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研究
作 者:杨叔子
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9月
ISBN: 9787505884328
开本: 16开
定价: 63.00 元
《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研究》内容简介: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中创造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化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为主要内容的中华民族精神。
《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研究》围绕如何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这一时代课题,从理论、历史、现实、比较、对策等不同角度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研究和考证,取得了具有学术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
《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研究》认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并通过他们特定的社会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思想观念、价值信念、性格与心理的总和。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共同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综合体现,是被高度综合和概括了的一个民族的共同的精神品质和风貌。民族精神是直接寓于民族意识中的具有最高的自觉性、整体性、普遍性和超越性的意识和信念,是民族意识的真理与核心所在,是民族的人文精神和理性精神的结晶,是民族生存的精神之链。
《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研究》认为,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包括“人本和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勤劳俭朴”、“仁者爱人”、“天下为公”、“见利思义”、“反省内求”以及独立人格与理想追求等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在当代仍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过程可分为古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产生、中华民族精神的近代转换和现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三个历史阶段。
杨叔子,1933年9月生于江西省湖口县。中国科学院院士,机械工程专家。教育学家,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共十五大与十六大代表,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顾问,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特邀理事。先后受聘为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三十余所大学的兼职、客座、顾问、名誉教授。
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等称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在先进制造技术、设备诊断、信号处理、无损检测新技术、人工智能与神经网络的应用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十余项,专利5项,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所指导的研究生中。已有百余人获博士学位。所倡导在全国理工科院校中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导言 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反思与建构
一、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二、研究的目标及方法
三、研究体系及研究内容
四、主要研究成果与主要观点
五、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六、存在的问题及后续研究设想
第一编 理论篇
第一章 文化生命的薪火相传:民族精神与民族生存
一、历史的境遇与理论的旨趣
二、民族精神的生存视界
三、民族生存的精神之链
第二章 突破文化的围城: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
一、民族精神的文化内涵
二、民族精神与文化传统
三、文化传统中的精神脉络
第三章 超越民族的界域:民族精神与现代人的生存境遇
一、现代性处境下的民族精神
二、世界历史时代的民族认同
三、民族性的当代精神处境
第二编 历史篇
第四章 寻根探源:中华民族精神的发生
一、整体多样的地理环境与中华民族精神的滋生
二、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孕育
三、“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
四、“轴心时代”的元典创制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奠基
第五章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一、爱国主义及其在当代中国的理性升华
二、天下一家的民族观念与多民族国家的团结统一
三、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
第六章 养浩然之气,铸民族灵魂: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
一、先秦诸子与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奠基
二、汉代经学与中华民族的思维路向
三、魏晋玄学与中华民族精神的融通
四、隋唐时期佛、道兴盛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融摄
五、宋明理学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
六、乾嘉学派的精神内涵与中华民族精神的求真务实品格
第七章 凤凰涅粲: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转型
一、清朝末季:民族自信的丧失与实用理性的延续
二、民国初年:道德规范的寻求与传统文化的回潮
三、“五四”时期:古今之争的变异与科学主义的胜利
四、抗战前后:民族意识的强化与返本开新的困顿
第三编 现实篇
第八章 嬗变与重生: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创新和发展
一、从革命到建设:中华民族精神由现代到当代的转型
二、曲折前行: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发展中的波折
三、与时俱进: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开拓与创新
四、多难兴邦:汶川地震与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
第九章 理想与现实:当代中国公众的精神形态
一、中国公众的民族观与国家观
二、中国公众的集体观与责任观
三、中国公众的人生观与幸福观
四、中国公众的劳动观与奋斗观
五、中国公众的诚信观与人际观
六、中国公众的社会发展观
第十章 挑战与机遇: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存空间与发展契机
一、市场经济与民族精神
二、全球化与民族精利
三、科学技术发展与当代中华民族精神
第四编 国际篇
第十一章 比较与融通:民族精神的比较研究导论
一、开展民族精神比较研究的必要性
二、超越民族精神比较研究中的误区
三、反思民族精神比较研究中的几个前提性问题
四、试比较若干民族的民族精神
五、加强民族精神的融通
第十二章 理性与激情:多维视野下的欧洲民族精神研究
一、德意志民族精神研究
二、法兰西民族精神研究
三、英国民族精神研究
四、俄罗斯民族精神研究
第十三章 自由与独立:美洲大陆两个典型国家民族精神研究
一、古巴民族精神研究
二、美利坚民族精神研究
第十四章 进取与革新:亚细亚地域多元文化的激荡
一、日本民族精神研究
二、印度民族精神研究
三、犹太民族精神研究
四、伊朗民族精神研究
五、越南民族精神研究
第十五章 启示与意义:辩证认识和合理借鉴海外民族精神
第五编 对策篇
第十六章 传承与超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指导原则和新内容
一、新时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原则
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新内容
第十七章 导向与推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路径选择
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对民族精神建构和导向功能
二、精神文明建设对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的主流引导
三、国民教育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推进
第十八章 特定群体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对策
一、大学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实施策略和路径
二、企业员工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策略和路径
三、城市社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实施策略和路径
四、乡村文化建设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五、军队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的策略和路径
参考文献
后记
……
《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三、文化传统中的精神脉络
1.不同文化传统中的民族精神
在不同的文化传统中,民族精神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独特精神面貌和性格品德,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的标志。我们承认每个民族有各自的文化传统和精神生命,也承认因历史发展不平衡各个民族的精神特质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有所差别,但绝不可夸大某种民族精神的地位,更不可以用某种民族精神来替代全部的人类精神。黑格尔就犯了这样一个错误。他认为,在“世界历史”的演进上从东方到西方,经历了东方、希腊、罗马和日耳曼四个阶段,日耳曼是世界历史的“老年时代”。自然界的老年时代衰弱不振,而“精神”的老年时代充满“成熟和力量”、“日耳曼的精神就是新世界的精神”。这种以日耳曼民族的精神作为人类精神最高发展是很成问题的。其实,在最古老的一些文明古国中,民族的文化精神力量更为磅礴而富有生命力,而且到今天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心灵世界。
当然,这一点必须在世界文化史的概观中才能得以明证。如果按照现代西方文化学者斯宾格勒的观点,我们考察民族历史和世界历史不应该研究连续的进步,而应该是对文化的比较研究,人类历史就是各种文化自生自灭的舞台。他把世界各民族分为文化民族和原始民族两大类,认为人类历史就是由文化民族所创造的,因此“人不仅在文化诞生以前是没有历史的,而且当这一种文明已经自行完成了它的最后确定的形式,从而预示着这种文化的活生生的发展的终结及其有意义的存在的最后潜力的枯竭时,立即再度成为没有历史的。”他又认为,世界历史在时空上可分为八个独立的文化形态:埃及文化、印度文化、巴比伦文化、中国文化、古典文化(希腊罗马文化)、伊斯兰文化、墨西哥文化和西方文化,它们如同生命的有机体,在启蒙、发展和衰亡上要经历三个必然的阶段(前文化阶段、文化阶段和文明阶段),而进入了文明的时代,文化就步入了沉沦与毁寂。像西方文化之前的七种文化形态都已经僵死,不过在世界历史中尚存有一丝文明的遗迹而已。而西方文化虽然尚有活力,却也已经处于战国时期,也即将步入没落之途。
2003年12月由华中科技大学杨叔子院士为首席专家,欧阳康教授、刘献君教授具体主持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研究”,在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得以立项通过。经过三年多的精心组织和深入研究,课题于2007年6月顺利通过教育部专家组的评议并结题。作为课题结题稿,本书集中体现了课题组成员的智慧和结晶。
本书各章的作者是:导言,杨叔子、欧阳康;第一章,张曙光;第二章,邹诗鹏;第三章,何锡章;第四、五章,李传印;第六章,罗家祥、黄长义;第七章,黄岭峻、黄长义;第八章,栗志刚;第九章,雷洪;第十章,徐长生、宋德勇、钟书华;第十一章,欧阳康;第十二章,张廷国、丁建定、别敦荣、欧阳康;第十三章,欧阳康、潘斌、张建华;第十四章,陈俊森、欧阳康、张建华、潘斌、吴静媛;第十五章,潘斌;第十六章,刘献君;第十七章,龙太江、李太平、陈仕平;第十八章,周艳、张建华、吴中宇、谭同学、郭立峰。
栗志刚、潘斌、梅景辉、吴兰丽在课题的组织、研究以及书稿的形成过程中,协助主编做了大量细致复杂的工作。杨金华、杨玲、宫丽参加了部分章节的写作。张建华、董慧、宫丽在翻译英文目录和摘要以及一些技术性事物方面也付出了劳动。
全书由杨叔子、欧阳康、刘献君主持编撰并由欧阳康最后统稿定稿。
杨耕、韩庆祥、韩潜涛、李晨阳、王治河等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给予了热情的关注。美国价值与哲学学会的G.麦克林、越南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阮仲準、伊朗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哥拉瑞扎-阿瓦尼、印度德里大学的S.R.伯哈特作为客座研究员对课题研究提出了许多建议,他们的研究成果也部分反映在本书中。经济科学出版社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责任编辑和有关人士为本书出版付出了大量心血,特此一并致以衷心谢忱。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状态和文明素质。一个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能没有哲学社会科学的熏陶和滋养;一个国家要在国际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优势,不能没有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在内的“软实力”的强大和支撑。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四个同样重要”、“五个高度重视”、“两个不可替代”等重要思想论断。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把哲学社会科学放在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就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2004年,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明确了新世纪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方针、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历史阶段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的重大战略目标和任务,为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保证和强大动力。
《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研究》围绕如何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这一时代课题,从理论、历史、现实、比较、对策等不同角度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研究和考证,取得了具有学术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研究》认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并通过他们特定的社会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思想观念、价值信念、性格与心理的总和。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共同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综合体现,是被高度综合和概括了的一个民族的共同的精神品质和风貌。民族精神是直接寓于民族意识中的具有最高的自觉性、整体性、普遍性和超越性的意识和信念,是民族意识的真理与核心所在,是民族的人文精神和理性精神的结晶,是民族生存的精神之链。《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研究》认为,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包括“人本和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勤劳俭朴”、“仁者爱人”、“天下为公”、“见利思义”、“反省内求”以及独立人格与理想追求等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在当代仍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过程可分为古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产生、中华民族精神的近代转换和现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三个历史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