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高速铁路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随着几大 客运专线的全线贯通,区域经济发展将迎来“高铁时代”。而作为中国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高速铁路,京津 城际铁路运行一年间在 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和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无疑彰显了 中国铁路的投资价值。
高铁经济 高铁不仅是一个交通概念,高铁经济已成为炙手可热的 新名词,在 京沪高铁沿线的21个站点,正在竞相打与北京、上海 同城化的牌。以 阳澄湖大闸蟹闻名的苏州城北的 相城区,就借京沪高铁 苏州站寻址之机,大打“换乘中心”之牌,规划建设融 金融、商务、住宅为一体的“ 高铁新城”。标榜高铁建成后,由此到上海车程不过20分钟,可以实现“工作在上海,居住在苏州”的梦想,迅速成为被高楼价所困扰的上海年轻白领的新选择。2009年6月以来当地楼价迅速飙升,从每平方米6000元人民币陡升至9800元人民币,增幅 令人咋舌。不少内地二三线城市的楼价,近年均有不同幅度的上升,其中不少正是拜“高铁经济”刺激所赐。
中国高铁经济版图
珠三角北移, 京津冀扩容,长三角膨胀,高铁引领中国 基础设施提升至3.0时代。三大 经济圈将进入 服务经济时代,服务业中心与其腹地的 空间关系由此发生质变, 中国经济版图加速融合。不仅于此,预计到2020年,中国200公里及以上时速的高速铁路建设里程将超过1.8万公里,占 世界高速铁路总里程的一半以上。
高铁时代,使得中国 城市之间的同城效应得到体现,铁路沿线将形成走廊 产业经济带,有助于扩大地区间的分工,中国也将由此衍生出新的 基础产业——高速铁路 装备制造业。尤为重要的是,高铁提高了国内市场的统一性,各地 区域规划难协调的问题或许将迎刃而解,中国的 城市化和 工业化进程从此加速。中国的 硬件设施在全球下一轮竞争中将居优势。
而在2010年前后,中国将有上万公里的高速铁路逐步开通,届时中国1000公里之内的 铁路运输优势,将与航空直接竞争。此前,武汉至合肥,成都至重庆的高铁开通后,两地的直线航空基本停飞。但是高铁改变中国的不仅仅如此。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丁宁宁认为,高铁将加快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并帮助中国解决资源 环境问题。
京沪高速
时速350公里的 高速列车,不但使人们能够享受到舒适、便捷的铁路运输服务,相关地区 区域一体化趋势也在加快。 南开大学商学院 于仲鸣教授指出,研究 高速铁路对 拉动内需,保持 经济增长的贡献,不但要看到其通过较高的上座率实现了自身收益,还要看到项目对 区域经济的 拉动效应。
以 京津城际铁路为例,由于在国内率先实现了铁路公交化,京津间的交通已经变为城市内上下班的 通勤交通。北京和天津这两个 特大城市,人才、技术等更多的资源在城市间共享,促使原本 同质化的产业向差异化、专业化方向转变,进而激发了新的 消费需求。
据预测,2010年京津区域内全社会旅客发送量将达19.5亿人次,以城际铁路为骨干的多功能、多层次、多方位、立体式的快速高效 交通网,对促进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 环渤海地区经济社会 又好又快发展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同城效益”也将更加显现。开通仅一年,京津城际铁路就使得两地的同城效应极大显现,北京与天津以及周边省市的互动交流、经济往来日益增多,有力助推了环渤海地区经济 社会发展,特别使天津房地产业、物流业、旅游业、餐饮业等产业得到极大发展,中央国有 大企业到天津投资不断增多。
2008年以来受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国内大多数地区和行业出现增幅回落,但随着 京津城际的开通,两地众多客流有效拉动了地区消费需求的增长。 天津市市长 黄兴国说,京津城际铁路作为 中国高速铁路第一路,对天津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2009年上半年, 北京市 GDP总量实现5780亿元,增长10.1%; 天津市GDP总量实现3580亿元,增长16.6%,两地的GDP增长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环渤海经济圈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强劲 引擎,在 全球金融危机蔓延的大环境下令全世界瞩目。
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直通 滨海新区, 北京南站至天津 塘沽站间开行了4对“ 和谐号” 高速动车组列车, 天津滨海新区至北京实现了“一小时”通达,更大范围扩大了同城化效应,推动了天津滨海新区经济快速发展。
高铁穿越村庄
中国高铁的开通,将改变中国的 基础产业以及出行的方式。不否认汽车在中国 支柱产业的作用,但汽车主要用于休闲出行,而不是上班代步工具。“ 东京有700万辆机动车,约为北京的2倍,但是东京日常上班很少有开车的。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内研究2000年的 交通运输发展,就得出结论,中国是一个最适合发展 轨道交通长距离运输的国家,中国不应该学习美国等国家发展以小汽车为主导的交通发展模式。
不过随着买汽车的人越来越多,交通越来越拥堵,城市的 空气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汽车的发展,并没有解决交通便利问题,轨道交通发展的优势反而逐步体现出来。上班基本还是要靠 地铁,至于1000公里之类的出行,应该以高铁为主。1000公里之外的则可以通过航空。
高速铁路全面改变中国的不仅仅包括 产业结构, 产业布局,还有体制改革。以 京沪高铁为例,原先预计该线路为350公里每小时,现在对外公布的速度是已经提高到380公里每小时。这样的目的是使得京沪1300多公里的线路,正常运行时间在4个小时以内。“4个小时是一个时间点,这会促使更多的人改坐火车而不是飞机。”一位分析人士说。
而高铁对 航空业的冲击只是一方面,更大的影响则是对沿线产业和 城市规划的重新布局。
以长沙为例,武广和沪昆高速铁路线在长沙交汇,长沙市规划管理局的总工程师 王慧芳对外透露,整个城市规划的修编已经开始。这涉及到2010年到2030年规划。同样武汉的高铁客运新火车站位于 杨春湖,该地一夜之间成为城市三大中心之一。因此全国高铁经过的地区,都开始对城市产业和商务区开始新的规划。同时由于高铁线路极大地缩小了城市距离,很多 产业规划的体制性问题得到解决。比如尽管全国规划了几大经济圈,但是各地各自为政的一些问题仍没有解决。
高铁将使得中国城市之间的同城效应体现,有利于铁路沿线形成走廊产业经济带,有助于扩大地区间的分工,使得国内市场的统一性提高。并且也有利于农村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增加民众的工作机会,扩大 城市规模。
高铁带动基础建设
全世界历经江河时代、 海洋时代,由于高铁的开通,人类将进入到路桥时代。根据了解,目前法国、日本尽管 高速铁路技术很高,但是实践中很多无法运用。主要原因是, 日法等国的空间距离小,高速列车难以提速。列车如果提速太快,沿途没有人流,也会导致乘坐率不高。相反,整个中国的版图,具有长距离加速运行的优势。也正是因为此,中国京沪高铁 发展速度预计将推进到380公里/小时。京津线路最高运行速度达到了394.3公里的时速。这都大大超过了日法等国目前的高铁运行速度。
而 中国铁路通过引进吸收西方国家技术,进而发展出自己的高速铁路装备制造业,也给中国的产业发展一个新的机会。据了解,目前国内的机车集团已经拥有了较高的机车制造技术。美国、印度、俄罗斯等国都曾来考察京津线路,预备引进中国 高铁技术。中国也在研究制造时速达到500公里以上的高铁技术。
高铁的建设将促进 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和优势互补,有利于区域内资本、技术、 人力资源的快速流动,从而使 城市群间人流、 物流效率与质量将大幅度提高,拉动沿线经济和城市群的区域联系,带动相互间的经济发展。
但是,高铁形成城市间的紧密链接,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由于随着高速铁路的开通所带来的流动便利,城市间 生产要素在加速流动的同时,也会促使 资金、人才、信息向发展环境优越、 行政效能高的局域聚集。所以规模大、实力强的城市所获得的利益会更明显,而 投资环境不佳的地区会因为消费水平低,经济发展落后,文化氛围不浓, 城市环境不佳等原因,则面临人才、企业等流失的窘境。这就是高铁经济所带来的负面的 虹吸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