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陆画

水陆画

中文名 水陆画
非遗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传统美术
目录导航

历史渊源

水陆画水陆画(8)

水陆法会,又称为“水陆道场”、“水陆斋”、“慈悲会”、“悲济会”、“七斋”,略称为“水陆会”,俗称“打水陆”,全称为“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

水陆法会是指开设法会时救度者与被救度者集会于一堂,凡与会者都能得到超度施法与施食同时进行,普度受苦众生,是一种设斋供奉佛神以追荐超度亡灵众鬼的大法会,是中国宗教活动中最隆重、规模最盛大、所需时间最长的一种仪式。水陆画是随着水陆法会的产生而出现,是寺院或私人举行水陆法会时悬挂的宗教画,是举办水陆法会不可缺少的圣物之一。清末敦煌藏酮出土的一份中唐时期的《发愿文》范本中有云:“故于是日,洒扫庭宇,严饰道场,请佛延僧,设斋追福……”在当时的“道场”上,就装饰着以宗教人物为题材的各种佛幡挂图,即是早期的水陆画。据现有的文献记提早的有关于水陆法会的图像始见于晚唐、五代,并逐渐形成体系。相传山西平阳城南水陆社因保存有唐代吴道子(685—758)的水陆画轴120幅而得名,在《池北偶谈》中卷二十三亦有相关的记载。虽然这套水陆画是所谓是唐代吴道子的作品,但实际上只是依据传说不足为据。

水陆画经过五代及宋的流传与发展,已经逐渐形成为一套完整的规模。在当时的佛寺道观中有水陆殿和成套的水陆画图卷,如山西繁峙金代岩山寺正殿原本即是水陆殿,殿中壁画是在正隆三年(1158年)由御前承应画匠王逵和王道所绘,可惜现壁画已毁。元明之时,水陆道场悬挂的水陆画基本定型,一般寺院修设的大西水陆法会中一堂水陆画为一百二十幅。朝廷修设的水 陆法会用到的水陆画多达二百余轴。这些作品多由民间道释画高手绘制,严谨工整艺术精湛,其内容包揽了民间崇信的所有神祇,它的悬挂幅数依法事规模而定,另外在这一时期除了成套的卷轴水陆画像外,佛寺道观中出现了专门的水陆殿,绘有构图结文完整的水陆壁画。

到21世纪保存下来的水陆画作品多数是明清时期的,特别是山西、河北两省的寺庙内还存有许多水陆壁画,这些诗庙的虽然始建年代不一,但其水陆壁画大都绘制于宋元以后。山西地区现存的水陆画多为明代作品,如稷山青龙寺腰殿(水陆殿)壁画保存较完整,从建筑、壁画的风格以及相关纪年的考察,全殿的壁画当最后完成于明代初年。殿宇的四壁绘以往古诸神仙鬼怪、帝王后妃等人物形象,又有阴曹地府,倡导“因果报应”,提示人们皈依宗教免遭苦难,晋南定林寺、浑源永安寺和灵石资寿寺的明代壁画也绘有水陆功德,气势雄伟、人物繁密,是研究水陆画内容和艺术的重要作品。

文化特征

画作分类

根据不同的艺术形式,水陆画可分为卷轴画、壁画、雕塑等,根据神灵身份品级不同,又有上堂、下堂之分,卷轴画在法会时期悬挂,悬挂也是按身份品级不同分别挂于上堂或下堂,装裱的画轴镶边多分上堂与下堂,分黄绫与红绫,当时的水陆画被看得很珍贵,只有在法会上才能悬挂,并按神灵或其阶段层展示,法会结束时进行收藏保管,平时不能轻易悬挂,也不能单幅悬挂,是水,陆法会的专用品是中国汉化佛教世俗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如青海省西来寺水陆画的就是卷轴形式的,而河北石家庄毗卢寺水陆画都是壁画形式的。

色彩特点

色彩以赭红配绿色调,装饰效果非常强烈,尤以神佛菩萨画像的画法最为精湛[2]

制作工序

制作水陆画所用画布是经过精心浆制的优质白色纯棉布,颜料为天然矿植物原料。

1、裁剪画布:按绘画所需尺寸,将优质白色纯棉布进行裁剪;

2、浆制画布:将裁剪好的画布钉在墙上或画板上,用白面、明矾加水适量,搅拌成稀糊状,放在火上加温至开锅,待稍凉后,用刷子在预先钉好的画布上均匀地涂刷两遍,晾干即可。

3、调色:将天然矿物质颜料用胶矾水按比例精心调制成所需色彩即可,

4、绘画:作画时先用干土块打底稿,再用铅笔勾线条,然后用小楷笔勾描纹线,最后用1-12号排笔上色、匀色,直到完成[3]

题材作品

我国水陆画题材丰富多彩,内容有佛教方面大量的人物画,如佛菩萨、缘觉、祖师、明王、护法诸天、天王、力士、夜叉、飞天、印度古仙人等;还有天人阿修罗、山岳江海诸神、儒教、先圣、道轮回等等许多密宗题材。如位于我国青海省乐都县碾伯镇的佛教寺院西来寺,现今还遗存24轴“水陆道场”的卷轴绢网,这些工笔水陆画共绘有儒、释、道三教人物故事78组,各种人物502身,主要内容有反映“神界”的佛教系统的诸佛菩萨、明王尊者、护法韦陀等,有描绘 神道的日月星辰三官大帝、风雨雷电等;还有绘制各色人等的帝王太子、后妃宫嫔、将帅士兵、贤妇烈女等像;也有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画像,如饥荒饿殍、桥梁路倒、投河落井、客死他乡、兽咬虫伤、马踏车辗、别妻离子等凄惨的人间景象,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这些水陆画保存十分完整,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和明代艺术珍品。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水陆画为佛教史研究提供资料。水陆法会从起源到兴盛,渗透了许多道教、儒教、民间众神的内容,从中我们可以得知佛教中国化的历程,唐宋以来历代君王在建国初期,登基之时,修设水陆法会追荐忠臣烈士死难民众的亡灵,借以安抚民心,祈求社会太平;水陆画也为儒、释、道三教融合史研究提供资料。隋唐之后,宋元之时,儒、释、道三教合流,但我们多从抽象的文字资料中研究,水陆画给我们提供了十分具体的形象资料,从中可以看出儒、释、道三教的神佛、仙,按层次、按职能,有条不紊地组织于一个神话系统之中,既不互相矛盾,又合乎情理;水陆画为信仰民俗研究提供资料。水陆画中的佛、神、仙都是中国老百姓所敬奉的,从水陆画中可以研究出中国人的信仰民俗和信仰心理。明代的水陆画更为规范化和世俗化,画中不仅可以贱队物画、山水画的技法,而且可以看到许多民俗方面的内容。画面将社会风俗绘入其中,为现代人研究历史提供了直观生动的形象资料;水陆画为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提供资料,水陆画将当时的人物服饰的款式、颜色做了细致的描述。古代的画师除了佛、神、仙的画像,依照粉本进行描绘外,一般古圣先贤的俗世服饰都是按照当时社会的服饰制度绘制的,为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提供了具体形象的资料,现代中国戏剧中的服饰与水陆画中的人物服饰十分相似,也可为中国戏剧史研究提供资料。

水陆画于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现在流传下来的水陆画,以山西宝宁寺的明代水陆画为代表。经考证,山西宝宁寺明代水陆画由宫廷画师绘制,融合民间绘画风格,画风典雅、形象生动、构图多变、技法完备,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代表,也是了解当时社会风俗、生产生活的宝库。山西宝宁寺明代水陆画共136幅,是中国现存绢本水陆画孤品,属国家一级文物[4]

传承现状

由于水陆画精微博大,对画师的技艺能力要求甚高,且耗力耗时,专研者甚少,该画技艺的传承和延续已面临严重危机,亟待抢救和保护[5]

传承人物

张贞美,女,汉族,河北省广平县水陆画第七代代表性传承人,遗产编号为Ⅶ-113[6]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水陆画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7]

社会影响

  • 重要活动

2017年12月12日,由黑龙江省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与山丹县博物馆共同举办的“艺术与信仰——甘肃河西地区水陆画展”在黑龙江省博物馆展出[8]

2019年8月2日,北京鲁迅博物馆举办了一场中国水陆画作品展,展出作品均为名家临创[9]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