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英,出生于泰国,早年在暹罗(今泰国)经商。后赴日本学习法政,与孙中山先生筹划革命,奔走于海内外,结纳同志。毕业后返回暹罗,与王建中等捐集巨资,创办《华暹新报》,发展中国同盟会会员。1911年11月广东都督府成立后至广东,被派组织琼州机关筹备处,因遭当地顽绅反对而作罢。旋又被派为琼州知府,辞不受。1912年8月中国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林文英被委任为琼州交通部长,并受孙中山委托组建琼州国民党支部。1913年当选国会众议员,与陈宏猷、翁桂清等创办《琼州日报》。旋赴北京,提案质询袁世凯大借款案。二次革命不幸失败,被取消国民党议员资格,离京返归故里,复创《琼华新报》。未及出版,1914年3月即遭袁世凯密令查封,林文英被捕牺牲。
林文英与孙中山相识于1904年,日本横滨。当时32岁的林文英正就读于东京政法大学,深受日本明治维新思想的影响,迫切渴望寻得一剂拯救中华民族的“良方”。由于志同道合,林文英深得孙中山器重。在1904年由廖仲恺介绍,林文英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并成为了骨干分子。
1906年2月后,林文英跟随孙中山辗转于越南、泰国、马来亚、缅甸及新加坡等地,宣传革命,筹措经费,发展组织。当时,孙、林两人形影不离,情同手足,经常以“乘此良机,重谋大举”相互鼓励。白天一起外出讲演,发动侨民,夜晚常彻夜长谈胝足而眠。他们先是到越南,在华侨中发展革命组织,建立了河内、西贡同盟会分会,后又前往新加坡、泰国等地。孙、林两人经常出没于当地华侨社团、娱乐场所、酒楼茶馆甚至花会场所宣传革命。林文英与革命党人一起创办刊物、报纸,组织华侨义演团公演粤剧、琼剧,激发广大侨民的民族观念和爱国热情。
这期间,林文英在孙中山身边担任文书工作,穿一身灰色西装,拎一只黑皮包,“四处讲演,劳瘁尽至。”在泰国期间,为了安全,林文英的父亲林开仑把孙中山安排在家中居住。因为林文英的母亲是泰国人,泰国政府对林家没什么戒心。林文英白天跟随孙中山活动,夜间同睡一张床,形影不离,被称为“一对亲兄弟”。如今,这张床还存在曼谷的博物馆里。在孙中山、林文英、王斧、符国良等有志之士坚持不懈地宣传和教育下,很多华侨纷纷慷慨解囊支援革命,为后来在中国发动的几次武装起义打下了物质基础。
策划并参与武装起义
“我公为国捐躯见夫帝制专横故乃肝裂胆披更新壮界,后人凭陵吊望惟此义冢高耸保无禁严樵采名濯春秋。”44个字的对联,阐述了林文英推翻帝制的决心。林文英为了革命不惜赴汤蹈火,曾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镇南关起义和著名的黄花岗起义。
据《琼侨先驱十杰》一书中黄德明所撰《民国巨勋琼岛英烈———林文英烈士追记》一文中记述,1907年,在镇南关起义筹备的过程中,林文英负责起义的交通联络和枪械供应。林文英将孙中山在河内制定的镇南关起义的军政大计顺利转给王和顺、黄明堂等人,并将从国外购置的大量枪械运回国内。镇南关首战告捷后,同年12月,孙中山、林文英、黄兴等人冒着炮火赶赴镇南关前线指挥作战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后镇南关义举失败,孙中山、林文英又赴港返泰,继续为革命奔走。
1910年11月,孙中山、黄兴、胡汉民等在马来半岛槟榔屿召开会议,决定集同盟会精英,在广州发动一次大规模的起义。经周密准备,同盟会在香港设立起义领导机关———统筹部,由黄兴任部长。胡汉民、林文英等将孙中山在南洋各地和美洲筹集的经费转回香港统筹部。1911年4月27日下午,黄花岗起义爆发,林文英随起义志士进攻督署。攻打都署一路势孤力单,伤亡惨重,林文英只有含恨离开广州,转返香港。
在积极参加武装起义的同时,林文英也在故乡海南岛散播了革命的火种。1909年春,林文英奉孙中山之命,与泰国华侨陈子臣先后自泰国返故乡筹建革命团体。他们秘密联络了当地徐成章、徐天炳、梁秉枢等反清团体“励志社”的部分成员和青年学生,在海口市成立了“琼崖同盟会支部”,并筹备海南武装起义。后起义因事泄而受挫,但是,琼崖同盟会的成立和未竞的起义,已埋下了种子。1911年底,在全国辛亥革命高潮的影响下,革命党人赵仕槐在海口组织学生军和华侨炸弹队,进攻清廷在海南的政治中心府城,发动“府城之役”,促使清朝封建统治在海南的终结。
竟把头颅换自由
对于来之不易的共和制,林文英异常地珍惜并坚决地拥护,直到为之付出生命。袁世凯窃位后,身为民国政府国会众议院议员的林文英,在国会会议上直言驳斥袁世凯的言论主张,并提出三条主张,即不许大借日本债,反对和日本签订《二十一条款》;不许割地求和;请袁退位,恢复共和。袁世凯及其同伙对林文英此举怀恨在心,蓄意谋害。
1914年3月27日,在袁世凯的指使下,琼崖绥靖督办陈世华以“林文英组织图琼机关”为由查封《琼华日报》,秘密逮捕林文英,并于4月2日深夜在琼山府城第一公园(今府城工人文化宫)将其杀害,时年42岁。[1]
林文英烈士纪念碑1916年,袁世凯倒台后,林文英被国民党政府追认为烈士,明令褒扬。1919年,经孙中山批准,林文英遗骨迁葬于其故乡———文昌县清澜镇世坑村之南,孙中山亲题墓碑,总统府秘书长胡汉民亲书碑铭,参议院议长林森、众议院议员吴景濂、李宗仁等21位国民党要人撰文谨启。民国政府与众位乡贤还在林文英殉难处建立纪念碑和纪念亭,由孙中山、林森题字,永铭纪念。[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