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 黔江区西北部的黎水镇,是 行政体制调整由原黎水、新花两乡合并而成,政府驻地黎水坝,距主城区93公里,与湖北的文斗、 活龙坪两乡接壤,与本区的 黄溪镇、 杉岭乡 连界。幅员面积82平方公里,辖1个居委5个 村民委员会,40个 村居)民小组,3673户,13042人,耕地面积18748亩。村村通电、通邮、通电话、通公路。这里四面环山,沟壑纵横,是 郁江的发源地之一,素有 九溪十八坝之称,辖区内 森林覆盖率较高,一年四季气候分明,自然资源丰富,是发展畜牧和种植中药材的理想区域。地处渝鄂交界的黎水镇是黔江区边贸集镇之一,商贸流通活跃,是外来投资和经商的集散之地。
传统的“粮猪型” 经济结构正逐步转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得以较大改观。近年来 经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3年 工农业总产值实现3897.7万元,农作物总播面51069亩,产量8837吨,人均占有粮食677.5公斤,人均纯收入1552元,完成财政税收50.42万元,全镇 政治稳定,人心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治安秩序良好,“ 三个文明”建设 协调发展。
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优化农业内部结构。突出发展 蚕桑、药材及经果林为主的特色产业,建成一个园区、四大基地。一个园区即以发展山木药材为主的 皇后寨 高山农业开发园区,因地制宜,重点发展 黄莲、杜仲、黄柏、厚朴、天麻等,并辐射周边的木溪、华兴、黄泥等高山地区,现有建园面积2000亩,已初见效益。四大基地即一是形成了以华阳、黄泥、黎水、新花为重点的蚕桑基地,实现桑园面积4200亩,养蚕400张,产茧产值20万元;二是科技兴畜,增加科技含量,提高饲养量,年出栏商品猪10000头,产值600万元;三是利用九溪十八坝的地理优势培植优质米基地5000亩;四是在充分论证市场行情和品种质量的前提下,采取政府引导,业主运作的方式大力发展花椒产业,现已试种成功。
行政区划调整以来,黎水镇党委、政府在 黔江区委区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体干部和广大 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始终坚持以党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指导,与时俱进,实践“三个代表”,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抓住重庆直辖, 西部开发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坚持“ 发展才是硬道理”,发扬“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 黔江精神,开拓进取,认真贯彻落实了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府、深化全镇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使全镇经济得以稳步发展,人民 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稳定,人心完全,创造了黎水发展史上的新的篇章。
突出农业和农村产业化的调整,推进农业农村 经济发展,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仍是该镇最基本的问题,巩固和加强企业基础地位是 脱贫致富奔小康,推进全镇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快 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进程,因地制宜,以市场为导问,培植地方特色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黎水是一个海拔从600米至1300米是 立体农业结构的 地理位置, 九溪十八坝给全镇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地理优势。镇党委、政府根据黎水这一特殊 地理环境,确立了山上林业戴帽,山腰种植致富,平坝种粮饱肚,乡村企业发展起步,畜牧业发展开路,狠抓集镇建设拉动。有了正确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一个新黎水的形象展示在人们面前。建设一个园区、四大基地。即:皇后寨以山林药材主的高山农业开发园区,四大基地,一是形成了以华阳、黄泥、黎水、新花为重点的蚕桑基础,实现桑园面积4200亩,养蚕400张,产茧担产值20万元。二是科技兴畜,增加科技含量,提高饲养量,年出栏商品猪10000头,产值600万元。三是以 生态村建设为基础,以 经济林建设为重点的板栗、核桃、白果为重面积1000亩。四是以华阳、黎水、竹元等低坪地区为的优质米基地5000亩。培植五天特色经济,一是在充分论证市场行情和品种质量的前提下,采取走出来,引进来的办法试种花椒成功。二是凭借皇后寨、木溪、华兴、 黄力高山地区因制宜地发展山木药材,重点以黄连、杜仲、黄柏、厚朴、天麻已初具规模。三是以 川边、黄力为重点 生漆开发。四是抓住该镇平土少、坡土多,土壤、气候等标点,大力发展花生,年均种植达3000亩,实现年产量60万公斤,同时做好优良品种的行进,提高了种植水平。五是大力发展豆类生产,主要以竹元、 平桥、后山、土堡、华兴、川边、黄力等村主,年种植黄豆2500亩,实现产量50公斤。
加强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三大工程,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千方百计扩大 投资规模,推进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建设,切实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大力度、超常规推动黎水的 交通建设,边贸集镇建设。同时大力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顺应市场,更是黎水发展的迫切需要。通过对抓各项政策的落实,本着“ 三个有利于”的标准,镇制定了有利于该镇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新政策、新举措,抓为各项政策的兑现和措施的落实,改善了发展环境,致使现有工商户达900户, 从业人员达1000余人,基本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体系,为全镇的 产业结构调整奠定的基础。
当代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是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其中文化的发展越来越成为 社会进步的重要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魂。黎水作为文化之乡的背景源远流长, 文化底蕴丰厚。
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 光绪二十九年颁布了 《钦定学堂章程》,为 中国近代史学制的开始,而黎水亦十分重视教育,紧跟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黎水的办学从清代开始,由于地处 黔江西北边境,私人办学非常突出,早在清光绪年间便设立明伦义学,后延续六十余年,率先实行学制,民国时设黎水广文小学是当时黔江少有的几所学校之一,原 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师参谋长 周念民烈士生前曾在这里执教,培养出了一批批仁人志士, 高扬民主、科学的大旗,为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在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黎水教育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顺利完成“两基”“普实”工作任务,乡镇 行政体制调整之后,镇中心校领导班子大胆创新,在认真分析黎水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四校两点一园”的办学格局,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 四有新人,同时认真搞好成人 文化教育,加强成人 文化建设,依托镇村农校,举办国家政策, 法律法规和 科学种养植技术培训班,不断提高了劳动者的思想 道德素质和科学 文化素质。
黎水人心灵手巧,早在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黎水在下号、老号、新号有三个烟房,用桐油烟制作出书写墨,曾远销东南亚,黎水也曾是布匹、盐巴 交易中心,十分繁华,当年由瓦房、 青石板街构成的黎水老街至今仍保留完好,是黎水古镇繁荣昌盛的历史记录。而今,这里人才辈出, 民间艺人郭德军善长 根雕,刻制的作品栩栩如生,如 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 神鹰赋、 十八罗汉等作品形象生动,让人爱不释手。 山里人更是 能歌善舞,当你沿着山间小道行走,便随处可听见山歌声,用 美好的自然景色作背景,配之以清泉声、鸟叫声,真能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