜀王。 [46] 应顺元年(934年)孟知祥称帝,年号 明德,国号“蜀”,史称后蜀。 [47]
楚国
同光元年(923年)唐庄宗 李存勖灭亡后梁,建立 后唐。马殷得知后,命儿子 马希范入京朝贡,并上缴后梁所授予的都统印信。 [48] 同光二年(924年)马殷兼任 尚书令。 [49] 同光三年(925年)庄宗平定 前蜀。马殷非常恐惧,上表请求致仕,没有得到允许。 [50] 天成元年(926年)明宗 李嗣源即位, 马殷遣使进贡,被封为守尚书令。 [51] 天成二年(927年)明宗封马殷为楚国王。 [52] 长兴元年(930年)十月,明宗任命 马希声为武安节度使,兼侍中。 [53] 十二月,明宗任命马希声为武安、静江节度使,兼 中书令。 [54] 长兴三年(932年)以镇南节度使马希范为武安节度使,兼侍中。 [55] 长兴四年(933年)二月初九日,后唐任命马希范为武安、 武平节度使,兼 中书令。 [56] 清泰元年(934年)封 楚王。 [57]
吴越国
同光元年(923年)唐庄宗 李存勖灭亡后梁,建立 后唐。 钱镠向后唐上表称臣,不仅得到了吴越国王、天下兵马都元帅的头衔,而且还得到了玉册金印,以示恩宠。 [58] 长兴三年(932年)钱镠病逝,其子钱元瓘继位。 [59] 长兴四年(933年)朝廷派作监李纮传诏,于丧期中恢复 钱元瓘的官爵,又命户部侍郎张文宝授任兼尚书令。清泰元年(934年)封吴王。次年,封越王。 [60]
北平国
天祐四年(907年) 朱温篡唐,建立 后梁,封 王处直为北平王,北平国使用后梁的“ 开平”年号。天祐七年( 910年)王处直与晋王 李存勖结交,与晋国一样沿用唐朝“ 天佑”年号。同光元年(9023年)晋王李存勖称帝,建立 后唐,改年号为“ 同光”,北平国开始使用“同光”年号。天成元年( 926年),明宗 李嗣源即位,改年号为“天成”,北平国也随之使用“天成”年号。天成三年(929年),后唐灭 北平国。
南平国
同光元年(923年)庄宗 李存勖灭亡后梁,建立 后唐。 高季兴畏其强大,亲至洛阳朝见李存勖,险遭囚禁。 [61] 不久,兼尚书令,封南平王。 [62] 天成三年(929年)高季兴去世,高从诲继位,自称前荆南行军司马、归州刺史,上表求内附。天成四年(929年)明宗任命高从诲为荆南节度使,兼任侍中。 [63] 长兴三年(932年)明宗封高从诲为渤海王 [64] ,加封检校太尉。 [65] 应顺元年(934年)闵帝封 高从诲为南平王。 [66] 清泰元年(934年)末帝加任高从诲为检校太师。 [67]
高丽国
长兴三年(934年) 王建遣使入后唐 朝聘,明宗授王建玄菟州都督,充大义军使,封 高丽国王。 [68] 同年,王建废自立年号“ 天授”,开始使用后唐所赐的年号“长兴”。
朔方国
同光元年(923年)唐庄宗 李存勖灭亡后梁,建立 后唐。定难军节度使李仁福畏其强大,遣宥州刺史李仁裕奉表入贺。同光二年(924年)封朔方王。天成二年(927年) 李仁福兼检校 太师、兼中书令。 长兴四年(933年) 李仁福去世,其子李彝超嗣位,自称 延州留后。同年,明宗以李彝超为 延州刺史、彰武军 节度使,李彝超不授。乃授彝超检校司徒,充 定难军 节度使。 清泰二年(935年) 李彝超去世,其弟李彝殷嗣位,自称 延州留後。同年,末帝任命李彝殷为定难军节度使。
新罗国
同光元年(923年)新罗国王金朴英遣使者来朝贡。长兴四年,权知国事 金溥遣使来。 [69]
回鹘国
同光二年(924年)封回纥王仁美为英义可汗。 [70] 天成二年(928年)权知国事 王仁裕遣李阿山等来朝,明宗遣使者册王仁裕为顺化可汗。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