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铁工艺品

藤铁工艺品

中文名 藤铁
材料 藤、铁
传承人 陈清河
地理 安溪县
目录导航

简介

藤铁工艺品,由藤条和铁件组成的工艺品

历史

据竹藤编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泉州市工艺美术大师陈清河介绍,安溪竹藤编技艺历史悠久,《五代初建安溪县记》和《泉州府志》记载,唐宋时期,“畚”、“筐”、“焙茗”等竹制品,老百姓已经开始使用。千百年来,农具、茶具、日用器具中属于竹藤编的相当普遍,有篾箍、筛、笼、篱、笠、席、帘、桌椅、盘、筐、箱、斗箕、蒸笼、灯等14类40多个品种。

“有安溪乌龙茶就有竹藤编,采茶的茶卡、凉茶的平筛、摇青的茶筛和摇青机、烘茶的焙笼等,千百年来也是竹藤编的。”陈清河说,“当时使用的原材料主要是竹。”竹篾较脆,编织的难度大。

如何用竹编织器物?竹藤编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省级工艺美术名人黄连福说,首先要将竹子切成竹丝,然后再根据所需造型编织。“用竹编织的难度大,一般人要学习三到五年才能掌握这门技术。”

材料

主材料竹被藤取代

虽然安溪的竹藤编技艺历史悠久,然而现代竹藤工艺业真正的雏形却是1971年才出现,陈清河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人物。1971年,他带领5位年轻人在安溪尚卿公社农械厂创办安溪县尚卿竹编工艺厂,利用本地生产的竹子、山藤、芒心等原料生产热水瓶外壳、茶篓等工艺品,销往本县及周边南安、泉州等地。1972年,在全国第二届工艺美术展览会上,陈清河送去花瓶、花篮、果盘、菠萝罐等8件竹藤作品参评,其中菠萝罐作品被选入中国工艺美术大型画册,“全国只有3件竹编作品入选,这在当时是最高荣誉。”

到了1984年,陈清河被曾星如看中,在安溪县城创办该县第一家合资企业——安星藤器有限公司。安星公司在全县80%的乡镇设立许多加工点。短短几年间,这些加工点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加工厂,加工厂把生产加工任务发放到各家各户。经农户生产加工,最后产品又委托安星公司等具有自营进出口权的公司出口,从中赚取利润。

安溪各个村都有几个在当地比较有影响的人,公司就把藤等材料分配给他们,再由他们组织村里的妇女编织藤工艺品。”陈清河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你如果到安溪村民家坐客,经常可以看到妇女们忙于编织竹藤工艺品的场景。

这一时期的重大变化就是材料由主要是竹,变成主要是藤,辅之以竹。”黄连福说,竹和藤工艺品都需要手工编织,但藤的韧性更足,不易折断,竹与藤相结合,可以编织更精美、更丰富的造型。“藤制品放的时间更久,而且可塑性更好,技能较为简单,普通女工只要观摩后多加练习,就能掌握编织技能。”

发展

由竹藤向藤铁的跨越

到了上世纪90年代,竹藤工艺迅速向整个安溪县辐射,截至1998年底,全县已拥有各类竹藤工艺加工企业270多家,年产值上千万元的骨干企业30多家,年出口值近10亿元,涉业人员10万多人。“这些后起之秀大部分是我的徒子、徒孙。”如今已经从企业退休的陈清河说,陈明辉和黄连福就是其中非常优秀的两位。据了解,他们都是该项目的省级非遗传承人。

陈明辉还是英发家具装饰有限公司董事长,该公司是安溪藤铁工艺龙头企业,陈明辉被选为安溪县藤铁工艺同业工会会长,他同时也是泉州市工艺美术大师。

据他介绍,1998年,东南亚金融风波爆发,国内工艺品出口困难重重,安溪竹藤工艺企业及时把市场转移到欧美,根据欧美工艺品市场流行的款式和色泽变化,及时创新,设计、生产出藤铁类、塑编类工艺品,迅速占领欧美市场。“建筑工地上普遍的铁线、钢筋经过除锈、电焊等程序,做成各种东西的支架。之后,融入传统竹藤技艺,就形成藤铁艺术。”

过去,安溪县把该县第二大产业称作“竹藤工艺”,如今,这个产业被改称做“藤铁工艺”。由“竹藤”到“藤铁”,虽是一字之差,却见证了该产业调整生产结构,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

此外,安溪县还在华侨职校建立工艺品教育基地,设立竹藤编技艺非遗传习所和安溪县家居工艺研发中心,开设家居工艺设计专业,并招收两个教学班,陈清河等业内名人被聘请为老师,亲自传授技艺。学生毕业之后,由学校推荐或县工艺企业直接引进就业。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