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陆市洑水镇北于随州市接壤,南距安陆市人民政府距地7公里,西傍府河;
境内316国道、平洑公路、大安公路、安赵公路纵横交错,交通便利。洑水在清咸丰年间已形成集店。相传“风水先生”称此地为伏牛地,因伏牛缺水,故在“伏”字旁加三点水。又因镇邻近河港(温水支流),过往舟楫繁多而并称洑水港。自民国以来,洑水一直为乡、区、镇治所。1966年划曲县直辖区级镇。1987年撤区并乡后仍为洑水镇。镇东北凭依丘岗,西南较平坦。原街狭窄,房屋简陋,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1984年,镇政府在原街南建新街l条,镇区面积扩大到1平方公里,镇区人口2000余人。
安陆市洑水镇位于东径113o47100",北纬30o7117"至30o26105",北于随州市接壤,南距安陆市人民政府距地7公里,西傍府河;境内316国道、平洑公路、大安公路、安赵公路纵横交错,交通便利。洑水镇地处丘陵,浅丘地貌,地势平缓,海拔高度最低44米,最高点为乌兔山,海拔高度为323米,一般间于50-90米之间,极对高差42米,地形坡度≤20o。
洑水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全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150小时,年均气温为15.9℃,年平均无霜期246天,年平均降雨量为1066mm,常年主导风向春秋冬以北风为主,夏季多南风,多年平均风速为3.3米/秒。
洑水镇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光荣的革命传统,这里有着新石器时代的余
岗遗址和距今五千年的江家竹林遗址,据《安陆县志》记载,早在唐开元至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此地就称为洑水港店,据传,此地为伏牛地,伏牛缺水,故起名“洑水”。在近代,太平天国、辛亥革命的火种曾在此地燃烧,李先念、陈少敏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此进行过抗日救亡活动,中共安应第一届县委和第一个农民武装就诞生在这里,还诞生过湖北省第一个农业合作化互助组。解放后,民主建政为洑水区,1985年经湖北省人府批准成立洑水镇,为县辖镇,在历次机构更迭中,一直为基层人民政权所在地。
该镇原是一个农村集贸点,每天早晨“露水集”。居民以种田为业。工业是
空白。新中国成立后,建起了粮油加工厂。1980年以后,镇办工业发展较快,先后办起了砖瓦厂、人造毛皮厂、印刷厂、建材预制厂、机械修配厂及服装、食品加工厂等10多家工厂。1986年镇工业产值突破500万元。1987年工业产值为683.62万元。该镇处在安陆粮食集中产区。自古为县境粮食外运埠口,由于公路、铁路便利,每年经洑水及三陂粮食转运站的外运粮食在3万吨以上。随着新街扩建,商业大楼、农贸市场的相继落成,商业购销两旺。
2006年,洑水镇共完成财税收入121.5万元,位列全市第一名。2006年上半年共
引进项目8个,引进资金5500万元,其中过100万元项目3个,过500万元项目2个,过1000万元项目3个;中国香稻种植面积达到8000亩,农民亩平可增收80元;各类大户不断涌现,新增食用菌生产大户25户,养猪在百头以上的大户6户,渔牧配套示范户16户。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4月份将市第三水厂自来水引至洑水,使集镇1.5万居民告别饮水难;用“三民”兴水的办法新建当家塘堰15口,增加蓄水30万方;继续修建通村公路,上半年已建成5.6公里;有线电视得到长足发展,上半年新增9个村通有线电视,新增用户450户。
洑水镇现有初中两所,分别是安陆市洑水镇初级中学 、洑水镇双路中学。
洑水镇自然条件优越,气候宜人,物产丰富,人民勤劳,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征途上一路凯歌,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以来,洑水人民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感召下,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劳动激情,人民安居乐业,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形势喜人。2006年,全镇GDP总值达57525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56元,镇级财政总收入630万元,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已初步形成了牲猪、青梅、中药材、优质稻等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民营经济正在不断壮大,以食品加工、精品家俱、轻工纺织、机械制造、建筑建材为龙头的40余家合资企业、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生意红火,生机勃勃。洑水镇是湖北省第一、二轮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也是湖北省和国家建设部小城镇建设重点镇,镇区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近年来,一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排水工程、道路工程、绿化工程,亮化工程相继建成投入使用,拥有35KVA变电站3座,邮电、通讯实现了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联系方便快捷,使城镇总体功能得到提升,被孝感市人民政府授予孝感市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天仙杯”,被湖北省建设厅授予小城镇建设先进单位。洑水镇坚持不求所有,所在的发展理念,诚信为本,服务一流,原与各方友人和客商共建孝感北部重镇,把洑水镇建设成安陆市经济、文化、科技、信心副中心,把洑水镇建设成城乡工农互动的现代化小城镇。
为进一步深化落实安陆市新一轮总体规划、积极响应湖北省“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建设的重大举措、科学合理的指导洑水的各项城镇建设活动,我镇特委托孝感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对镇区总体规划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城镇性质定位为生态休闲城镇,力争建成安陆市“后花园”。在休闲居住区建设方面,按“合理利用、适当调整、逐步改造、统一规划”原则,逐步调整老镇区的建筑密度;集并洑水镇村民居住点,建设涢港休闲居住区,并合理开发镇北,积极开发商贸住宅区。
公共设施建设方面,增设文化娱乐设施;在镇中商贸区修建集贸市场、建设广场、积极开发文化休闲街和美食街。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对现有供电设施线路进行调整改进;对现有供水设施进行改造,保障供水质量;增设排灌渠;在镇区中部沿平洑公路旁筹建消防站;改造原有道路,提高道路等级。
绿地建设方面,在镇中修建镇中心文化广场;镇区内广植行道树,形成绿化网;积极建设沿河绿化带。
为促进镇域经济进一步发展,在现有产业基础上,积极开发建设农产品深加工业基地;修建货运中转仓库。
黄香(约56-106)江夏安陆 洑水镇 (湖北安陆市西北人)人。字文疆。少时家贫,九岁失母,以孝著称。博学经典,精究道术,能文章。初为郎中,后召拜尚书郎,累迁尚书令,后为东郡太守。东汉延平元年(106年),迁魏郡太守。东汉延平元年(106年),迁魏郡太守,时患水灾饥荒,乃分禄救济贫寒,于是富家各出义物助官,饥民获全。后卒于家。
许圉师,唐宰相。安州安陆 洑水镇 人(今湖北安陆)人,许绍少子,先世自梁末徙至北周。许圉师进士出身,博学多才。显庆二年,累迁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兼修国史。三年,以修实录功封平恩县男,赐物三百段。龙朔中四迁为左相。龙朔二年(662年)冬十月,其子许自然因猎射杀人,圉师隐而不奏,为李义府所挤,许敬宗乘机奏说:“人臣如此,罪不容诛。”十一月,下狱。次年三月,贬官虔州(今江西赣州)刺史。后贬为相州刺史(今河南临漳县,又一说是贬襄州)。司宪杨德裔因徇私被流放庭州。圉师在相州时,政存宽惠,尝有官吏犯赃事露,圉师不令推究,但赐《清白诗》以激之,犯者愧惧,遂改节为廉士,其宽厚如此。离开相州后,当地百姓立碑纪念之。上元中,再迁户部尚书。仪凤四年卒,赠幽州都督,陪葬恭陵,谥曰“简”,并陪葬乾陵。有子许文思。许圉师的孙女许紫烟(一名许萱),是李白的第一个妻子.。
郝处俊(607-681)唐安州安陆 洑水镇 人。高宗朝宰相。生于隋炀帝大业三年,卒于唐高宗开曜元年,年七十五岁。十岁而孤,知礼能让。及长,好学,嗜汉书。贞观中,第进士。累迁吏部侍郎,因佐李绩讨高丽有功,入拜东台侍郎。深得高宗信任,国事多委于处俊,上元初(674)迁中书令。时高宗多疾,欲逊位武后,处俊谏止。处俊自秉政,凡所规讽,得大臣体。武后忌之,以行止无瑕,不能加害。又兼太子中庶子,拜侍中,罢为太子少保。处俊著有文集十卷《两唐书志》传于世。 宋庠(996-1066)安州安陆人。后迁开封雍丘(河南杞县)。北宋天圣二年(1024年)进士第一。宝元二年(1039年),自翰林学士擢为参知政事。曾出知扬州、郓州。以慎静为治。皇佑元年(1049年)拜相。三年,以不戢子弟,无政绩,出知河南府、许州等地。旋加使相,充枢密使。与弟祁并有文名,人称“二宋”。读书至老不倦,善正讹谬。
宋祁
宋祁((998—1061),字子京,北宋安州安陆 洑水镇 (今湖北安陆)人,后徙居开封雍丘。天圣二年(1024)与兄郊(后更名庠)同登进士第,奏名第一。章献太后以为弟不可先兄,乃擢郊为第一,置祁第十,时号“大小宋”。宋祁历任大理寺丞、国子监直讲、史馆修撰。与欧阳修同修《新唐书》,书成,进工部尚书,拜翰林学士承旨。嘉祐六年卒,年六十四,谥景文。范镇为撰神道碑(《宋代蜀文辑存》卷九)。其词多写个人生活琐事,语言工丽,王国维称道其《木兰花》“‘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人间词话》)。清人辑有《宋景文集》。近人赵万里辑有《宋景文公长短句》一卷。著作除《新唐书》列传部分外,有《宋景文公集》,有《湖北先正遗书》本。近人赵万里辑有其词《宋景文公长短句》 1卷,唐圭璋据以收入《全宋词》时又稍有增补。
郑獬(1022——1072) 字毅夫,一作义夫,号云谷。宋安州安陆人 洑水镇 (今湖北安陆),生于宋真宗乾兴元年。獬少年时,即有才名,词章豪伟峻整,除同榜鸿胪进士、会元,太常寺卿、侍中兼枢密副使黄中庸外,其他同辈则望尘莫及。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进士第一,为皇祐癸巳科状元。中状元后,通判陈州,入直集贤院,度支判官,知制诰,享正三品,修起居注。英宗即位,按真宗乾兴年制度,治永昭山陵,规模宏大,劳民伤财。郑獬上疏,请求体恤民情,从俭营造。又上疏言,广开言路,荐选贤良。不久,出知荆南。治平中(1064—1067),大雨淹城,皇上求言,郑獬上疏道:“对谏言,可则行之,否则置之,有疑则广询而决之。”请求各去虚言,崇以实干。还京,判三班院。
张君房(公元1001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宋安州安陆 洑水镇 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真宗咸平中前后在世,大约卒于庆历年间,时年八十余。尝记鬼神变怪之事,作乘异记,咸平六年书成,自为序。景德中,(公元1006年左右)进士及第。官尚书度支员外郎,充集贤校理。祥符中,(公元1012年前后)自御史台坐鞫狱谪官宁海。适真宗崇尚道教,尽以秘阁道书付杭州,俾戚纶、陈尧臣等校正。纶等同王饮若荐君房主其事。君房乃编次得四千五百六十五卷,进之。官著作佐郎。君房于编成道书后,又撮其精要共万馀条,成云笈七签一百二十二卷,《四库总目〈及乘异记三卷,《文献通考》并传于世。 何迁(1501-1574)明代官员、学者。字益之,号吉阳。德安安陆(今湖北安陆人)。嘉庆二十年(1541年)进士。历任户部主事、九江知府。曾以太常卿巡抚江西,学识渊博,喜谈性名之学。受业于甘泉(江苏扬州)湛若水,但不墨守师说,他的学说介于王守仁与湛若水两家之间,而另立新义。后升任南京刑部侍郎。辞官后,致力于讲学。诗有中唐风格,而力趋古奥。辟书院于吉阳山下,时人称他为“吉阳先生”。
陈宦(1870-1943)
陈宦
湖北安陆人 洑水镇 。清同治九年生。早岁肄业经心书院。1897年丁酉科拔贡,入两湖书院,后改入湖北武备学堂。毕业后,赴日本,入士官学校。归国后,1903年入滇,任新军第十九镇统制,后兼云南讲武学堂堂长。1908年擢升陆军部员外郎。1909年2月,派充第二十镇统制,擢四品京堂,仍回任统制职,驻防奉天。1911年3月,派赴德国考察军事。返国后,乃退居苏门。1912年4月,任北京政府参谋部参谋次长;9月授陆军中将。1915年2月,会办四川军务;5月署四川巡按使;6月任毅威将军;8月改任成武将军,督理四川军务,12月袁世凯密谋称帝,封为一等侯。1916年5月,通电宣布四川省与袁世凯断绝关系,改称四川都督。袁世凯死后,黎元洪免其都督职务,著返京另候任用。1917年1月,任明威将军;同年11月,与黎元洪赴日本。其后复归天津。1925年5月,任军事善后委员会委员。1943年病逝天津。 张笃伦(1894-1958)湖北省安陆县人。国民党陆军中将。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历任国民党陕西省第六区(汉中)专员、国民党西昌行辕主任、重庆市长、湖北省政府主席。解放前夕去台湾。 周书楷(1913-1992)安陆人。中央大学毕业。后赴英国留学,先后毕业于伦敦大学、剑桥大学。曾任驻英国大使馆专员,驻曼切斯特副领事,国民党政府外交部秘书、情报司副司长。到台湾后,历任台湾驻马尼拉“总领事”、驻菲律宾“代办”,“侨务委员会”委员长,台湾驻西班牙、美国“大使”,“外交部”部长,“行政院”政务委员,台湾驻梵蒂冈“大使”。 耿伯钊1885年出生,湖北安陆人。早年肄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参加了辛亥革命。1912年任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府军事秘书长兼陆军部顾问官。后任北京政府将军府参军、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参议及参军处参军。1949年参与和平运动。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湖北省人民政府委员、湖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参事室主任、湖北省政协副主席。1957年病逝。 池际尚(1917-1994)女,地质学家,安陆人。1941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系,后留校任教。1947年和1949年相继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布仑茂学院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副教授,北京地质学院教授,武汉地质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专于岩石学。
安陆 洑水镇 白花菜是湖北省安陆市独特的地方蔬菜品种,栽培历史悠久。康熙《安陆县志》记载:“白花菜:夏月开小白花,可为齑,香味绝胜,有红梗白梗两种,红梗尤美,他处皆不及亦土性异也。全市各地均产,生产于府河两岸。1958年董必武来安陆品尝后倍加赞赏。
“翰林鸡”,是楚北安陆市 洑水镇 太白酒楼烹制的系列太白菜肴之一,此肴得名,是取李白曾供翰林职之意。其制作系用整鸡首先腌渍入味蒸至七成熟,然后去骨切块,上盘整理成原鸡形。另以蛋黄糕雕刻“翰林鸡”三字,置鸡首前,并以鸡汤、蘑菇入味和以若干小虾球点缀,经复蒸烹制成。可谓制工精细,造形生动,形神兼备,质佳味美。据有关史籍记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自26岁出川入楚,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春来到安陆。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写道:“见乡人相如大夸云梦之事,云梦有七泽,遂来观焉。”李白寓居安陆时,结交了不少名人,并以“酒隐安陆,蹉跎十年”而著名。传说他饱览古泽楚风后,常豪饮高歌,语惊四座,其才华深受唐高宗时的宰相许圉师(安陆人)的赏识,次年并将自己的孙女嫁予李白。“溳水波于酒,碧山俏作诗”。李白十年酒隐安陆,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名篇,以及关于李白活动的不少珍贵遗迹。经安陆太白研究办公室考证,诗人当年的饮食生活,表明李白平素嗜酒,佐食之物,最喜鸡、鸭、鹅、鱼及蔬果菜肴,也吃牛、羊肉和野味,唯独不食猪肉。友人素知诗人生活癖好,故常以鸡、鸭、鹅等作菜佐酒助兴。在众多酒肴中,李白尤对“烹鸡”最感兴趣。后来李白出游离开安陆,当他接到朝廷诏令时,还回想过烹鸡的美味。
洑水镇南乡萝卜主产于安陆城南,“南乡”指城区以南,府河南岸地域,因此而得名。该地域土质多为油沙土和潮泥土。适于萝卜生产。按其形有两种:一种长萝卜,一端粗——端细,上绿下奶黄,个重0.35--0.4公斤;另一种是扁圆形,似柿饼,上绿下奶白,个重0.25---0.5公斤。圆萝卜皮薄肉肺,味甜多汁,生吃赛过“心里美”(北方著名的水果萝卜品种),煨汤可口生津。早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日本学者美代清彦考察鄂西北后写道:“试举小地方之名物,则有安陆萝卜。”
安陆特产(5张) 有句民谚:“南乡萝卜进了城,药铺要关门”。这句民谚是极言安陆南乡萝卜的药用价值。萝卜除作蔬菜外,还有药用作用,具有顺气消食、止咳化痰、除燥生津、散瘀解毒、清凉止渴、利大小便等功效。据报道,近年来用萝卜片配药可治滴虫阴道炎、矽肺、降压降脂, 还可戒烟、醒酒、防癌。相传唐明皇曾途经安陆食过南乡萝卜。1992年安陆南乡萝卜节有人作诗曰:“唐王偶恙惊朝臣,御医失魂祈鬼神。南乡萝卜神力到,登朝体爽诏损城。” 安陆南乡萝卜年产500万公斤,且以其特有资质,享誉全国。
安陆背依大洪山脉,面向江汉平原,涢水河穿境而过,良好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罕见的千年古银杏群落,银杏分布相对集中,在方圆56公里之内,现存银杏大树2.9万株。千年以上的古银杏59株,500年以上的古银杏1468株,百年以上的古银杏4683株,素有“银杏之乡”的美誉。全市银杏树达3672万株,人均61株,人均储量居全国首位,被誉为“中华银杏市”,被确定为“国家银杏自然保护区”。
距离 洑水镇 城西14公里,属大洪山余脉。山上树林多为松柏,林密但无高大乔木。唐代大诗人李白娶安陆许氏为妻,隐居白兆山十年,或居位会友,或读书行吟于白兆寺、太白峰、桃花岩、绀珠泉、长庚书院等,在此写下了《山中问答》、《蜀道难》、《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百等首不朽诗篇,白兆山留下了十八处遗址遗迹。 同时白兆山曾经还是道教圣地之一,传真武神(道教祖师爷)到处寻找修炼之所,当他不远千里来到白兆山时,被这里秀丽山水所吸引,于是就在白兆山上建了修炼的道场。只是后来把道场从这里迁移到了武当山。先前白兆山上还有祖师殿100余间,今余少量。 安陆开辟有以白兆山为主体的太白游览线,著名的景点有:白兆寺、桃花岩、李白读书台、太白堂、太白林、绀珠泉、洗脚塘、洗笔池等,而且每个景点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新建了牌坊、李白塑像、谪仙石、碧山湖等景点。白兆山旅游风景区以其秀丽的山川景色和浓郁的李白文化,每年吸引数以万计的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这里峰回路转,山峦叠翠,常年鸟语花香,甘泉流长,是旅游观光、寻幽览胜的好地方。桃花岩下有一岩洞,名曰桃花洞,可容人攀越。
白兆山图片集(9张) 绀珠泉:《安陆县志》载:“绀珠泉,一名曰万珠泉,俗称龙王井。 沸澄 ,可鉴毛发”。盖因泉水呈青绿色,泉底常翻串串水珠而得名,和庐山聪明泉相似。此泉位于桃花岩西近百米处,泉口长3米、宽2米、深2米。四壁用青砖平砌,陡直,天旱不涸,俗称龙王井。底部泉水上涌,冲起串串水泡,宛若无数明珠,此漫彼现,从不间断,日照月笼,闪金耀银,十分夺目。历代文人为绀珠泉争相吟咏。明高《题绀珠泉》诗云:“移席寻佳胜,珠泉寒且清。玉波翻蟹眼,银海照蝉缨”,比较形象地写出了绀珠泉的特点。李白“饮潭猿相连” 诗句,即点景于此。绀珠泉水清洌甘甜,为煮茶上品。历代官府每逢庆典,便令人到此泉取水。相传每年春节,附近村湾便送绀珠泉水到府衙,来年可减租赋。城中达官贵人,以能品尝绀珠泉水为荣。早年,邑人用砖石将潭壁修砌整齐,作为诗仙遗迹之一,供人观赏。泉旁有亭,供游人歇脚! 白云泉:在白兆山太白峰西麓斗笠岩。其岩下有一泉,长年碧涌,每当晨起,常有白色云雾盘旋于上,因以泉名。周围奇石错落,小径婉蜒,树掩藤蔓,苍翠欲滴,风光旖旎。历代人墨客,多在此岩壁上题刻,或赞此处山水风光之美,或抒景仰李白之情。现存完整的有三处,分别为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和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题刻。书法多为行楷,结体疏朗,笔力刚劲,刻工精细,字迹清晰可辨。
钱冲古银杏生态旅游区占地面积60平方公里,有千年以上古银杏48株,
韵味钱冲集(15张)500年以上1486株,100年以上4368株,同时还拥有天女金桂、状元古柏、桂竹园、兰草路、桃花溪等天然园林群5处,连片25株以上千年古银杏景点36处。拥有梅花洞、哪吒洞等两处天然溶洞。钱冲古银杏群落不但数量之多,年代之古老为全国罕见,且树形各异,有夫妻树、情侣树、子孙树、母子树,极具观赏和研究价值。钱冲古银杏生态旅游区已新开发银杏基地38000 亩,定植银杏240万株。 钱冲古银杏生态旅游区不仅自然风光堪称一绝,而且文化资源也十分丰富。1939年至1941年,李先念曾率部在此战斗,“新四军五师”旧址、“五师司令部”旧址、“五师政治部”旧址、“五师医院”旧址、“七七报馆”等一大批革命文物至今保存完好。
太平寨:原名石岩山,位于孛畈西北边陲,海拔高度为517米,与白兆山同司一脉,属于洪山系,是安陆市境内海拔最高的一座山峰。早在西晋(公元303年)荆楚义阳人张昌不堪苦役,率江夏流民数千人在太平寨抗拒官军,对抗朝廷,一度建立了政权,设立了百官,占领了荆、江、扬、徐、豫五州的广大地区,力图恢复汉王朝。今太平寨主峰还遗留当时官兵驻扎的古城墙、石屋,张昌捉蛟潭、梅花洞、仙人棋台等自然风景。太平寨风景区浓荫蔽日,古木参天。共有植物227种,野生动物30余种,森林覆盖率96%。林中藤缠萝绕,鸟兽啼鸣,幽深古奥,月月有花,季季有果,名贵中草药满山遍野。进得山来,春赏花,夏观景,秋尝果,冬韵雪,四季宜人,美不胜收。
处子太平寨(10张) 金庭玉洞:太平寨有一座名叫“映花山尖”的大山,山下有一座天然石洞。这座石洞里面非常宽敞,好似一个巨大的宴会厅,大厅里可以摆下10桌酒席,大厅里金碧辉煌,地面平整如镜,厅内上方有一把雕龙刻风的金交椅。相传张昌占领太平寨后,请一位白发石匠雕凿而成,在厅内没有完工之前,张昌冒然进行,老石匠说:“心急喝不了热稀饭,情急坐不稳大江山”之后眨眼无影无踪,这位老石匠是祖师鲁班。石洞里面金碧辉煌得名金庭玉洞,当地人又称梅花洞。 棱角山尖:太平寨的西北方,有一座形状似棱角的大山,相传张昌扎营山寨,被西晋官兵包围数天后断了炊,正走投无路时,山寨来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婆,询问烧火的伙夫为何发愁?得知官兵无粮下锅后,老太婆拿出一个棱角说,你每天用小刀刮一点放在锅里煮,可供山寨万名将士三个月的食用。老伙夫没有按照老太婆的话做,而是将整个棱角丢在锅里煮,转眼间锅里的棱角越煮越大,最后变成了一座形似棱角的大山——棱角山尖。老太婆便是住在“观音冲”(今安陆王义贞镇观音村)的观音老母。“棱角”则是她从瑶池带来的仙果。 龙王寺水库:位于太平寨山脚下,1977年修建,总面积560亩,可蓄水量690万立方米。库内有一水中岛,岛上树木葱郁,鸟语花香,俗有“小台湾”之称。在龙王寺泛舟北上,便可见一指溪流,水清无比,宽度只容一只小羊穿过,便是“指羊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